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与范畴

读书评论:
  • 萬古銀桑
    05-08
    女儿在责编手上 #并没有# … 所以 这本《概念与范畴》属于首次与国内读者见面,《伯林文集》最新品种,平成最后一波中文版伯林作品,感兴趣的朋友抓紧看起来啊
  • Banny
    05-06
    谦虚的伯林觉得:《哲学的目的》看起来或者还有救,《政治理论还存在吗?》也还行,《“希望不在,恐惧不再”》也差不多,但那些谈演绎、证实、假言、还原论,甚至谈平等的文章都只属于当时,仅此而已
  • JANE
    09-03
    打分很矛盾,作者在解释某些概念的时候会越举越散(›´ω`‹ )某些段落句子翻译得也是看不懂,但大部分都好读,文章不乏点睛之笔,就个人而言有些例子举的繁琐些,论文可能都这样吧눈_눈
  • cal
    05-10
    范畴与模式。要重视对范畴各个角度的考察并且要对考察本身加以观照,从而对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清晰把握,进而免得不同学科的方法交叉误用得出偏见的结论招致灾难,更重要的是,这最终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之中的自己。
  • 是隅隅呀
    11-21
    感谢伯林让我知道自己确实是一个没有逻辑感的人,概念的模糊性和范畴的不确定性,是我思考许多问题存在的弊病。但是还有许多地方没有读懂,伯林其他的书都很好懂,唯独这本书我读起来特别吃力。有机会好好学习一下逻辑,再回过头重新琢磨伯林的这本。
  • Cling
    02-07
    感谢伯林,从这本文集中大概能体会到伯林后期转向观念史研究的原因,有种“术”向“道”转变之感。“希望不再,恐惧不再”一文尤其动人,反复读了几遍,我们如今仍在经历和被困扰的,就在这简洁明晰的文字中得以呈现。
  • 半夜没烟抽。
    02-23
    从哲学到思想史转变的伯林,基本上和文本一样,是一个逐渐酣畅的过程。所以驳政治哲学的伯林才是最好的伯林。
  • 道上的
    06-09
    分析语言哲学的那几篇没必要读,其他的还不错 尤其科学历史学的概念一文
  • 劈头士》睁木
    10-16
    已购。伯林从哲学向观念史研究的转变,对他的哲学分析兴趣不大,但一篇《哲学的目的》真动人,适合初学哲学前的指南~如果有人反对说所有这一切看起来都太抽象,与日常经验太遥远,太无关核心利害关系、普通人的幸福、不幸和最终的命运,这绝对是一种错误的指控。人类生存离不开描述和解释天地万物。他们用来这样做的模式必定深刻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无意识的影响尤其突出;人类的诸多痛苦和烦恼都是因为机械地、无意识地、刻意地运用了无效的模式。哲学家们永恒的任务就是检验不受科学方法或日常观察影响的一切,例如,范畴、概念、模式、思维或行为方式,特别是检验它们彼此有冲突的方面。哲学的目标永远都是一样的,就是帮助人类理解自身,以便他们能在旷野上、在黑暗中行走自如。
  • Lowlibrarian
    06-17
    充满了错译、漏译、飘飘然译,不过总体而言也能把握到Berlin的思路。
  • 译林出版社
    06-05
    #伯林文集# 概念与范畴,是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尺度!
  • 白昼如焚
    12-03
    伯林在此书当中阐述了“哲学永恒的主题是检验不受科学方法或日常观察影响的一切,例如,范畴、概念、模式、思维或行为方式,特别是检验它们彼此有冲突的方面,旨在构建其他内在冲突较少,并且不易曲解的隐喻、意象、符号和范畴体系完全可以合理假设说……” 尤其批判了传统实证主义哲学的缺陷“…成功经受过这一番严厉考验(实证)所剩下的就可以彻底划分为要么是关于可能经验的直接陈述,即经验命题;要么是有关不同种类上述陈述之间关系的二级或更高级别陈述,即逻辑或其他形式科学命题。这就差不多是反形而上学学派所声称的一切了…然而毫无疑问这是具有缺陷的” 对于经验主义后欧陆形而上学的发展,再到实证主义,分析哲学的兴起,对于此过程,伯林坦言“太夸张了…你需要有些东西去拆掉这些结构的大楼…”
  • Mandelstam
    03-29
    以赛亚·伯林的哲学文集《概念与范畴》付印啦!概念与范畴,是哲学帮助我们理解世界和自己的尺度。本书收录了伯林早期的哲学论述和后期数篇关于科学历史学、政治理论和多元主义的文章。伯林总是说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抛弃了纯粹的哲学研究,转向观念史领域,但我们还是能够从本书收录的前后期文章中辨识出他学术生涯关键的连续性,这正是伯林之所以是伯林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