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读书评论:
-
彦之03-28看狂野生存觉得这位作者有点鸡贼,写得最棒的都是引用梭罗的部分。看这本越看越对作者没有好感,看来攀登珠峰肯定是不能洗涤心灵的了,啧啧啧。
-
万火归一02-20天灾+人祸的典型案例。人祸又是好多个因素埋下的隐患。如果夏尔巴人洛桑没有帮女富豪背沉重的网络设备那么Fisher也许能够得到帮助,如果台湾登山队没有在5月10日当天挤在希拉里台阶那么康子就能快一点下撤……一个细节的改变也许就能拯救整个悲剧。至于Rob Hall真的是自作孽,远超关门时间仍陪着客户登顶,不知是打算放手一搏还是没有退路所以做了这么失误的抉择。然而暴风雪肆虐之际他不愿抛下客户离开山顶,也体现了英雄主义的色彩。无论是山顶还是南坡,所有忘我的营救都是伟大的行为。完全真实的故事,强烈的震撼。
-
钧不懂07-19珠穆朗玛,地球之巅,自古以来死伤无数。是追求本我,还是小我错觉?是内在感悟的觉醒,还是为获得名利而下的赌注?有去无回的,是支离破碎的家庭。大难不死的,是众星捧月的荣耀。高海拔,低气压,低温,低含氧量。这种极端气候对千百万年在地平面上进化而来的生物,无异于一场屠杀。生理机能的钝化,甚至可以瞬间抹杀残存的脑力和体力,失去经验、无法判断、难以行动,生死听天由命。如果没有氧气瓶,没有无线电,没有精湛工艺的登山器械,徒步登峰好比乘鸟登月。夏尔巴人拿着微薄的报酬堵上了生命的全部,甚至承受着背叛骂名的诅咒,灾难来临之际无论是收人钱财的向导还是花钱买平安的客户,在高山面前都不过是渺小的人类。不可抗力秒一切,登山路上无赢家。天灾人祸,活下来的为死去的愧疚,原以为可以改变什么,其实没有人做错什么,生命本是无常。
-
yuyeer06-19前半段伴随着登顶希望的激动人心书进入后半段,惊心动魄的山难,霍尔对汉森的执着,南拗营地附近队员们对韦瑟斯和康子的放弃,韦瑟斯惊人的意志力,幸存者的内疚,一段接一段如碎石般撞击着我。有评论说乔尔这种事后诸葛亮的行为有失偏颇,而附录也收入了他和布克瑞夫的争论,然而我认为他还是较为客观的,对每个人都尽力采访到,尽量还原真实的情形。不管是由于领队的自负,还是商业模式的缺陷,亦或8000米级的道德,1996年的山难并没有阻挡那些登山者的脚步,于是洛桑、布克瑞夫最后都消失在山上。
-
张天翼09-20补标记。一个极热闹的聚会(小薛的大学同学饭局),躲在角落沙发里读完。耳边但闻笑语,胸腔像被掏空了,塞了一桶冰雪。抬头不知是什么世界。
-
岁月神偷04-24想对着英文版看一遍;如果你需要在八千米以上借助他人力量才能上顶峰,那你就不应该出现在那。这何尝不是生命和生活的真实写照;
-
Robert01-27到了这把年纪竟然还会因书的情节激动紧张到震颤不已
-
浪费10-27很多写登山的书我都无脑打五星,也许是因为自己那热爱探险的内心与胆小怯懦的灵魂之间的落差只能靠阅读来弥补。本书是大学时一个喜欢驴行的朋友推荐的,一口气读完,读到讲述山难的那几章紧张无比难以自拔。登山故事和推理小说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死了。
-
鱼小恩11-18想起了转冈仁波齐的时候~
-
Alex05-19看过电影,再来读此书,对当年山难的了解更多了……
-
5b2501-25登山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离山顶还有半个小时的路程是作出放弃的决定,困难的是在幻觉和酷寒中摇晃着顽强走下去,困难的是保全自己的情况下帮助我们的朋友。作者和队友们被迫放弃距离他们仅有几百码的贝克与南比,而日本登山队没有救助垂危的印度人,在最初的悲痛与愤慨后,我意识到我们确实不能在28000英尺的高度对人们的道德作出要求。而故事最可怕的地方在于,现代科技使作者与同伴,乃至家人都能够联系到山顶上的霍布,但却无力对他进行救援,只能看着他死去,霍布的死亡过程,或许是所有人中最悲情的一幕。
-
tzwm06-11难得一口气读完一本非虚构类的书籍,其真实性有着独特的吸引力。今年到现在半年时间,我为了爬山出行了6次,爬了大大小小差不多十座山。这项运动从最开始带有目的性到现在让我无法自拔,这也是我读此书的原因。8000米以上不存在道德,没有为应该为此内疚。为挑战人类极限的勇士们祝福
-
sensor09-08没有登山经验,但看了这本书后不会考虑去登山了……这就构成了每个珠峰攀登者都要面对的两难境地:要想成功,就必须勇往直前;但如果急于求成,则可能出师未捷身先死。况且,在海拔7920米以上的高度,在适度的热情与不顾一切的登顶狂热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因此,珠峰的山坡上才会尸骨遍野。我们认为,人们掏钱是为了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其实不然,人们花钱是为了登顶。在今年之前,霍尔在天气方面的运气都出奇的好,可能这也导致了他的判断失误。
-
Z某人03-24日渐发展的商业化攀登使得喜马拉雅不再遥不可及,站在群山之巅,会发现地球上竟没有更高的去处了,这是怎样一种感受?日本登山队经过垂死的印度登山者身边却没有停下脚步,“在海拔28000英尺的地方,人们无法苛求道德的尺码”。一场山难,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
[已注销]03-27感觉整本书的基调就是Jon Krakauer在说:“错都在别人,自己是无辜的,自己是无比正确的。”个人很讨厌这样的腔调。而且书里一直在黑台湾队,说他们如何不懂登山,如何糟糕,可事实是那次事故了只有一名台湾队员不幸丧生。
-
感人废物10-24这个纪实文体真是太有意思了,看似客观实则主观到无以复加,似乎一切推诿给高海拔地带的低智便可万事大吉。文末对人性的探讨相当有说服力,最棒的还是死者家属对作者控诉的一处摘引,因为我对这个作者也没太大好感。
-
[已注销]10-20看到韦斯特医生在暴风雪中站在平台等待霍尔的那段话,鸡皮疙瘩都起来了。。。这是一个多么顽强的生命。。。在8400米海拔的暴风雪中站立了4个小时,然后在一只眼睛失明的情况下下撤到南拗,之后在迷路的情况下在暴风雪中昏迷12个小时,在大家都放弃他的时候自己独自走回C4 。。。
-
熊阿姨05-29珠峰是名利场的缩影,从商业登山公司的竞争开始、南非人的政治化,向导带不带氧气的伦理、各自国内巨大声誉的引诱……到最后两本专著的口水战,珠峰像切割精美的钻石一样折射世俗的争执。山难部分看得人浑身发冷,要反复放下确认自己在温暖里的房间里,才能继续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