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客
读书评论:
-
小可绘梨12-30文笔像极了高中时代的我,学会两句以为自己高深莫测的句子就开始往作文上拽,其实本质上根本就是言之无物故作呻吟的样子.... 仿佛在开玩笑的文笔,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对于印刷出的出版物的文字也是有基本要求的。
-
欢乐分裂08-173.5;较前作有精进,至少把偏网络化的语言扭得更符合匹配题材内容,读来更顺畅舒适些(我是真的反感用大白话/娱乐向/段子化去解读古人,通俗说历史故事并不等于轻浮调侃)。盛唐群星浩瀚,随意撷一段都极精彩,如何重组/裁剪这段“世人皆知”的历史,其实不仅是爬梳史料的过程,也是作者史观的呈现,并且会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心境下有所变化(后记有提及,写得不亚于正文);今人看待如许大家,某种程度上「真相」可能不那么重要。我们从璀璨诗行中认识到的诗人,在时局大气候的飞速流转中,几乎个个身不由己被卷入漩涡,无论心怀家国天下或明哲保身归隐,无人能避诡谲风波。他们的软弱彷徨、忧虑无奈,甚至违心迎合吹捧,再现了「人」的复杂性。长安,或者大唐,在他们的故事中慢慢走向凋零。
-
小野山06-16其实我蛮讨厌为朋友说好话的,也讨厌碍于情面标注已读但什么都不说,似乎这样就可以避免拉A踩B,貌似公公平平做个广告。怎么说呢,这书装帧啊什么的太土了,好在作者也不讲究。作者讲究的核心倒一直没变,就是用貌似网络流行的语言写点正经东西,是人的性情,道德的困境,面对世事的选择,以前文人用诗来表达,现今作者用公众号体来表达,真不知道出于什么样的中二心理。我虽不完全赞同,但这本书真的比什么十年磨一剑啊靠谱多了。也有朋友恶评打一星的,我觉得很正常,看就看,不看就不看,作者不会要求你们回家重做阅读理解是吧。
-
蒼然06-14除了最后一篇的圆仁,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但读起来就像作者所说——除却那些荒诞不经的传说,发现对这些人其实了解不多。能把这些在历史上留下光辉名字但却大部分时候“失败”的人生进行梳理展现,可以说是重新认识了这些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困境,历史人物如是,世世代代的人们亦如是。希望作者能够写得再多些,再多些,也随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写得再深一些。另外小编把几乎每一个我不认识的字都注上拼音,好评!昔日长安客,今朝何处眠?我亦蹈歌啸,日日望长安!
-
李让眉06-22无阻力阅读。作者有巧思,如篇头篇尾两段小中写大的背景,如一些沉浸式长镜头的尝试,叙事视角很聪明。但在诗人的角度,资料运用还是稍浮了一些:点到而止又一触而走的痛苦,则已经不再是痛苦。
-
彭求饶08-09文笔有限又偏要写多人物多视角,再加上标点的误用导致阅读感极差。文笔拖沓,某些章节简直就是文笔灾难,故事重合性也太大,前面几篇简直可以归纳总结成一篇。(建议下架搞个历史公众号发,每周发一篇。)
-
饮冰的冰06-18书中有常识性错误,如P40“接连参加乡试、府试”。另外,也不是很喜欢这种在正文中掺杂注音的排版。
-
重光06-25一旦洞悉歷史的宏大與機巧並存,就很難對這種敘述方式以及過於媚俗的角度產生共鳴
-
