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西医的博弈

读书评论:
  • 湖畔不下雨
    10-13
    本书以中医热病为例,生动的阐述了中西医学在近代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对抗与融合。
  • 懒汉
    06-26
    今日中医学者是否已解决百年前中医先贤因时代局限而遗留的学术问题?读本书应了解中医基本常识方不觉烦闷。书中温病学参考书目可广眼目。
  • Tommy
    02-21
    因疫情隔离在家看完了这本(近代)《中医抗菌史》,作为准临床医生,遗憾发现100多年来中医抗疫所面临的问题似乎没有任何变化,依然在自我与参西的双向反省中兜兜转转,寒温、病证、脏腑时气辨证还是特定细菌病毒病位诊断,许多圈子不胜枚举,这是中医理论文化性格所决定的局限,但同时又绝对不能忽略中医在近代的多元文化史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可行性。本书解答了一些热病史上的中西碰撞问题,但毕竟作者并非医学专业,一些中医外感疾病的理论问题还是浅尝辄止或者存在误解,但是全书最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医学不是单单纯纯的文化,中医学的内涵是传统医学与文化,乃至科学的共同体,它基于经验长青不老,又因为太过依赖“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经验难以按照现代临床标准设计双盲实验以“系统化”“科学化”,作为现代临床中医需要选择,需要反思。
  • 1900
    01-05
    很好的医学史。作者素材之丰富,令人敬佩,只是太专业了,不是必读之书。
  • 小狮子
    02-02
    以消毒灭菌为切入点比较中西医在实践层面的异同。以小见大,值得推荐。
  • Dan_Moto
    08-17
    台湾初版好像就是中医抗菌史,行文略显细碎,但其实讲的都很清楚了。中医对自己专长的话语描述的变迁,正是在遭遇现代医学冲击后的反应。今天所谓的民族文化宝库TCM,根本就是民国到70年代形塑起来的。
  • 手艺青年
    02-18
    细菌与气,实则代表两种文化看待疾病的视角。
  • 谁的风雨阁
    02-16
    有意思的一本书,近代中医追求理论的逻辑自洽,但却忽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
  • 春柴胡
    09-12
    中医学内部伤寒派与温病派的论争背景下,遇上西方医学的细菌学说冲击,引发「攘外必先安内」的学术反思,中医界主张回归经典,「伤寒论」被抬高至新的地位。民国期时人看病偏好中西结合,借助西医的设备进行疾病的诊断,继而转至中医处开药调理。中医以气论和细菌学进行对话,受西医观念的影响,也或多或少将气血、精气等观念拉至现代性范畴。
  • 完全错误的观念
    04-20
    有些论文参考书就是让你知道你想写但是写不出来的东西别人可以写的多好。
  • 惟适之安
    06-22
    老皮写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冗杂,很多话一句可以讲清楚,非要展示出历史的“复杂面向”。
  • dq009
    12-30
    近代中医试图以气论对抗细菌学说的努力失败了,不过这一过程促使了中医文献的再正典化,强化了中医热病知识体系的对内认同。
  • Alun
    02-29
    夹叙夹议的,确实还是需要科学立论
  • 容与
    10-25
    晚上想找本好玩的书,把年初挖的这个坑想起来了。原来当代中国人重养生不只是中医理念使然,还有民国时期的中西医结合医疗卫生体系结构——“一,“个人”防病与卫生的重要性总是被放在重要的位置,甚至压过“公共”的视角;第二,虽然细菌学的权威被建立但在日常生活的抗病实践中被强调的是几乎所有热病都涵盖在内的共同防病方式,如消毒清洁隔离”。另有一段关于防疫的论述颇有深意:中医近代的防疫观是一种通则…虽有个别用药上的不同但针对广义传染病有高度相关性…看起来提出了许多防疫的药物与方法,但却没有划一性的治疫力量和规律的用药模式,多是医者个人之见解或辗转抄录医书而得…文中所论述、刊载的药品,大多来源出处不明、未经辨证…中医也较少论证防疫学说,甚至也没有防疫效能的统计数字,药方公信力值得怀疑
  • 阿呆
    05-31
    感觉有点散乱,而且研究中西医文献的对比,径直采用早期中译本,是不是对翻译的消耗性转化有点忽略。不过也是史学界难得内外史都有一定了解的人,去除了很多关于中医的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