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哀歌

读书评论:
  • 鸡汤侠
    05-22
    文笔太差,结构设计得也不好,说能媲美甚至超越《西线无战事》的是瞎了么?
  • 嘤嘤嘤的树树
    04-08
    有吸引力的题材,苦难而坚韧的民族,悲伤
  • 大猫
    04-14
    【藏书阁打卡】作家用意识流的写法,也就是书中情节时间线各种混乱,只有充满耐心读到最后的读者,才可以和书中主人公阿坚一起,一点点的把自己被残酷战争、世俗的战后生活被打压或者故意隐藏的,已破碎的记忆(故事情节)完整的串起来。在wiki上查了一下作者,因为看宣传语说他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作者1965-1975年17岁参军加入了第二十七光荣青年旅,他是500人中幸存的10人之一,所以说这本书也可以是作者自己的私人回忆,于是理解了他为什么采用打乱时间线这种不讨好的写法,把三星改成了四星,但说超越了《西线无战事》,这实在是营销之语了,言过其实,不如多谈谈对战争的反思。
  • 韧勉
    05-31
    半自传体,以越南人的自述视角讲述越南战争的发展小说。从历史的细节着手深描爱情的悲剧、个体的璀璨、时代的哀歌,乃至战争的残酷。《战争哀歌》是在全球最为畅销的越南视角的越战小说,出版二十多年来,虽然氛围凄婉,但在这里可以让世界了解越南。
  • 侯磊
    04-08
    句子非常简洁朴实的一部长篇小说,很能与人共情,在叙述中隐藏了大时代。
  • fario
    03-27
    终于出版了,cô Lộ不容易。
  • 李戚
    04-03
    战争本身是很惨,但觉得内容浅,没啥思想,文笔也浅,应该不是译者的锅。
  • Fal Conde
    05-25
    对越战的“另一种记忆”,在文学性和揭露战争残酷上描写称得上精彩,但并未超出“第三世界一流作家”的平均水平。之所以被引进,恐怕还是因为这种同越con主流不同的叙事方式和随之而来在越南国内的封禁所得到的西方(尤其是英语系国家文人)的青睐,使其获得了远超其他越南文学作品的曝光度使然。值得思考的是:越南作为古代汉字文化圈的一员,其文学作品竟然要通过西方人认可筛选之后才为s所引进,这件事本身,就足够说明当代越南与东亚的疏离叻
  • 滋养丰富风味绝
    02-09
    刚刚读完译后记,发现这本书在中国出版还缺几天才一年。第一次读越南作家的书,一开始读的时候觉得和之前读的东南亚作家作品有一点相同的,干燥的书页文字间却满溢潮湿与腐烂的气息,让人模糊又沉迷。再回归内容,有些人活着,心却已经死了,是战争让他们死掉的。阿坚阿芳,无论怎样都是无法圆满的结局,这也许就是生在某个时代的不幸。
  • Est粽
    04-07
    越往后看 越明白为什么说它满是“青春的伤痛”
  • 云也退
    04-12
    这场战争太缺乏出人意外的地方,它摧残了人的身体和理智,毁掉了年轻人的未来,同时保全了他们泪腺大开、尽情悲伤的能力。保宁苦口婆心,就为了让读者相信,死在战争里的是一群人而不是野兽。
  • 宜温
    12-27
    对于亲历过战争的人而言,PTSD只是一个单薄得可怜的概念;一口气读完了,阅读的连贯才终于让我读出了战争的割裂感,作者的叙事最初使人误以为逻辑含混,后来才明白这无序正是战争本身。在这部半自传体的作品当中无时无刻不穿插着对于战争和自我的反思,以铭记的方式遗忘,在回溯的途中前进,那些激荡的情绪漫溢全篇一咏三叹却绝非赘言,因为事实就是个体的痛苦无论在集体中显得多么渺小依旧难以抚平,救赎二字听来一劳永逸实则必须一再反复时时刻刻捶打灵魂。这当然不是一部青春小说,但青春在其中意义非凡:战争把一切美好消解,但有些东西是不会被改变的;遥远的永远的阿芳。浴战争之血而生的作品,我想我永远都没办法不打五星吧。
  • ღ 狐不悔,
    04-02
    半自传的小说,有些片段的描写生动到让我觉得像在看一部纪录片。因为战争而失去的那些,阿坚再也回不去的年少时光。现实就像阿坚说的那样,“对普通百姓而言,刚刚结束的那场战争带来的伤痛,已经是千年难以平复的了。”第一次读越南小说家的作品,竟然出乎意料地好看了。
  • 阿巴厮
    04-02
    极度私人化的战争心理描写,关于战争的回忆和备受PTSD折磨的现在。本土越南人写越战,没有政治意识形态的任何评判了,就只剩下战争,读着文字有时候像新五四运动那阵的风格,好看不太当代。
  • 徐梦瑶
    04-07
    保宁和小说主人公阿坚参军的年纪均是十七岁,高中生,小说同样描绘许多无邪的青春岁月。这个年纪对于战争的认知浅显盲目,政治宣传下的“崇高事业”和“使命感”暗含莫名的浪漫英雄主义。现实中的年轻人,大部分知识接收来自教科书,缺乏思辨能力,“过度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某种程度导致对战争的理性认知欠缺。教育部门及教授们当然不乏好书单,然而大部头们又常常很不实在。《战争哀歌》的语言并不非常有感染力,写作结构对普通读者也不友好,这在一众文学书籍中暴露明显。但它篇幅不长,语言在青少年受众中恰好“藏拙”,除去英雄主义,中国的年轻人们实在应当拓宽视野,接受更多的“人本”教育,树立对战争的理性认知,而不是只有舍身炸碉堡。因而更推荐给年轻朋友们。
  • 张佳玮
    04-08
    现代战争中不占据主流话语权那一方的个体,往往容易被忽视。毕竟对对方而言,他们是敌人,死不足惜;对旁观者而言,他们是不会说话的数据。也许因为我们已经习惯,历史只有一方开口。我们已经看过太多美国人描述越战的艰辛,描述越南人的狡猾,描述漫长雨季与补给的艰辛,描述这是一场打不完的战争。作为他们对手、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战的越南人呢?战争从来不止是一面。战争改变每个被波及者的命运。我们看到越多参战者在战争之外的生活,就越能理解他参与战争时,付出了什么。因为这样的时候,他们显得是人,而非战争机器中的一个部件。我们甚至不必赞同,只需要看一眼,就会发现长久被另一种视角遮盖的,那么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