彗星年代
读书评论:
-
mohicaniano11-16pov的写法让这书加分不少,每个人物在那段历史洪流里平行或交集,读起来欲罢不能
-
danyboy01-203.5星。“副刊”一般好读,翻译流畅,戏剧性强。作者从一战结束时及以后一两年的短暂时光里,撷取了多位欧美人士,包括左派、右翼、欧洲统一主义者、波兰复国主义者、爱尔兰独立分子、战败的德军士兵、归国的美国军官、艺术家、犹太人、亚美尼亚人、第三世界民族主义者……等等,以一种“瞬间场景”的方式描写,横向并置他们的典型经历,纵向描绘他们的不同命运,有的人被杀或自杀,有的人成了美国总统,有的人当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负责人。作者叙事冷静,很少评价这些人的行为,突出客观性;但又强调这些人的事迹依托于他们的自述和回忆,是个体的主观的,不一定是信史。于是恰恰体现出历史走向的某种真相:你所相信的就是你所看到的,你所选择的就是你所相信的。本书就像读战事结束后报纸的副刊连载一般轻松,当然,掩卷领感慨,也不甚轻松。
-
图书馆周处本人08-15用了图书馆的点书服务,不到一周就送来了。二百多页太不经读了,非常好看的一战史。比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更专业,格局更大
-
Roguelike10-08两天一口气读完,作者的文笔很棒。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反犹主义、达达主义,在这样狂风肆虐的年代,人又能相信什么?反倒觉得威廉二世的一生还不错。怀着对故土的爱死在异乡,没有卷入那场伤害他人民的战争中。
-
nion08-27作为时代趋势来看过于碎片,作为个人描写又太简略。提到了一些艺术作品,但没有图示,每次都要在网上找查找不方便。作者欠缺严谨,在基本事实上犯错。所谓的FT年度好书也就是FT的评论员推荐书单中的某个评论员的个人推荐(用的还是错误更多的英译本,匪夷所思)。
-
瑰夏09-26想起《云图》的结构,勾连剪切,以非虚构类写作击败肯福莱特的《巨人的陨落》的组材技巧。结束一场战争,让人从战火弥漫里看清世界,才知道迷失的人性有多么丑恶,疯狂过去了,才是悲剧的开始。
-
蓝眼睛的Alice08-06“山茶和蝴蝶之间停放着的噪音年代的四轮马车、瘟疫时期的运输车、彗星年代的彩车、有序进步时代的灵车、第一个和平世纪的梦游加长轿车,它们全部漆成了那面旗帜的色彩,在覆满尘土的蜘蛛网下被保存得完好无损。”--马尔克斯
-
野原新之助09-27以22个人的经历,串起了一战后5年的历史,他们或者想要谋求欧洲统一和女性权益,或者想在世界范围内兜售和平,或者要争取自己民族的独立,或者仅仅是这段历史的著名的观察者。全书以“彗星”这个意象贯穿始终:“他们无不惊奇地目睹彗星梦幻般划过天际,也亲身经历了现实如陨石般迅速燃烧、冲撞、冷却、僵死。”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巨变,民族国家崛起,无产阶级革命,女性地位提高。但正如作者所说:“100年过去了,我们仍旧生活在不安的现状中。……整个世界一遍又一遍地经历希望和危机,光明和黑暗的未来版本并行不悖。……每一个状态、每一个处境都是暂时的,彗星追着自己的尾巴绕圈。”这本书的遗憾的稍显零散。但翻译很出色。有相关纪录片,可惜没有中文字幕。
-
一把汤匙08-07在凌空万丈的一线间,这些走钢丝的人努力想保持平衡。跟随作者的笔触,可以看到有些人是怎样一步步失去平衡,最后万劫不复的。
-
黑貓十一08-30关于一战历史的剪贴簿这个自我定位倒是挺好的。从在历史洪流中的人自身的角度(书信传记等)来描述一战,更为主观(因而很多故事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几位女性的视角都很有趣,想看相关传记。琐碎的叙事方式仅仅是跟随时间而推动,不过里面提及的艺术作品或者其他没有相关图示有点可惜。这种没有绝对的恶(与二战的立场鲜明不同)而完全处于各自利益化的考虑,而所有人都想为自己所代表和关心的谋求出路,以为到了新的时代会是一片新的天地但最终却只是永远在光明和黑暗时间反复徘徊。的确是彗星年代。
-
璃人泪@201108-12很特别的观感。熟悉和不熟悉的人轮番登场,有些人敏锐追赶着变革的步伐,有些人只是被推着往前走。谁都不能预言未来,但此中人共同构筑了那个年代和可见的未来
-
徐若风08-14概念漂亮、私人面向重、文笔细腻的历史读物。
-
看不见的城市08-12终战时刻的旧世界群像,因为选择的对象都是非常人的关系,这本书显得比《美丽与哀愁》更真实、更动人也更容易引发读者对战争实质的思考。
-
brudermann07-25淘宝已有现货,拿到之后一口气看完!非常赞!写的很好,翻译也很好!
-
韧勉08-12德剧《1918:梦想之战》的情节叙述,《云图》式的人物群像,聚焦1918-1921年一战转折点时段的彗星时代的个体崛起,有碎片化历史切面的意识,也有大时代小人物或迷失或坚持的时代缩影,一战过去一百多年了,但仍旧有许多历史片段值得后人细细品味。
-
阿布08-08今天一口气读完。1918是一战的终结,也埋下了二战乃至整个20世纪冲突与暴力的种子,不过这书主要集中在1918-1921这几年,虽然也有英、美、俄、法乃至印度、越南、爱尔兰人登场,但主角还是德国人。相比那些众所周知的名人,我对以下5人更感兴趣:包豪斯创办人格罗皮乌斯及其交际花夫人阿尔玛;一战日记被纳粹焚毁、参加1953年东柏林起义的老兵施通普夫;接纳了遇难情人未婚妻的女记者路易斯·韦斯;卷入了俄国内战、加入捷克军团、辗转中国经日本赴美的哥萨哥女兵、舞蹈家于洛娃——本书附录了他们的传记、回忆录等书目。与电视电影《1918:梦想之战》可以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