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
读书评论:
-
#蔚伊斯#10-29读完这本书后,重新读了自己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读书笔记,梳理了一下阿伦特的行文和见解才来写短评。这本书定位似乎是需要与阿伦特进行对话与辩论,但更多是在掌握更多资料和文稿的情况下对艾希曼形象的深度刻画(阿伦特书中大篇幅讲述了其在当权时期的作为)。无论是否作者预设了立场,本书呈现的艾希曼绝对不是一个“不能思考”的人。他恨书,所以才以另一种姿态来了解书籍;他深刻明白审讯程序和心理博弈,试图给自己创造一个他想要的历史形象,即罪恶机器的小齿轮;他的确普通而渴望权利,而他精湛的谎言和对人设的打造已经最后显示他的聪明或者变态程度。最后,作者对于各种庞杂的文件整理已经是很大的功劳了。
-
江海一蓑翁05-28一部堪称跟阿伦特的名著《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针锋相对的论著,以对多元来源的丰富史料档案的细致梳理,为读者还原出在耶路撒冷受审之前的艾希曼的详细生平,以艾希曼在屠杀犹太人过程中的具体所作所为,与二战之后逃避惩罚,进而试图在阿根廷重振声势这两个阶段的经历为叙述重点。作者在字里行间,毫不隐瞒自己对于反人类的纳粹分子的厌恶与仇恨,而这种价值判断已经到了多少有点先入为主,可能影响其对史料解读与判断的程度,但幸运的是,这些史料本身提供的信息,已经足以说明艾希曼在罪行面前的难以豁免与拒绝悔改。作者的史料搜集、梳理与解读能力,以及其通过个人故事关照纳粹群体命运与大时代更迭的广阔视野与写作能力,都值得称道。将本书跟上述阿伦特名著一起对照阅读,或许收获会更大。
-
Aloysius06-29施汤内特证明艾希曼并不是其所说的一架机器上的小齿轮而是大屠杀的侩子手,但这仅仅是与阿伦特「平庸的恶」概念对话而非颠覆,毕竟阿伦特论述的意义更多在于苏格拉底式的启迪而绝非智术师式的答案。施汤内特对于文献档案的考证和运用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档案的佐证对于故事叙述的流畅性无疑有重要影响(虽然并不是作者的锅)。
-
刘罗锅02-17纳粹(法西斯)是一种群体性的精神现象。
-
archer06-08剥洋葱,揭示艾希曼绝非是一个听命行事毫无影响力的小官僚。
-
disguiser11-23一部长篇大论的批驳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材料汇编,考据严谨,但是只是史料的复制粘贴,如果把二人的著作对比起来当作辩论的话,这本书连立论陈词都写的不合格
-
森森08-21对《平庸之恶》的补充弥足珍贵,因为站在全知的档案公开素材上,自然比平庸真实可靠得多。扒梳资料汇总得不错,可惜止步于资料而看不到任何诸如阿伦特的精深独到的了解,甚至可约等于无见解。
-
白汁07-10四星半。当初了解到艾希曼这个人是因为阿伦特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这本书,本书在肯定《艾》的内容时也用更为全面的史料证明事实远远不像《艾》中被误解的副标题(平庸的恶)那么简单。一个读康德哲学又雄心壮志的人,不会只是一个集权统治下没有思考能力的齿轮。
-
斯坦利•赵05-21可以与《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对照阅读。
-
倪娜10-30作者绝对是以写一篇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论文为前提,给读者还原了一个被艾希曼自己乔装过,被艾伦特定义为“平庸的恶”的人。艾希曼是一个段位很高的伪装者,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一个熟悉各种审讯手段的纳粹高管。他犯下的绝对不是平庸的恶。而且,这种人往往有一个可以自洽的逻辑护身,不如此他活不下去。所以,要这种人承认他犯下的灭绝人性的罪行几无可能。
-
薄暮秋风起07-03作为一本传记性质的作品,本书甚至连与阿伦特的对话都谈不上;作者更像是历史的侦探,在对阿根廷文稿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读中,将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时代的代表人物的伪装全部撕碎
-
Starry Night05-30作者和汉娜·阿伦特相比,胜在掌握的资料更丰富,证明了艾希曼并非他所宣称的遵从上级命令,而是早已成为纳粹犹太政策的象征,因此艾希曼不是“平庸之恶”,是彻彻底底的恶。当然,阿伦特“平庸之恶”的概念永远不会过时,即使艾希曼并非如此,仍有这样的人存在。虽然他是大屠杀的刽子手,有时看起来似乎又是个普通人,对家人的温情,生活方式极其朴素,也不乏好友。越来越感到人性之复杂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准确概括的。
-
Neko05-31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艾希曼,一个变色龙艾希曼,一个远非用“平庸之恶”能概括的艾希曼。
-
吴情06-23参与并主导了大屠杀的艾希曼,究竟是“恶之庸常”的化身,还是“根本恶”的代表?阿伦特认为是前者,但施汤内特则持后一种观点。阿伦特的反思当然是政治哲学式的,跟鲍曼一样敲响了现代性的警钟,可按照揭开了艾希曼假面的施汤内特的观点,艾希曼几乎是“庸常”的反面,他非但不是唯唯诺诺的听命行事者,反而极其有主见,甚至是圆滑狡诈。在这场迟来的历史对话中,我们还能得出一个认识:面对艾希曼这般复杂的历史人物,只在纽伦堡审判现场听信他的一面一词是不够的,必须走进耶路撒冷之前的他的心灵世界。
-
看不见的城市06-05确切地说,应该是战败之后,耶路撒冷之前的艾希曼。作者确实下足了功夫,收集了十分丰富的材料,但成书终究更像是浩瀚文献的综述,作为《平庸之恶》的拓展阅读(或者硬要说“反”《平庸之恶》亦可)确实不错,不过对艾希曼其人其事的分析解读却实在薄弱,甚至可以说近乎于无了。
-
Soren05-16诚如某条评论中所说,这本书主要是各种文献材料的梳理,而我并不喜欢细致考究,这本书也就显得臃肿琐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