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校勘方法论
读书评论:
-
Shin Chan09-18自己没有学过校勘也没有进行过相关的练习,看完此书却不禁感叹这项工作真是“一重了,又一重”、“旋扫旋生”。读到最后的时候,我甚至有崇拜王瑞来先生的感觉。
-
把秃猛可10-21是当下“古籍整理”语境里校勘工作的实用手册,但清人校勘或校勘学其实是另一件事。
-
廖忘之12-25看完这本书后,对校勘四法有了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大概就是如果想要上手,进行校勘,私以为,应该对两个时代的文献要有基础,一个是先秦,后面的文化的来源,重点就是《诗经》《左传》《周易》《尚书》等,一个就是你要校的书的时代,比如王瑞来校勘的重点就是宋代,所以不仅是对要校的书要有了解,要对同时代的文献有深入的了解,以便他校或理校。
-
草木有本心03-14案例多为史部文献,读来比较容易理解,一直在强调改字的尺度问题,读到现在最有启发的是长历和天文的部分,譬如《朔闰表》也有瑕疵,农历的年底可能是阳历第二年(苏舜钦卒年),自己还是要动手计算一下
-
羖参05-01作为外行略翻一过,服其箭无虚发,纤芥不遗。比如推测《隆平集》“三班殿直”之“三”为“川”活字排版之倒植,考定《朝野类要》作者赵升里贯“文昌”乃是文昌星所对应的抚州即临川郡,此类例子真是读书通神、触处机来。
-
尔意12-19由于是文章汇编,有一些重复,不过也可加深记忆。作者的校勘实践案例很丰富,对待校勘的态度“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值得尊敬与学习。提及邓广铭先生所说的四把钥匙:目录、年代、地理、职官制度。
-
乾元06-26不矫虚,不夸饰,校用何书,他校检索在何范围,本校之史料来源问题,作校勘之基本观念,一一示人,但见其数十年举重若轻,善用各般手段,而初学仅需四小时
-
白彦衡03-15王瑞来先生校勘学成就之大成
-
竹吾06-16本书通过大量案例,对文献学中校勘一事的方法、原则、注意事项等进行了清晰的介绍。书中的绝大多数内容,本科期间已在课上听过,重温一遍,收获依旧不小,且更加感慨于著者的严谨与细致。一小部分案例在本书中前后有重复,此外书中对“音近而误”和“形近而误”的区分有一些过于生硬的地方。记得选修这门课程是在大三,那时刚刚立下文献学的志向,一下子就被“刑天舞干戚/形夭无千岁”“岳飞/六飞”“设贡举/设乘舆”等案例深深震撼。具体的知识之外,更是打心眼里认同于书中反复强调的两个校勘的基本原则:一是不要妄作通人,没有版本依据乱改字;二是不要偷懒,平日多读,遇到问题多查。学问乃千秋之事,校勘者更应时刻以“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自警,否则轻则贻误后学,浪费他人时间;重则彻底改变古书的原貌,使后人难以恢复。校勘之事,可不慎乎!
-
听鹂深处03-099.#2020微信读书# 文献学专业三年没有接触校勘,此书于我而言确确实实是补课。方法论其实是经验谈,更贴近校勘的实践,生动且好理解。作者认为古籍校勘有两个目的,一是还原古籍本来面目,二是为研究者提供基础资料,尽可能把校勘之际发现的相关资料简洁地呈现在校勘记中。正好读到仇鹿鸣谈《旧五代史》的校勘工作,指出史学与文献学的校勘立场其实是有差异的,即恢复古籍原貌是文献学立场,而揭示史实的错讹则是史学立场。感觉作者还是稍稍带有史学立场的趋向的,可能与作者整理大量的历史文献有关吧。作者治学严谨,多次强调要“认真”,“看来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而尤其是面对史实并要取信后人的治史者,更需要认真二字。”
-
三清喵02-27校勘学的平时随笔与课堂讲义整理而成,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经常出现重复的内容,这是最大的问题。另外,对欧阳脩生日的考辨,略逊刁培俊。不过胜在文笔流畅,结构完整,史论结合,适合我等初学者。诚如范学辉所誉,“上天入地、出神入化”。
-
韧勉01-21如今的学术研究极其追求范式性质的体系化研究,这是西方科学研究体系的产物。中国古代传统学问,却很少纯粹阐述理论,本书使用了理论性很强的“方法论”为题,这似乎不大像方法论之类的著述。不过这正是校勘学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离开了实例的依托,校勘学便无法阐述。王瑞来先生以宋史研究事例作注,以这本古籍校勘学术札记为本,以丰富地校勘案例归纳总结古籍校勘方法若干理论的探讨,校勘古籍需要有几分近乎苛刻的怀疑意识。点画之间的是非,有时难以一目了然,判断则需求证版本以外的文献为佐。然而,改动原文,再多的文献佐证也用不上,只需版本依据。无版本依据,明知其误,也不当改,只可于校记志疑。
-
温酒08-15两日读毕,笔记记于LiquidText。又《点画之差有是非》一章,以《钱塘遗事》“大理寺豕祭”条(“旧传三岁拜郊或明堂大礼,凡在前误国奸臣首级在大理寺者,必以矢祭,盖讹传谓以秽物祭之。其实豕者,少牢也”)为例按曰:“‘必以矢祭’之‘矢’,四库本作‘豕’,《古杭杂记》作‘文’。审此条皆言豕祭,作‘豕’可,作‘文’亦可通,唯作‘矢’不确。” 吾审上下文,却以为“文”不可通,皆言豕祭此处却不当作“豕”。“矢”即秽物也,所谓一饭三矢,故后文云讹传。作者百密一疏,不误而改误。录浅见于此,俟请博雅君子指正。
-
花想蓉03-29不落窠臼。王瑞来先生签名本。
-
石工03-09好看!书当快意读易尽,算是一部经验谈丛,而非专为总结方法写就的。作者精研宋史,勘误补遗目光如炬,例证精彩。读此之前刷完了王氏点校的《朝野类要》和《钱塘遗事》,故逢其举例尚不生疏。《宋季三朝政要笺证》是五年前看的,当时即叹校刊之认真负责。则王氏工作态度与思路方法多可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