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相佑
读书评论:
-
这么近,那么远11-18按需。我记得单篇的小论文被作为典范收入中国古代史论文那个分册了吧。
-
糖罐子02-14自己背景知识不足有些就匆匆翻过了,但还是感觉有收获,打破传统自己之前不少对佛教的刻板印象。写作视角也很喜欢,感觉实现了作者自己追求的“内部观察”,自下而上,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年初三读完纯属生活乐趣也去点了个香。
-
zhuhuanghao05-01很老的书了 重新包装下卖这么贵 因为是比较基础的研究 不能算完全过时。作者是聪明人 把排骨好啃的地方都啃完了 细节上修正了一些旧观点 说有多大发明么好像也不是 总体来说推荐入门者 但不算经典
-
Zzzz10-20“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佛教初传时 民间最大的对手不是儒道 而是山水间的八万四千神明
-
阮郎归03-16“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佛、儒、道,一个游方弘法宣化,一个则以官吏教化,而道教则重视秘传自我封闭。而说到底,“灵验”才是老百姓最看重的。
-
中世与近世之间05-04侯大师博论,本书内容一言以蔽之:伟大的中国人民是怎么改造外来思想的,这点可以推而广之,中国化不是什么天才杰作而是这块土壤的必然结果(看歪楼)。作者指出中国民众信仰的特色在于功利化,信仰是有条件有目的的,“灵验”至上主义。佛教传播过程对此点有些充分的把握,僧侣游方宣化时充分利用了本土文化资源,使之中国化而拉进了与民众的距离,故而使佛教信仰能够流行于北方社会。关于佛教昌盛与战乱关系的分析十分有力,考虑古代民众生活的封闭性,实际上很多重要政变与战乱的影响并非全国性而是充满了地域性的差异。中篇中提到了民众信仰其实无法根本摆脱固有生活与思想的束缚,所谓“众生“未能跨越“伦理普遍主义“而仍局限于“家庭本位”,所以其实不是“佛教征服中国”,而是民众改造了佛教。自上而下与信仰者的主动性,本书把握的十分到位。
-
九木04-27佛教主要作为宗教-精神文化形态传入中土,未能造成本土社会的生产方式、人们的交往方式的质变。本土固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未因佛教传入儿收到根本性的震荡和冲击,民众仍是在本土文化框架与背景下接纳佛教文化因子,所接受的只是本土文化所能容纳的部分。
-
溪堂03-09作者用力甚巨,然创见无多,成果实在有有限
-
goldcrest01-10把书价花式做高的一个栗子(
-
风挑一点灯06-02中古时乡民的精神构成和内心世界颇令人好奇。
-
Mravinsky01-01通过造像记来观看北朝时期的社会思想,从而对照史书、经典上得知的社会上层与民间思想的差异。本书很好的证实了民间接受佛教的不系统性和实用性,也突出了佛教为了适应本土所做的改变以及官吏、僧尼和民众在祈愿与造像崇拜间的差异。并且反驳了世说战乱导致佛教传播的说法,虽然我觉得这里反驳的比较无力,但是反驳弥勒崇拜的信仰而结集的民间起义,我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民间起义并不像学者大多认为的那样有十分清晰的理论基础。其中有三点我觉得正式因为社会动荡让然开始直面死亡,从而使得佛教的六道轮回得以施展;其次作者认为佛教在孝道上起了辅助作用,而我觉得这一点则是佛教思想在家庭孝道上完全败给了民间的传统观念,从而不得不适应以求生存;最后作者其实通过造像记运用了一些默证,而民间信仰是杂乱的,说对其他信仰形成冲击过分强调影响。
-
北京小饼干05-12不得不说,社科文献出版社还是挺会包装学术著作的
-
弗兰06-29因为是博士论文的关系,统计图表和数据解读内容较多影响了可读性,但由那些统计得出的结论实在非常有趣。想起了前段时间看的韩森《变迁之神》,佛教在进入中国的早期就有了不少跟后来的民间信仰一以贯之的东西,可见那些东西大约真是中国人固有的思维方式,简言之就是,功利和反智。
-
Tradition01-21这书不错,全部是一手考古基础上的画表格做总结,要花很多功夫的,对佛教有兴趣者值得一读
-
DRYJIAYOU11-18虽然本书写作的时间很早,但是至今仍有很大的学术价值,其一般结论仍然是基本站得住脚的。作者大量收集了造像记,探究民众心目中信仰的变化,认为这一时期普通信徒的佛教信仰不成体系,对佛教观念的认识都是比较简单的,不完全合乎教义要求,所接受的佛教诸观念间也多未形成具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信徒对佛教的接受是经过了个人主观的筛选与组合。换言之,佛教在五六世纪经过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中,最终融入中国文化之中。其根本原因在与中土文化没有收到根本性的震荡与冲击,“灵则信”,民众在本土文化框架与背景下接纳新文化因素而已。这一时期民众中的佛教信仰是相当世俗化的,不拘于教义,可以说佛教在实践层面上的中国化在五六世纪就已经完成了。此外,佛教还促成了中国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这段时期可谓是中国民众思想史的“成型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