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的艺术

读书评论:
  • K
    12-14
    想起了曾经的专业课Life Narratives, 人那点事啊,既想捂着,又要公之于众,千百年没变过。关于回忆录从维多利亚时期往后的梳理比较有意思。
  • 匙午
    03-04
    其中有一段描写语法错误的好像没感觉出来,不知道是不是翻译过来有局限性。书本身很好,人喜欢刺激的真实生活,可生活哪有那么多刺激呢。
  • 皎然™
    02-21
    西方回忆录简史,略枯燥
  • 龟城摧塔客
    10-07
    2.5。更像是对美国建国后回忆录的一种档案式的分门别类,而非回忆录本身历史的追溯。阅读体验像是同一句简介看上两百遍,虽然素材千奇百怪,各种对名人回忆录的拆台也有点意思,但叙事模式的单调还是让这本事几乎失去了所有价值。
  • 老彭是個书脊党
    06-27
    本书《伪装的艺术:回忆录小史》是作者试图通过对那些流行于时间上,市面上的回忆录的解读,去探索自传、作者与真实所发生的事件之间若即若离的关系。如果说,小说需要更倾向于一种虚构场景下的自我感情流露,那么自传则应该是过往事件的真实记录,但本书作者本·雅格达却发现事实上并非如此,本应该更加真实客观的回忆录,同样会因为作者主观记忆的缺失,自我认同的不客观,以及当时观察角度的局限而在具体情节中隐藏着类似的欺骗和虚假。当然这样的作品,会让读者在阅读他人回忆录时想要达到的目的大打折扣,也会对这种文体本身是否值得一读产生疑惑。可本书作者则认为,骗人的回忆录依旧有着不错的阅读价值,后来的读者完全可以把这种文学作品当成一种文化现象,人性样本来加以研究,回忆录所体现的正是作者对于自我经历的审视和思考
  • EW
    04-20
    人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一些普通人写的回忆录也是千奇百怪的。
  • 徐子陵
    06-07
    回忆录,就是往事的集合,也是各种人生体验的标本。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有感受,有体悟,就值得诉说,也值得倾听。 我们在回顾自己人生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参考别人,使用已有的框架。 如果你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回忆录肯定是一个很好选择。4.每一本回忆录,都可能是一位新朋友。
  • 心若无涯
    06-06
    每一本回忆录,都可能是一位新朋友
  • 哆啦大胖
    06-07
    得到APP每天听本书分享:作者首先吐槽了今天美国的回忆录,不仅多如牛毛,而且什么都能写,什么都敢写。接下来,他为我们梳理了回忆录发展的历史,找到了回忆录叙事的几种模式。最后,他探讨了一个问题,既然回忆录不那么可信,我们为什么还要读回忆录呢?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记忆和真相的关系,既然回忆录记录的不是真相,是记忆,那我们通过回忆录要观察的,也就不是真相,而是记忆。记忆是什么?记忆是构建自我的素材,我们是谁?我们如何理解自己?这些问题的答案,不是体现在发生过的事情,而是体现在我们如何讲述这些事情,如何面对自己。如果你希望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其他人,回忆录肯定是一个很好选择。你可以把一本回忆录想象成一个刚刚认识的新朋友。
  • Jimmy47
    06-06
    得到听书:1.回忆录,就是往事的集合,也是各种人生体验的标本。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受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有感受,有体悟,就值得诉说,也值得倾听。而有了图书出版之后,一部分人的人生体验,就有机会让更多的人看到,于是,就有了回忆录这门生意。从这个角度来看,回忆录大爆发,就不只是一种英美国家的出版热潮,而是一个随着出版业发展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源自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需要:记录自己的人生。2.四种回忆录叙事,成功叙事,悔恨叙事,皈依叙事,冒险叙事。3.记录记忆的回忆录不可能绝对真实呢。所以,回忆录不是在记录真相是什么,它只能记录作者以为的真相是什么。
  • 未读
    04-16
    跨越两千年的回忆录巨型书单!从尤利乌斯•恺撒的《高卢战记》到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从《马克•吐温自传》到《富兰克林自传》...这些名人事迹背后究竟有几分“真相”?
  • clamp7
    07-30
    如果不是疯狂的回忆录发烧友那么本书只需要阅读最后一章就可以了,奢望回忆录记录的是百分百真实的内容当然是不可能的,在故事泛滥的时代,读者想要体会不同人生的路径又变窄了一点
  • 08-13
    得亏美国出版业发达,作者有足够的材料写完这本流水账。
  • 宝木笑
    05-08
    我们不能忽视本·雅格达在这本书中的辩证立场,虽然这悄悄掩藏在他锋利异常的叙事当中。我们也不能忽视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对“回忆录”的研究已成为文化研究和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雅格达成功展现了宏大的“回忆录”历史,这样规模的梳理和分析,是一次很难得的研究经历。而在更深层次,本·雅格达一方面在不留情面地如实记录如今“回忆录”的泛滥——不管是谁都要“回忆”一把,很多文学研究者都将回忆录的泛滥视为文学商品化的象征。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本·雅格达在全书四分之三之后悄悄流露出的情绪,他认为虽然伪装成为了一种艺术,造假成为了某种潮流,但是回忆录依然具备“照亮苦难,揭露恶行”的先天基因。“回忆录”仿佛是一把利剑,关键在于人类自己如何去辨别它和使用它,而这也许正是“回忆录”自身的魅力所在。
  • 鹿鸣之什
    04-03
    好玩,发现不少有趣回忆录,英美人真是从古到今都爱回忆录啊
  • 韧勉
    06-08
    选题颇为有趣的文论作品,探讨了诸多西方传记文学出版史的若干理论及其八卦。作者用Memoir & Autobiography两个词区分回忆录和自传的创作意图,因为记忆具有局限性,故而两者都存有一定的虚构性,多用于表达某一事件或某段人生经历的回忆录虚构更多。自传主要是个人价值观的展现,人生经历中与个体最终价值观相悖的部分,作者也会隐去甚至虚构,但总而言之回忆录由于其碎片化的特征,创造出更多门类的文学创作,使得其成为出版界畅销书领域经久不衰的创作类型。
  • 私享史
    05-10
    7.5分,饶有兴致地读完,有很多轶闻韵事。中文书名有误导之嫌,我还以为是系统分析名家回忆录中的虚构和小说中的自传性。除了开头三章讲缘起,主要篇幅是美国的回忆录小史,反映了美国人喜欢读自传的风气。第五章特地梳理了关于记忆不靠谱的心理学研究。有个槽点是,“自传留有大量的想象空间,回忆录精确地陈述事实,忏悔录完整地说出真相。”这句话,作者先后在第116页和第180页用了两次,第二次引用的时候俨然完全不记得自己曾经引用过!另外强烈建议中文版去掉正文那些密密麻麻附在括号里的英文书名,好些名不见经传的书名长达三四行,附上没有任何意义!谁真的会去找那些英文老书来读?找得到吗?能找到的人是中文版目标读者吗?而且编辑前后不一致,好些书应该是忘了附英文名,第149页和第212页则重复附了Black Boy!
  • 祝羽捷
    05-19
    这本书既有对回忆录或自传体文学研究的学术价值,也有各种人物的趣闻,人们写自传的原因千奇百怪,从《旧约》、《新约》里自传体的元素到文艺复兴时期两个写回忆录的人到现代文学的自传体小说,自传藏着真实与谎言,幽暗的人性和理想中的自己。我们每天谈论自我,发微博,何尝不是一种自传呢?
  • 随遇而不安
    05-31
    一串又一串从未听说过更别说读过的书名列表,真不夸张就是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