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故为敌
读书评论:
-
Himmeer10-20很漂亮的小论文,近年高水平。最后一章提出的几个观点:分析仇恨的结构、条件与生成,而不是追寻本质(因为寻找本质必然会面对“纯质”与起源的问题),说真话勇气,面向未来的记忆。基本出发点还是对世俗开明社会的多元包容寄予厚望,我觉得有些乐观主义。但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宁愿选择乐观主义、选择相信人性,这本身就是勇气。
-
arancia01-02反正我觉得这本很不错!请一直保持同理心,毕竟谁又能一生总得意总是“大多数”呢。
-
Tim Zhang03-03生存的局限让人们厮杀,繁荣的表象让人们欢唱,爱与恨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极端,有时只在一念之间
-
半夏忍冬10-08前面吐槽嫌弃,后面真香!
-
大脸03-10因为我们更“真”更“纯正”更“自然”,于是在“我们”和“他们”之间架起了藩篱,甚至是机关枪。这是一本关于集体性仇恨和无视暴力及杀戮的检讨,对如今接受大批难民以及曾经屠杀犹太人的德国来说,别有意义。互联网的回声效应让我们有了每天都在讨论平权的错觉,它的影响范围远没有那么广,甚至只触及到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都没能到达真实的内心。作者嘲讽了划分群体的标尺是那么随意,毫无缘由,却被荒谬地广泛接受。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面对仇恨,噤声无视,直到仇恨包裹住我们,陷入孤独。作者语言着实晦涩,翻译也不是很理想,读着头大。
-
鹿青苏03-14对我来说很适合这个时期读
-
Anattā10-14【7.0】仇恨是对“异体”的情绪排斥。产生于隔阂与彼此缄默,若想化解仇恨,必将始于打破隔阂,彼此“以诚相待”,彼此同理共情,彼此包容。
-
林阿Joe11-30干干脆脆论政治论民主论平等的一本书,一口气看完。“文化、宗教的多元性让人舒心,能在公共空间看到这种多样性,就能知道这些自由是受到保护的,便感到放心。”我想说,这个真没有丨另外不知道是因为文笔还是翻译的原因,有些乱?逻辑不是太好。总体7分吧
-
人民大街102号03-26打了满分。这本书的讨论背景或激发点,是发生在欧洲的来着中东和非洲的难民潮。但这本书也是为中国读者而写。联系一下近期国内因疫情而发生的对某些区域同胞的污名化,因外国人居留和入籍草案引发的种族主义言论,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相应的批评分析。希望有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主要靠网络吸收信息和思想的人,读到这本书,并有一些思考。也希望出版社能加大本书的推广,泽及更多的心理
-
甜橙05-28这还真是一本“融合哲学、政治学、神话、文学、宗教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书,再次证明,来头越是吓人,内容越是无趣。多加一星给作者引用的那些诗文,还算有点启发性。近期没有读过逻辑如此混乱、语言如此啰嗦的书,索恩系列真是参差不齐,特立独行的开本如果没有内容做匹配,只能说是华而不实。
-
朝九晚五开塔吊03-12刻板成见,狭隘又特无知。绝不要成为悲催如此类的人,给予自己不切实际的妄想还拿过来欺骗自己,shame on you!没有意识形态护持,才不会产生歧视和恨意,也不会有乌合之众的群愤(克劳斯尼兹事件)。对他者的同理心是当前社会群体所缺乏的,要做的只是平等对待能深入去理解别人。强权者肆无忌惮践踏弱者的尊严,再算上旁观者冷眼相待,使公平正义更难伸张(非裔抗争史)。性别认同取决于个体意识,不能受到社会否定而隐藏自我。伊斯兰国是仇恨的极权形式,圣战是党同伐异的大动干戈。懂得去接受别人的多元生活,可知的是,限定条件后去定义别人可谓是最不正常且非自由的方式。
-
