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犀牛
读书评论:
-
就将07-31信息太零碎了,但还是勾勒了一幅图景。我猜主要是俩硕士生翻译的吧
-
小糊涂神12-23每章都有点随笔的意思,细节很丰富。翻译做了不少工作,当作参考资料够用。但是,第32章翻译质量较差,能看得出态度随意,还出现了几处硬伤。
-
马德里的格里柯10-26很不喜欢这类残片式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组合文,每一篇都非常短,几乎全是别人的书和坊间传闻的班用。引文非常多,作者就是搬运工,完全没有一丝自己的见解。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书名太夸张,内容完全支撑不起,也配不上这个书名。
-
破源09-29重点着墨西非跨撒哈拉贸易,让人很直观地了解伊斯兰教是如何在沙漠腹地开花。非洲从不是缺失文明的大陆,但中部非洲雨林中这些在欧洲殖民者到来前并未同外界有过多接触的民族史,可能永远也探寻不到了。
-
世界尽头之海04-07一打札记的集合,阅读体验不佳,但是“非洲中世纪”这一概念的提出还是很有意思:8-15世纪的非洲各国实行某种独特政体,而西起撒哈拉东到红海的“月牙地带”与穆斯林世界有着广泛深入的经济文化往来,并以积极的合伙人身份参与、塑造社会变革。
-
夕阳罐头04-08章节之间的破碎,中世纪非洲的难以捉摸。考古材料和支离破碎的文字记载凑成了非洲的中世纪,欧洲人来临之前晦暗不为人知的时代。种种文明的繁荣的交汇与碰撞。历史书写的另一种参考,很文化史和全球史的切入视角。
-
扭腰客02-03非洲历史是个好的研究方向,可惜佳作太少
-
华勤舒01-17优点:重视考古资料。新近学术观点。非洲整体观。史实细节。罗列文献。缺点:叙事零散。翻译差强人意。适读人群:对非洲古代史有一定了解基础。有了解法国非洲史研究现状的意愿。
-
放些高论01-22太零散了,不过也不能怪作者
-
重金属海王星12-19不是一部连贯系统的“史”,而是34篇对有关文献或考古资料的解读,猜测和推断的东西很多。完全不适合入门,想完全了解本书的内容,起码再读十几二十本非洲相关的书籍。不过看得出来,非洲并不是我印象中一直“封闭”的状态,境内和境外的贸易起码在中世纪晚期十分昌茂,还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人逐渐深入的影响,基督教相比之下显得弱一点。
-
itsareverie10-06对于对非洲无基本了解的人来说此书应该会相当无聊和凌乱,因为文章预设了一些基本的知识背景,而且一些琐碎的内容很考验读者的兴趣持久度和耐心。我才开始接触非洲相关内容,并且主要兴趣在欧亚非互动、宗教的传播和教派分裂上,这本书里面关于8-15世纪非洲文明的极简描绘,以及因此不可避免地提到的穆斯林、基督徒和犹太人之间的互动,还有鲜有人关注的阿拉伯人贩卖黑奴的活动(我越来越好奇阿拉伯思想家要如何合理化自己的贩奴活动了,毕竟大家都是穆斯林)最后的结尾我很喜欢,是达·伽马的船队如何绕过好望角来到了印度。在花重笔墨展示了连接地中海、北非、西非、“非洲之角”、莫桑比克和大津巴布韦的贸易网络之后,达·伽马此行的成功预示了原有的贸易网络将被破坏、沉寂在黑暗和混乱中的欧洲人将横行于大地,一个新的时代将要展开。
-
Ba1dp09-06零散的叙事,糟糕的翻译。
-
Fal Conde05-01本书描述了哈喇在非洲北部的扩张历程,这种扩张,在尼罗河流域表现为对原先底蕴深厚的科普特教会的驯化和缓慢替代;在马格里布表现为对基督化程度较浅的柏柏尔部落的爆丽征服和强制皈依,在撒哈拉以南则表现为胡萝卜加大棒的商贸和文化渗透。在此过程中,埃及-努比亚-埃塞俄比亚的古老区域文化共同体被冲击得七零八落,命悬一线,若非葡萄牙人及时援助,在原有历史线上很难逃脱被替代的归宿。马格里布的柏柏尔人依靠皈依非主流派别,塑造了一种新的道统认同个自信,并据此周期性对伊比利亚和毛里塔尼亚地区进行干涉,同汉化的越南干涉占婆之类颇似。而接受哈喇较为缓慢的西非北部地区,则演化出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和阐释的哈喇文化,从加纳到马里和桑海,这种文化持续传播继承,直到为摩洛哥越来越频繁的干涉和更南方西方人进入后,方告停顿和衰落。
-
维舟11-23集中讨论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8-15世纪近千年的非洲中世纪史,由于本地记载的极度匮乏,只能凭借跨语言文献和考古材料来勾勒。不必说,其支离破碎犹如艰难的拼图,但也因此,倒可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历史文献的束缚,借助多种方法来尽力复原历史图景。实际上,作者看来也有意撇开了一些文献,因为这一时期的非洲史再怎么晦暗不明,至少埃及史是相当清楚的(可能超过非洲其余部分史料的总和),但本书旨在勾勒作为一个整体的非洲及其历史进程,尤其是前沿历史发现。它也成功表明,非洲当时并不孤立、黑暗,但这里的一个陷阱是:书中引用的跨语言史料,本身就在交流网络存在时才有可能,也就是说,真正“黑暗”的那部分非洲犹如黑洞,根本不会被“看见”,因而文献和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循环自证的。
-
soloye11-05本来以为是一本扫盲和颠覆之书,但章节之间还是充满了遗忘和割裂。这是一块悲情大陆,记忆和历史犹如零散堆放难以串联归结的考古遗迹,只能依靠仅有的线索去推测,充满了对未知和不确定的无力感。非洲遭遇了什么,曾经有过什么,只有宏观层面上的模糊印象。历史可以再次追溯和追认吗?遗忘的文明可以被再次确知吗?暂时还看不到乐观的可能。
-
⠀01-26中世纪非洲史的研究可以抛开文献中心主义,可以抛开海量数据的计量分析,考验了真正的历史研究(作者问“对于非文字线索,是否有相应的语文学家呢?”)。这片土地上的历史是支离的,只能凭着他者偶尔的游记传说和残缺的考古材料,没有欧亚大陆先天大量的文献背景,可能永远也不会有一个精致的历史叙事,有趣的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跨国的资料反而比本地的资料要多。总体上伊斯兰教化或许是中世纪非洲史最显著的进程,不过说到总体我比较犯怵,至少在这34篇随笔中很难勾勒出全幅画面,更像是斑驳的时间地点上我们的知识和猜测。我想读一些现代的非洲民族志是否会与中世纪非洲这段暗淡历史融出新意来。最后对于非洲的研究,法国人家底还是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