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之死

读书评论:
  • 璃人泪@2011
    08-20
    高估自己对事物了解程度的大众或有之,但大多数人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就像我们不会因为自己读了几本科普,或者在大学读了理工专业就认为自己是该领域专家。此外还是有很多领域可以自学成才,特别是文史类专业。而相比大众对自己的高估,所谓的专家的不自重(学术的、人品的),才要为专家之死承担更大责任。至于对网上信息没有辨别能力的群体(基本一直在错信,而不是偶尔犯错)、一味迷信文凭证书的群体根本不会读到这本书,而读到这本书的人应该还是有点判断能力的吧……
  • 凝柠
    06-19
    三星半,不仅仅是专家之死,里面的很多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了,比如“杠精”的存在。对于专家不再权威,书里也有些有意思的解释,比如证实性偏差,教育的下沉,媒体的无奈,专家本身的错误等。
  • #暗蓝#
    06-19
    【柒书坊好书榜】有点低配版《美国精神的封闭》的意思。观点不新,但都很有说服力。反智主义盛行,源起于民众和专家之间的信任断裂,民众方面的问题在于表达与信息门槛的消失、思维偏误的固然存在,以及高等教育的自我矮化;专家方面的问题则在于他们在客观上必然会犯错,而主观上也存在以专业之名作恶的可能。实际上,网络的兴起让问题更复杂,专家和大众之间又多出了一个新的角色——“意见领袖”。他们比专家资历不足,却比专家更善于且急于讨好大众。而即使信誉破产,他们败坏的也只是专家的名声。在被误解的民主框架下,大众永远是对的,只要这条路继续延伸,越发自我和封闭将成为必然,直到它自己崩盘。
  • 轩羊羊
    05-07
    写得很中肯,越是无知的人越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
  • mintalabaster
    07-14
    太契合当下了不分中美
  • 10-15
    “专家之死”的背后所折射出的问题是复杂的,作者有勇气探讨值得鼓励,但本书未尝不是“反智主义”下讨巧的产物。❶这个问题在评价“牛津通识系列”时已经提出过,即“当有了Wikipedia和类似于此的其他网站,当我们获取知识更为快捷、全面时,一本夹杂着作者私人情感与倾向的科普读物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尽管作者在书中批评了Wikipedia的不全面和性别化,但作者并没有给出取代搜索引擎的可行性建议。❷教育沦为中高产的投资项目、完全产业化是一种在现阶段无法遏制、无法解决的现象,教育资源分配的背后实际上是各阶层的博弈。可能改变,但恐怕既得利益者并不希望改变。❸偏见愈偏见,对于作者想要抨击的那部分人,他们是不会阅读本书的,本书除了骗和作者一样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稿费,对改善整体大环境毫无用处。
  • 一把檐
    02-14
    以作者的观点来看,“专家之死”的原因在美国是反智主义与自恋文化的兴起,却似乎也难给出更好的对策。当下读这本书会有很特别的感受,“精英都在体制内”这种论调、公众对于政府所代表的公共治理专业能力的质疑,以及对于几位明星专家的推崇混杂在一起让这个问题似乎更有了咱国特色。The death of expertise 更早的台版翻译是专业之死,所以“expertise”到底是一群人还是一种制度,其实在当下是个挺有意思的探讨。“民主政府原本的设计就不是让大众来决定复杂的问题,当然也并非让一小撮技术官僚或专家来统治国家 而是提供一个媒介,让了解问题的选民有能力选择其他人来代表他们,并以他们的名义做出决定,专家给公众提供服务也是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 一个南腔北调人
    05-19
    书中的内容虽然是描写美国社会,但何尝不是现今很多国家的缩影,人人都认为自己的智商不比任何人低,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证实性偏见"布满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认为人人应该享受到一切的平等对待。无知的自满很容易使人拒绝一切反对观点和真理,只选择接受和自己一样立场的人和物。
  • 八又二分之一
    07-21
    算是大众与专家各打五十大板,达克效应和证实性偏见等使得平民巩固自身先在的观点或偏见,而不是虚心听取他人意见;专家由于学术上弄虚作假或是自身能力局限而犯错被大众放大产生规模效应;更糟糕的是高等教育日益的门户开放、教育观念的改变以及教育内容的变化导致下一代更为浅薄和刚愎自用,大学不再是培养各行各业专家的象牙塔而是文凭的生产工厂;最要命的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空前民主,但却造成平等假象,似乎平民在一些公共政策和政府事物方面的观点也能与专家并驾齐驱
  • 见识城邦