测海04-19一本看似薄读起来并不薄的小册子。作者以两个案例开篇,一为集体敌视另一集体;一为同一国度内不同种族间的歧视。探讨仇恨与歧视如何产生、产生后又在不断传承。从政治、文化、社会、性别、宗教角度阐释敌视行为的产生和演变。作者是一位倡导多元价值、多元社会的学者,赞美不纯正,认为“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不同的历史及政治记忆和经历,要将之统一起来,一定是件很难的事情。这些经历与记忆是冲突的潜在根源,不容忽视。”
-
宝木笑06-02这本书的写法有一点像启蒙运动及以后西欧特别流行的随感体,即用一种类似随感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思想。所以,这本小书在行文感上是很有些古意的,就是在做一件娓娓道来的事情,而不是论文式的层层推演。至于“何故为敌”这个宏大话题,卡罗琳·艾姆克结合着“伊斯兰国”问题和书最前面的两个案例,从政治、宗教、民族、国家等各个方面夹叙夹议,应该说写的足够全面。如果一定要提出一些补充,个人觉得卡罗琳·艾姆克还是有些温文尔雅了,“人性之恶”和“群氓之祸”这两个方面没有进一步展开和揭露。何故为敌?也许答案仅仅就是因为他嫉妒,他因为自己的不得意正在怨天尤人,他看着别人好就不顺眼,配合勒庞《乌合之众》的分析,无数这样的人凑在了一起,于是开始了狂欢的季节。或许,很多时候,越是简单的,却越是接近真相。
-
以目05-24可供一读,值得给所有看不见“看不见的人”的人看的书,然而他们看不见,这就是谬论。这应当是本流行的科普文本,但被当做了研究文本。这就使得对普通人来说,不想看,对研究者来说太浅显而混乱。两面不讨好,倒有点难过了。
-
晓林子悦04-21“伊斯兰国”的仇恨首先是一种平等主义。不论男女老少,不论肤色背景,毫无先决条件地呼吁所有人来加入永恒的“我们”,与此同时,便会感到自己是一个“更好”“更真”“更纯”的穆斯林。在这种二元世界观里,只存在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任何中间体、任何差异、任何矛盾都不存在。这是作者对当今世界存在的其中一种仇恨问题的思考。据此观察近期的LES吧被封、高校反同等事件,也会发现端倪,有所解释。包括暴力、难民、种族歧视、民族主义、性别平权等,没有无缘无故的仇恨,“我们”与“他们”之间,竖着坚固的藩篱,“共同体”集结激烈的情绪反应。对纯正的崇拜,强化成为对异者的仇恨。因此,作者赞美不纯正,追求多样化。作品立论鲜明,陈述直接,揭示了问题,证据链和论证过程充分一些就更完善了。
-
[已注销]05-05作者的思路可以用“混乱”这两个字来形容,这本书仅仅从目录上看来是合理及合乎逻辑的,该用理性的地方感性太多,该用感性的地方又要强加理性,其内容则包含了太多牵强附会、模糊界限而又错误地划分了不该有的界限,每篇叙述之前的引用也显得刻意和矫情,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并不存在真正的理解,根本上不具有形而上的追问的能力。另:把YouTube翻译为优酷+华而不实的封面设计+49元的售价=吸引力?
-
维舟10-28这本书在豆瓣被低估了,可能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一个立场问题。不过作者是基于德国反移民浪潮、中东族群冲突等现实问题基础上所做出的反思与剖析。观察、分析、反思仇恨,与其说是为了“他们”,不如说是为了“我们”。
-
Berlinka03-09为这本书得低分感到遗憾,如果这里的读者都是真正拥护并践行反思文化和人道主义的群体,那么就应该明白一个普通的德国记者的忧虑和表达,而远非该用“行文感性混乱……逻辑差劲……讨论问题过于遥远……太抽象”这样的字眼去评论一本现实意义远大于文本意义的书。不可否认,这本小书的确存在若干理念同义反复的论述问题,且应把它视作一本人本科普性读物,而非直接提到“福柯的高度”。须知,诚如福柯所言“说真话”的勇气和这勇气本身就会带来的自由给予己身的馈赠,读者不应该成为文字的囚徒,所有的文字都是为了那个如鲠在喉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