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坟墓而行
读书评论:
-
……啐!!!05-21这位……很小就从第三世界跟全家移民欧洲,这种新移民的左,真是对我的胃口。当然他是真·古老国家新移民·左,无论其深刻度,还是久在入籍国,染上的新国籍国味道(对自己身份、视角的认识也好,黄右眼里的”白左“气息也罢),我都比不了。从外高加索开始,他的旅程后半段,我算是断断续续也跟下来了,感觉尤其亲切——不过他笔下的伊朗之旅,更容易看出来,跟前面的旅程关系不大。篇幅长,但文风,思路,都对不上。非要跟前面一样,章节名称都冠以连续的”第XX天“,就很别扭。然后……当然就该轮到吐槽译者,校对,编辑了!反正我把第一遍通读能挑出来的错,都写了笔记~~~
-
wfzh912-21复杂而多变,纠缠而诡谲……民族 宗教 种族 语言 文化 国家……翻译真是这本书的硬伤
-
希夷子02-15翻译文字疙疙瘩瘩很影响阅读体验。内容就是到一个地方发一点感慨,而且因为分解的篇章太多,感慨就愈发破碎和不连贯。排版也让人很不舒服,字扁扁的,每页的侧边留白还特别宽。
-
hellsing08-23翻译,校对,装帧毁了一部还不错的书
-
Dynamo07-19断断续续读了一周多,恕我愚钝,实在没体会出个中妙处。最好的地方大概是提供了一个近距离看问题的视角,不过作者的议论实在是太拧巴,又不想左,又不敢不左,疯狂试探,读得我是心力交瘁。当然,这种心态在东欧游记里非常普遍——这真是一个把非黑即白的逻辑思维碾碎至渣的地方。我想大概是翻译问题吧,作者所谓的好文笔也没读出来,只感觉叙述碎得一塌糊涂。但是给个及格分绝对是没啥问题的。至少还是学到了不少知识。
-
李娇娥01-02也不过这两年刚写成的书,现在看来就已经略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了
-
猫猫马的畅想07-06翻译质量严重影响阅读,很多句子不合中文阅读和思维习惯,简直有卖弄之嫌。不要因为是歌德学院资助的翻译项目就误以为有了质量保证,千万别想当然!平时我们忽略的视角和世界,就由作者来补充进来吧。
-
维舟10-304.5星。相当精彩的游记,将1990年代后被主流视野遗忘的东欧历史、文化、现实交叠呈现,回溯既往,也洞察当下蕴藏的变化可能。作者身为伊朗裔德国人的身份,本身可能也为他提供了特殊的理解角度。原作书名中的Gräben其实是“战壕”,这想来是隐指作者在一路上看到的种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分断体制,无论是热战、冷战还还是断层线战争,还远不像欧洲那样已消弭了内部边界、阻碍和对峙,边境线两边的深刻差异到处可见。反观东亚,其实也是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跨边界的旅行是可以打破边界对话的一种努力,书中这句话尤为题眼:“边界必须被打开,否则人们根本无法了解这些差异,也无法了解自己。”译者的误译是其对全书主旨的误解所致。
-
凉月198508-17豆瓣鹅一定不会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经过实地考察,发现卢卡申科在白俄罗斯很有民意基础,这也解释了为何白俄罗斯是最后一个苏联国家。
-
晓林子悦11-28欧洲版译文纪实,作者以实地旅行考察的方式,探讨了现代东欧的历史遗留问题、生存困境与发展难题。奥斯维辛甚至是幸运的,作为劳改所的试验点而存活了一些人,而在特林布兰卡,70万犹太人到达营地就被杀害,最后存活50人。在大批精英被斩首之后,现代波兰作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个语言集体如何存续?作者同时要处理好身为德国人的历史意识和道德观念。这段走向伊斯法罕的旅程,行经波兰、乌克兰、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敖德萨、基辅、车臣、巴格达等地,这些地名牵系着沉痛与忧伤,人们现在怎样生活,怎样与其他族群相处,怎样处理仇恨与和平、分裂与统一?扎加耶夫斯基、米沃什、阿列克谢耶维奇、曼德尔施塔姆等作家的身影不时闪现文本,如楔子扎穿冷硬的现实。欧洲是东欧的欧洲吗,东欧是欧洲的东欧吗?这是一部重塑欧洲意识的历史文化著作。
-
雲艺术医院12-22翻译和校对应该推墓里埋了
-
xixi12-12翻译有点点失望 内容还是好香
-
wukong12-08有些翻译看得人莫名其妙
-
齐婴宁01-12人还是骨子里会热爱家乡和自己民族的 作者从德国一路回到伊朗 感觉前面怎么写都是外来者那种点评式的 一旦到了伊朗就特别流畅了 虽然还是在吐槽 但是就藏不住那种特别熟特别爱这个“国家”的感觉
-
Berlinka10-10我认为凯尔曼尼先生配得上被称为“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声音之一”的称号,他是如何做到的,满怀人文关怀又始终不偏不倚,头头是道地缘政治的现状和忧思却如诗人般浪漫,既不掉书袋却又见其知识储备惊人。我无法判断他的派别,我想他没有派别和界限,一个试图不懈努力让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对话和融合的人,一个秉承欧洲价值但又在质疑其虚伪性和虚弱性的人,一个爱着故土但又知道世界主义才是真理想的人,一个深知德国性就是“没有德国性”的人,这样的人,我只知道,他不要边界。但是,翻译错误很无语,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