    06-03
    信息技术网络化!高等教育商业化!新闻媒体娱乐化!时代沉浸在对无知的崇拜中,专家已死!这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这是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知识何在?听听一位专家写给其他专家和非专家的话。
  • Philex
    03-11
    比较推荐阅读。书中提到的个人认知谬误和专家陷阱相关知识,对于个人在复杂环境判断专家资质和批判接受专家意见有帮助。但本书主要指向美国环境中专家面临的双重困境,以及这种困境对民主发展的阻滞;对比疫情期间的公众舆论,国内情况有区别于美国截然不同的“神秘力量”将人民愚民化,专家官僚化,以及畸形规范的自媒体和资本的影响,才是问题关键。(libgen有英文原版,中文据说繁体版更好)
  • 大奎
    06-23
    七嘴八舌一箩筐,广度够了,深度欠奉
  • 七xy
    08-04
    我要化身喷子七!1.确实作者提到的大学,网络,不信任专家的事情比比皆是,但用着精英口吻既得利益者的态度评价,讽刺腔调不要更重哦。2.其次我就问问,互联网放大了错误信息的来源,降低了获得信息的门槛,这=遏止了专家信息的传播么?中间推理漏了很多吧?还有,美国媒体,确定全部锅都是媒体人不学无术?真的没有政治影响?毕竟那个啥总统就挺不学无术的(๑˙ー˙๑)3.你们专家能不能稍微反思下自己,是不是总是不管受众圈地自萌,然后才渐渐失去民众的信任的。什么达克效应?这玩意其实不难懂,如果你起个容易解释的名字,岂不是更好。还不是存着私心,我研究的我想命名。那么,也别单方面怪民众,装的好像100%不受理解的受害者一样。哼(ノ=Д=)ノ┻━┻
  • Anticipante
    09-08
    当我看到崔永元身后竟然站着这么多支持的大学生时,真的是背脊发凉。政治学书籍看的越多,越是关乎民主的议题,越是让我惧怕这个政治理念。现在全球都渐渐趋近于一种人民至上的民粹主张,就算是在天朝也是如此。素质水平达不到的地方,谈何以p民治国呢?我听到陌生的长辈或者社会人士对我称呼最多的就是一句“高材生,这个你肯定懂”。充满蔑视的话语里,透露出普通人的反智,也侧面映射出大学生实际的无能但狂妄。现在正发生的运动也是非常弱智的事情,他们以为他们懂,但实际上也是屁都不动,单纯为反抗而反抗。不建立在理性和理解的立场上,violence only begets violence. 有的时候我甚至在想,也许正是所谓的自由纵容了人性本恶,让无法自己、兽性毕露的多数暴政并扼杀了难得开化的少数。
  • 冷毅
    07-17
    有些书需要针对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但有的书不需要,比如这本书。你只需要看完这本书,和他一起感叹一下这个烂透了的世界就够了。f***!作为一个对知乎上的故事会,对十万加自媒体文章深恶痛绝的我,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我心里的小人儿跳出来开骂一样。
  • 维舟
    01-03
    对美国反智主义的探讨。作者显然是站在专家的角度,因而在犀利批判社会现象的同时,未能看到这一结构性变迁所折射出来的危机,比他所说的更为复杂难解。可以说,“专家之死”正是19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对原有社会结构、价值观的反动。当然,这个问题反观中国就更为水深火热了——中国的知识精英未曾获得独立与权威,倒是曾遭双重挤压,而到网络时代又同样遭遇了“专家之死”。这本书的思考虽未见深入,但提出的问题宜可深思。
  • 金风细雨
    04-14
    中信出版社引进的社科类图书向来质量上乘,用半天时间读完,意犹未尽。大学无序膨胀、收取高额学费的在职学位使得研究训练的门槛低到脚跟,既不保证成果,又鼓励了自恋。互联网助长了观念的聚落化,三十、三百、三万个皮匠凝聚起对于诸葛亮声势浩大的喊杀,后者微弱的辩白碾碎在激越的情绪浪潮中。身有病痛,大家习惯于去搜索引擎报到,而不是医院挂号,微小的症状都被算法释放的“经验”夸张成了绝症,真是讽刺。自媒体日夜狂欢,最容易进入十万加俱乐部的是阴谋论繁殖的泱泱长文与孤证成林的偏激劝诱。这是一个知识过剩的年代,也是专业主义被放逐荒野的年代。勉为其难给出几条解决之道后,作者在篇末流淌出悲观,我本人极力赞同,傲慢是人类的原罪,向往真理的唯有独善其身,谁也叫不醒睡眼朦胧又自认清醒的愚人,推上一下,老拳袭来
  • greatabel
    04-22
    读出一种《为精英主义辩护》的感觉,爽,确实是如此:互联网,特别匿名的平台增长了庸者的话语权,在豆瓣看到很多大v说的头头是道,嗯,直到他们说了我专业领域的事情。我之所以去读数学系当初,就是因为人类所有领域中数学是最‘对是对,错是错’的地方,大v啊或者一本正经扯淡不起作用的地方,稍微放宽点,在工程领域、技术领域都经常有很多扯淡装作很懂其实说的错误连篇的事情天天发生,当然最糟糕的是人文学科,人人基本都可以说几句,对错更不好衡量,这里的“民间专家”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