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次危机

读书评论:
  • 贾里
    01-17
    20190115,第一遍。理论架构的解释力很强,不过可能有带着观点找材料的嫌疑。但是,对于关心中国未来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中国不是不会发生经济危机,相反是危机太多太频繁了,既有外部因素导致,也有内部因素影响。这本书从应对危机的角度去看待中国建国以来的政策是如何制定和变化的,危机危机,危险中的机遇是也。尤其是第九次危机正在进行时的当下,阅读此书更让我对于当前中国的现状有更深刻的理解。书尾附录的大事记如其他友邻所言,可谓惊心动魄
  • 耕久
    04-09
    1 看明白建国以来的中国历史,让我拥有一颗包容的心。2 服务乡村,建设乡村,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西早
    11-18
    温铁军是真国士,那些给他扣为利维坦辩护帽子的人是真正的反利维坦媚俗。一言不合就扣帽子是煞笔自由派们的惯用伎俩,毫无原则的私有化市场化成为当下的政治正确是共和国最大的悲哀。
  • 不吉波普
    08-14
    慕名而观,只看到了屁股
  • 知闲
    01-17
    一带一路的核心想法,早在2010年就已经形成。这个例子,也体现了本书的两个特点,第一个是跟中国政府的政策联系紧密,第二个是以工业化为思考的中心。工业化,即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经济基础。这本书可以看成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成果。所以该书跟后者的一般性问题纠缠在一起。例如,对地理不敏感,但也认识到三线建设不容易成功。又例如,在信息化的时代仍然只谈工业化。再如,书中点缀着军事问题,但没意识到(重)工业化直接来自军事需求,即炮弹需要钢铁工业,火药需要化学工业。最后,是对(大)城市化的一般性反对,仿佛站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伦敦,远眺21世纪的幻象城市。最后,认识到到土地制度、中产阶级和中国政治稳定的联系,但没预见其变革。中国有自己的独特问题,例如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它们的形成需要记录和分析。仍然五星好评
  • 蟾宫
    05-29
    很惊讶居然可以出版。这本书让我开始真正理解一个人若能清醒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会给自己的命运带来何种变化。对三农问题、阶层问题、城镇化、国际关系、经济出路的判断至今来看几乎都预言正确,而提出的解决方案对当下也发人深省。神作,学习了。
  • 苦茶
    10-17
    温铁军这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共和国政治经济史,这部分通过梳理八次经济危机,来提出中国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危机与其相应的解决办法,这些办法显然并不是从历史中找到的,而是对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的反思中把握的。历史永远服务于现实,本书第二部分就是温铁军对于08年金融危机后提出的一系列的探讨和分析,应该说第一部分中以农业化解城市工业化危机作为历史先导,这样很容易制造出某种路径依赖,从而为08年后输入性经济危机提供某种政治政策的借鉴。当然,在本书的第一部分也提出97年之后,中国从资本匮乏性国家已经转向资本剩余性国家,因此如何输出资本和产能就是一个必须思考的国家战略,在国际上,由于受制于美国,所以不妨将资本有条件地转向乡村和西部,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一带一路与温铁军的建议也有非常直接的关系。
  • 郭Rachel
    06-28
    “去意识形态化地归纳中国作为后发国家的基本经验过程”
  • 卡拉觉得
    02-05
    奇葩的观点,对于经济发展中的危机的因果本末倒置。站在“统治阶级”的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得出了城乡二元结构,具有更强的弹性,可以在经济危机时,进行对内的成本转移。
  • 风清扬
    12-28
    如果隐去作者,说这本书是任志强写的,我也信。
  • 包子
    09-17
    温铁军先生的许多观点对于文艺青年、崇尚西方普世价值自由主义者是难于接受的。农民为中国现代化做出了巨大牺牲,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供养了城市以及精英阶层。
  • 风后
    12-18
    温铁军过度的形而上式的写法使得整个文本显得极为啰嗦,但你不得不承认,温铁军作为多部政策躬身入局之人的观点和看法,与坊间所谓的经济学家的观点相比,真是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很好的微缩版共和国史,尽管某些立论的前提仍值得进一步商榷。
  • 鱼进锅
    02-28
    写的比较枯燥,总结起来就一句话,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城乡二元体制,使得城市可以不断对农村通过剪刀差来积累资本,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也可以转嫁到农村完成软着陆
  • 一个点儿
    08-23
    严重推荐,大气象,有视野,比贺雪峰们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最牛的是最后的大事年表,真是我看过的最惊心动魄的当代史诗。
  • 杨念孜
    04-09
    很少有人认识到中国农村改革恰恰不是渐进的,它一上来就把农村中的最重要的资产土地分了。危机硬着陆的结果要么被叫做调整,要么被叫做改革,没有本质差别。我要做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分析,告诉你们60年代的调整和80年代的改革,其实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别。历次危机所造成的代价只要能够顺畅向乡土社会转嫁,城市产业资本危机就能软着陆,现在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1%,危险已经开始。把乡土社会毁掉,将不会再有危机软着陆的基础条件。现在生要把农民的地剥夺,把他们逼成无产阶级,用激进政策断掉回去的根,让进城打工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我们以为是历史进步,有谁想过,他原来是小资,把小资变无产,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