东来06-25文气太甚,扑面而来。从玄宗起笔,安史之乱是“呼喇喇似大厦倾”,有些时候闲闲起笔,看似无甚波澜,却是平静底蕴祸,为埋伏笔,因此每个人越读到后面越觉声调甚壮。很喜欢作者对唐代官制、战事的描写,平常这些东西塞在注释中,总是无法连缀起来,有了这些背景的补足,才能对时事之诡谲无端,人物之命运多舛更有共鸣,也才有可能去贴着诗文,理解人在彼时彼刻的思绪,理解他们做出的选择。作者真喜欢杜甫和柳宗元,这两章写得特别好,看哭了。唯一感觉顿挫少了一点,读起来太顺坡而下。以及,这个书的装帧配不上它的内容,希望再版时能够再走点心。
-
支离疏06-24金圣叹都说,一个好书名至关重要。长安客这个书名就很好,“客”意味深长,开篇谈玄宗安史之乱的播迁经历更是意味深长。玄宗于长安都是客,更何况他人?人生逆旅谁都如此。文章根本不是有些人说的公众号体,考据扎实,没有媚态。涉及的大部分史实和资料我也算比较熟悉,但没鱼老师梳理得清晰流畅。我在豆瓣上不抱团互舔,我确实是喜欢这本书的写作方式,以及更重要的态度。孔丘盗跖俱尘埃,这句诗说明了一切。
-
乐纯景08-27让人不太舒服的地方在于,每一篇都对人物带着一种怜悯。那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很怪异。好像每一个诗人从出生都背负着原罪。然后首鼠两端溜须拍马。观感很不好。
-
柏舟07-03拾人牙慧 立意也一般 故事有一些在史料上有争议 比如 王维弹琵琶是从唐传奇故事里来的 不一定是真的
-
声控喵糖分不足07-204 文笔拖沓 单人视角勉强过得去 第一篇的多人视角就是灾难 宣传的时候还是不要拉上《人类群星闪耀时》了 没法儿比
-
懒精灵08-271.写作深得郭敬明真传,全是夹着各种修饰定语的长句子。“他熟悉秋天长安城朱雀大街沿途槐树结实的气味”“冬日的太阳淡薄地挂在远远的天上,肃宗在楼前下马,望楼而拜”2.语言节奏太快了,那一口气憋着往下写,像极了高中写的800字议论文… 3.文中好几个地方还加了拼音,重点是,是无关紧要的描述用了生僻字:“六月燠(yu)热,睡不安稳”…这大可不必吧!影响阅读体验不说,这是瞧不起读者的文化程度吗…才看到11页,已经有三次忍住不要扔书了,我太难了!
-
沐桑邑06-24可能是对这本书的期望太高,所以失望也来得更加摧枯拉朽一些。立意陈旧,缺少新颖的角度,是用陈词滥调科普大家都知道的诗人故事吗?文笔还可,但某些词句又略显忸怩作态。另外本书从头到尾还能发现好些拼音,可能是担心读者认字不全,但是连「通衢」和「车舆」都加拼音,这大概就把读者都当文盲了…
-
钱多多03-16叹息诗人无用当世,惊赞才华闪耀古今。
-
茂林修竹06-07尤其喜欢作者叙事的态度,不是打趣和故作亲近,就像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如果读者的情感没有被麻痹到只剩下接收‘搞笑’的刺激,那么在阅读过往历史时,作者应该可以向他们呈现更复杂的人格与情感,而不是不同名字的‘笑星’”,我觉得对那个时代的那些如雷贯耳的人,作者确实在抱持着温情和敬意,也写超出了他们的复杂,他们的善良、天才、自苦、无奈、软弱甚至谄媚,都让人觉得原来众生的苦,是神坛上的人也不能逃脱的劫数,而开头结尾的关于大时代的介绍和收束,更加显得人的渺小,渺小处,却又是一个“人”在挣扎、困顿中生出的光辉。就像作者写柳宗元的结尾:“正如后世已经忘记了他的敌人,忘记提携过他憎恨过他的那些皇帝,甚至不再关心踩在他身上的脚都属于谁。他们只记得诗人柳宗元。”
-
邓安庆06-12很好读,时常会被触动,不仅为书中人物,也为作者才华。沈从文《抽象的抒情》里有一句:“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这句话,很能说明我读这本书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