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读书评论:
-
阿廖沙03-23摆脱“证经补史”的观念,意义很重大,虽然在国外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不过对通过剑的出土判定商时期九州范围的方式保留意见。如果这样看的话,自古以来中原和北亚就应该是一体的了。
-
贾里11-22考古学小白一脸懵逼地读完,啥啥啥?
-
夏里八汗08-10自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比定殷商历史之后,一代代中国考古人都绞尽脑汁寻找更早的夏史甚至三代的物证,其中民族主义思想有之,急功近利者恐怕亦不少,却偏偏缺少理性的判断。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应“充分地意识到考古学材料与学科手段的局限性,注意过度解释的危险”。
-
曳尾于涂07-10摆脱“证经补史”的传统。但博客文章毕竟太过松散,并不算“好读”。
-
新仙女木06-26龙山文化-新砦大邑-二里头文化-二里岗的考古文章小合辑。许宏是考古保守派非常就物论物的学者,取了一个这么大的名字,却完全没有narrative,夹在殷商之前的历史一页便有丰富如此之历史,考古学家们在历史的皱褶里掸出灰尘,“中国”这个概念在我这里永远是洛河伊河颍水这一片中原大地,能不能断出夏,在这迷人背景之上好像失去了必要性(当然为了研究出黄河之水为何天上来大禹作为黄帝和颛顼的后代为何是个人类还是有必要的),因为确认夏的存在多少有些比较感-非要和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争个高下,但其实比照玛雅印加,小城邦就是国家。最后就是简体中文这个学术科普写作语言读得太折腾人了,到后面习惯了好一点,开头读的比GRE逻辑题还头疼。
-
揽尘10-12考古学家写历史,关键处往往含糊其辞不敢确定,是令人气闷处;这一令人气闷处,恰也反映出考古学家的严谨——是以这本书的脉络还算清晰,清晰地只有轮廓。仅此轮廓,却也能帮初入门者建立三代前史的基本框架了。毕竟是博文汇编,结构上还是松散了些;图小,亦是一大弊端。
-
liupc06-17题目颇大,内容空泛。
-
Ccs.涣07-07考古学的很多证据都表明中原王朝文化是融合的结果,与文献记录的正好相反。
-
疯长的灌木04-24从满天星斗的城邦迈向广域王权的第一步
-
songtong201003-1014.感觉近来看过的书中,这是非常好读的一本。看后记,脱胎自作者的数十篇博文,考古著作采取此类方式,确实平易近人的多。在世纪之交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后,类似的题材缺乏叙述性作品,别说普通读者,即令考古学近邻的历史学者,也对此并不明了。本书出现的可谓及时。不过白璧微瑕,考古学文化类型分期与术语,一般人望而却步,如果能稍稍多费笔墨,或者列个简表,会更适合大众阅读
-
似似01-29可能就和作者后记说的一样吧,就是博文合集,作为一本正经的考古学研究或探求何以中国这一宏观命题的书,是不太合格了。行文稍显杂乱,逻辑感不强,前后甚至有矛盾的地方。且大命题最忌流水账似的往大写,全面写,宏观写。感觉文章涉及的点和内容就像龙山时代的聚落分布,太散了。有些地方又太冗余了,有些地方又太专业了,有些地方时间线都没能给读者廓清。只是可惜了这个何以中国的命题,真的好喜欢…
-
白牛芜狐08-18小册子艰难啃完,没有考古基础知识很难跟上作者思路,对早期国家形态的介绍不超过学界共识范围。陶寺发生的远古阶级革命,二里头体现的文化软实力扩张,都非常值得注意。地图和实物图很棒,注释放在书尾不太友好。
-
盘水10-20从龙山后期,到二里头真是英雄逐鹿的学术世界啊。看得都像投笔从戎去考古。
-
木光09-24描述性的内容居多,到了分析处理的时候,却顾左右而言他。与其说解答,不如说提出了作者一直以来的困惑。
-
赛百浪子04-09有意思,考古人不叙夏(眼下似乎也叙不了夏),只叙二里头,这是否意味着考古学与古文献学的分道扬镳?果如此,那这“殊途”又将在何时能够“同归”呢?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感觉此书的唯一缺点就是地图太小了,不少地图我都是用放大镜才能够看清楚里面的细节的。
-
已注销03-13导师在课上给大家留了几个问题然后推荐了这本书,带着问题读完了。试图让大家理解但是又较为专业的讲述了中国这个国家出现前各文化类型以及它们是如何汇聚于此的。虽然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但是精简有力。看完以后对自己的专业又有了新的理解并且更喜欢了一点呢!(看着看着还发现许老师引用了我们向老师的文献哈哈哈哈突然的亲切!
-
kilo08-03考古人是文科生中的理科生,由他们来分析远古历史感觉更靠谱。
-
轻重11-15幸亏没有在2007年读到这本书,否则我一定会抵住老师、父母的压力,不顾一切地报历史系,并选择考古方向。我对上古时期华夏国家群形态的朦胧思考与书中描述和解释相似颇多,读书读到这个地步,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