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读书评论:
  • honey昕
    12-28
    从三月看到四月 每天挤出上下班在地铁公交上的时间 读的过程很顺畅 包括修复师们的口述 仿佛是生活中朋友的对话 无需辞藻的修饰 他们中的很多人 一心做事 专注做一件事 一辈子只做这么一件事 师傅带徒弟 徒弟尊敬师傅 很多东西在时间的打磨里 在朝夕相处的“耳濡目染”里自然形成 自然成形 比如说做事的态度 让人读来心生敬佩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时代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 有一方“净土”仍保留着中国传统的诸多元素 不仅是千年传承下来的文物 还有一代又一代具备匠人精神的故宫文物修复师 以至于 还没看到末尾 就忍不住把故宫加入到今年的出行计划里
  • 東寫西讀
    10-25
    “择一事、终一生”对现代人来说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工匠精神是更多的是对一件事物的执着和热爱,当整个社会都在鼓励提倡跨界,那些以赛亚.伯林所说的刺猬们,显得是多么不合时宜。在我们被庸碌现实俘获之前,在被琐碎生活招安之后,还能为被一代又一代故宫人的“情怀”有所动容,才是《我在故宫修文物》热播的原因。
  • 一个马甲
    02-14
    除了自述部分都有点多余 自述部分又过于口语化 没有跳出纪录片的框框
  • 抛掉书本上街去
    10-02
    如果说只有对世界做出贡献这一生才算有意义的话 那大多数人的一生不过是在琐碎中庸庸碌碌一辈子 也许人生就在于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领域 然后专注于此一辈子 能有所小成 就算不枉此生了
  • 陈小二
    07-25
    听着《从前慢》再看这边本更有感觉,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有这么一群人在故宫这座承载了多少历史的堡垒里过着类似与世隔绝的日子,他们琢磨一件文物、一门手艺,一代又一代。本书的不足之处在于故事间的相似性太高了,挖掘不出那些独特的内容,使得张力欠缺。
  • 小P
    11-06
    比纪录片差好多,太零碎。
  • 路比MP
    10-09
    绿妖的文字基本就是访谈的浓缩版本,严明的摄影当然极好。但阅读过程最令人不安的是整本书“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反复强调和对现代快节奏的敌意排斥,都令人想到“螺丝钉”精神对每个人社会角色的固化。
  • vivian
    01-28
    2017年第6本。同名的纪录片慕名已久但还没时间看,今天看到这本书就赶紧看完了,不过估计比纪录片的水准还是差不少的。这本书按文物类别分为六大部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器,每一部分都以口述的形式采访老师傅和徒弟。而他们人生的关键词,都已沉淀为不可多得的“慢”,“专注”,“耐心”,“匠人精神”。
  • 开膛手贝塔
    07-18
    绿老师现在喜欢去采访,没事儿去下台湾,没事去下故宫。文学的东西写多了,你就更想接触一下人,人是活的,而且永远比想象更精彩。
  • sleepy Mia
    07-04
    不太喜欢那个纪录片,而书更不如纪录片。
  • 飞越沧海
    12-28
    看了纪录片和电影,被师傅们的“慢”精神打动,所以买了这本书。虽然说口语化很强,但是你读进去,好像在和那个年代的人慢慢交谈,比如“装裱界的梅兰芳” “歪嘴于” “古铜张”等等。我很喜欢这本书的韵味,和电影纪录片完全不同的味道。
  • 长安老农
    06-11
    挺可惜的,昨天骑车回家,大雨浇了个通透,书让水泡了。 绿妖说这书她是从极大量的素材资料里搓出来的。但是读完却没觉得有她说的那么精致,应该是我的偏见吧……
  • 俞晓之
    01-21
    不必入的。纪录片差不多了,这个有点儿不客观。装帧一般,这类书装帧一定要好啊。额外一星给师傅们,纯支持。
  • 郑核桃
    10-05
    从头到尾只有一种叙述原型,修复师的精神世界固然宁静,细究也不乏悲哀。亮点无多,还是外行隔靴痒都搔不到。
  • cyriacus
    01-11
    不太喜欢这种捆绑营销炒作IP的模式,也可能是先入为主了,总觉得这种以手工艺人为点的主题还是影像表现更合适。另,书装帧做得真不怎么结实,对于一本宣传“匠人精神”的作品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 野生编辑怪阿姨
    12-28
    口述的内容未做仔细的筛选,P171的正数第三行开始,和P174最后一行,P175前两行基本是一个意思,还有一些错别字,那个笔记本连个封底都没有,还不如不要,整本书都谈不上精致,为了赶时间,过于敷衍了。
  • 空山
    12-24
    今天到手,今天读完,今天真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