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

读书评论:
  • Bazinga
    03-02
    为什么是《桂花》而不是叫《黄山》?一般,感觉就像赶作业一样出了这本诗集
  • 无忧的热雨
    01-05
    借中国物象写自己的诗,是借来纷纷的意象,而内核既不是古典的阿拉伯,亦非超现实的法兰西,更非中国。诗人的乡愁是从自我中生长出来的,疏离着陈烂的包袱与轰隆隆的潮流,这从对杜甫的诗句和对孔子的呼问可以明显看出,不过诗人相比庞德要更加稳妥。非西非东,不知何来,唯有感动,漂泊的真诚的确是可以让人落泪的。
  • 阿莱夫
    04-30
    没有失望,局限的话题写出了新意
  • 五月微蓝
    01-15
    听阿多尼斯用阿拉伯语朗诵过《我和黄山在傍晚的对话》也算无憾了吧。虽然没有当年孤独是一座花园的惊艳,但年近90的老诗人依然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看得出他对中国的感情,并且一直都不忘记故乡,在异乡几十年心永远与阿拉伯世界相连。这本书的装帧真的特别好看,布面质感太好了,亲自递给阿老签名的这本必须好好珍藏。
  • - 鞭子与提灯ッ
    03-07
    阿多尼斯眼中的中国:桂花、黄山、孔子、丝绸之路、友善。是在对西方资本与战争的批判、对自己国家与土地动乱的痛惜下,衬托出对东方文化与历史的赞美——“西方啊,你的光,为什么在跛行?”以及“希望能在西方朝向东方的脚步,和东方朝向西方的脚步之间,建立永久的和平。”
  • Felix
    06-22
    “不,这位诗人并未游遍中国;/是的,他只了解中国的点点滴滴。/他了解的中国,不是线条的纵横,/而是光的迸发。”可是,“黄山”、“桂花”、“孔子”的意象是否被滥用了呢?摘录喜欢的几句:1. 没有什么人,没有什么东西,会因为死亡而高兴,/除了一朵雨云:是云中的雨水,让它一滴滴死去。/人是否犹如一朵云:从水漂泊至水?2. 人宁愿成为活人中的乞丐,也不愿成为死人中的国王。3. 有时候,我未知的,/增加了我对已知的无知感。4. “我的肢体,在漂泊中散落一地,/我已经厌倦把它们捡起复原;/我已经厌倦这个与我形影不离的怪物,/我指的是——死亡。”5. 树枝:/树影在不停地书写回忆录,/最后一章的标题——/“太阳是另一个阴影。”#2020.112
  • 无忌
    04-16
    没有什么是永恒的,除了永恒本身。
  • 张天翼
    12-31
    读到某些地方居然有淡淡尴尬的感觉。装帧过于美了。诗真是不能先有一个要写的想法、一个题目,再去写。像济慈说的,“如果不是像树上长出叶子一样自然,那就干脆别来了”。然而“桂花”偏要“来了”。没奈何。
  • 恶鸟
    11-18
    早课:阿多尼斯《桂花 : 阿多尼斯中国题材长诗》,叙利亚诗人,我还有一个巴勒斯坦的兄弟,一个喜欢的以色列小说家奥兹,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图景。而这本诗集记述了诗人2018年九、十月间的中国之行,尤其是皖南和黄山之行的印象、感受和思考。他另一诗集比较出名《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 繼續討論厭煩
    12-31
    在書店被這本書的裝幀吸引過2次,但阿多尼斯的詩也是喜歡不起來⋯好像高考作文中規中矩,意象重複太多了,感覺不到靈光⋯
  • k
    02-14
    一棵种在黄山的桂花树。/◈ 雨不是水的另一种形式,雨是哭泣的另一种形式。
  • 童想
    12-08
    阿多尼斯和阿米亥相比还是差了很多。
  • Hidden Beneath
    12-20
    我又在课上看完了一本诗集……其实应该慢慢读的,但我喜欢被意象飞快攫取又飞快抛开的感觉。
  • 柏拉图斯特拉
    11-10
    排队等签名的时候读了一半,索性回家把书读完了。诗人就是诗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我们就是不一样,阿多尼斯永远是那么天真淳朴的孩子
  • Tender thug
    11-03
    早上听了一期李厚辰的反转电台,晚上去紫金港诗人阿多尼斯的新书分享会。两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身份认同。人的身份可以分为自然身份与建构性的身份,前者是与身俱来的,比如人种、故乡,而后者可以从社会分工、理论、消费偏向取得。想一想你会给自己贴的标签,这是人取得一种确定性、获得安全感的方式。自然身份与建构身份并无优劣,但阿多尼斯显然更偏爱后面一种,他在分享会上说:人的身份是在寻找探索创造过程中发现的而不是继承的。“我”即是“他者”。还喜欢他对诗歌的观点:世界上的学问和知识都负责提供答案,诗歌却让人产生疑问。它像一道光,没有直接的功能性作用,是对人的解放,让人不安现状,建立更好的世界。书中不乏一些闪光的句子,但我觉得打动我的点还不够密集。(可能有点苛刻了,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