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们的思秋期

读书评论:
  • 今天你犯困了吗
    08-09
    “结婚,其实就是两个人绑在一起生活,而这两个人本来就应有极强的主体性,即使各自独立生活,也完全没问题。两个人在一起后,共同经历喜怒哀乐,难过的时候相互安慰,相互鼓励,共享生活的乐趣,要比一个人的时候过得好。所以结婚的前提是,无论男人还是女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也能生存’。但实际上很多结合都是想依赖对方,想利用对方承受生活的负重,自己不用吃苦……”读完感觉这段对现在的我们一样适用啊
  • 山山君就是我
    03-30
    好多1/2家庭,男人是1/2人,工作以外的事情啥啥不会。女人也是1/2人,一切希望和寄托都在家庭。
  • 熊阿姨
    07-13
    找的点好,从酗酒的中年妻子们入手,记录日本中产阶级1970、1980年代隐藏的严重家庭问题。可惜内容一直浮在表面,中途试图用心理咨询师来解答,也是理论实际两张皮。那些丈夫们在公司遭遇了什么?他们怎么理解这种家庭关系,关系瓦解对二人长期的心态影响是什么?这些人怎么回看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遗留问题……两本书都是个体故事不够深,社会分析也太浅了,看到一半后都是同一个层次故事的同义反复。
  • 枕流
    02-19
    作为八十年代的新闻报道很了不起。作者的写法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浅出。
  • 李小天
    01-17
    日本版“金智英”,真实版《昼颜》。男尊女卑的婚姻关系里,女性的生命力一点点枯萎、衰竭,自我最终稀释到消失不见,还有比这更悲剧的故事吗?
  • popqueen
    03-21
    如果能从丈夫面临的职场压力和被社会与丈夫双重冷落的妻子只能在家处理家事所承受的精神压力双线展开叙事,最后再追溯到性别建构所造成的社会分工失衡,资本主义之下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类问题,然后提出对个体、自我价值实现的期望以及妻子们的思秋期难以结束的症结,读来会更有力一些。中间部分几乎完全诉诸幼儿还原主义且将重点置于母子和婆媳关系之间的矛盾,以此分析婚姻关系分崩离析的原因实在有些武断,作者也在后记中反思了自己的局限性,因此后续的追踪报道比中间部分更耐读些。文中的妻子主体为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作者提到除了中产阶级主妇们之外,也有来自农村、一些小地方的女性给他写信谈自己关于《妻子们的思秋期》系列报道的读后感,其实很想更多了解这部分女性的想法以及此类报道的男性读者(丈夫们)会给出怎样的反馈。
  • 去书架查看
    08-10
    是不是婚姻本身就反人性啊
  • 陈小憨˙Ꙫ˙
    02-19
    当一个女人被塑造成圣女,享受了人们的眼泪和心痛,她的牺牲就成为理所应当。与此对应,不肯做同样牺牲的女人就会被绑上耻辱柱。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正是因为女性在家庭里扮演主妇角色,把家里经营得很妥当,男人们才能在外心无旁骛地打拼,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甚至可以说,是以女人们难以描述的空虚和寂寞为代价,才一步步实现的。
  • 把噗
    03-10
    酗酒 Or 工作日下午三时的恋人
  • Frog
    03-21
    泡沫经济时期的日本家庭,令人窒息。最后一部分说到,妻子们的处境不止发生于经济不好的时期,社会结构不变,到了今天,不过是换个表现模式而已。有很多关于神经质丈夫的心理分析,但竟然全都聚焦在其母亲的不称职上,有意思。
  • 郭芙蓉蓉蓉
    02-01
    通俗易懂又真实!当下中国跟当时的日本一样,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为了发展的进程,男人们在企业中冲锋陷阵,使得更多的女性回归家庭,这是社会对男女不同分工的要求也是对男女的教条封锁。当更多的受过教育的女性回归家庭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后盾的时候个人价值又不被社会承认,不被丈夫承认,甚至不被自己承认。日本主妇空虚的漫长的等待,磨灭了对婚姻的期待,对个人价值的认可。当下中国女人一般都会上班吧?好处是有自己的工作,坏处是家务育儿依旧多数由女性承担,更普遍的现象是双职工家庭会把父母派到育儿的一线。可以说,中国目前的发展速度是疲惫的青年夫妻抛家弃子般的追赶kpi,中老年的父母放弃退休生活充当育儿战士,才有了一个个小家庭的稳固。日本的经验绝对是我们的警钟,而平权之路依旧漫漫。
  • 04-04
    被资本主义抢老公的「996寡妇」。
  • 萨库拉
    02-13
    这不是非虚构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采访。有些故事很像日本版的《金智英》,再次验证东亚三国的手牵手。最大的价值大概是在四十年前就敏锐捕捉到了不止女性,男性也是性别分工的受害者,在男主外女主内这种社会结构下,所有人都被异化。
  • 闻夕felicity
    02-23
    竟然都是大正、昭和时期的故事…82年出的书,2020翻译出版,这个时间差我也是惊呆了……
  • 赫恩曼尼
    02-01
    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真的是适于生活的社会吗?它需要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付出哪些高昂的代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表面光鲜亮丽的家庭主妇如何为日本的经济腾飞牺牲了自己的人生,熬过漫长的思秋期?斋藤茂男不愧是名记者,一眼看穿了日本社会发展的沉疴痼疾:女性为了生儿育女、完成妻子的职责,不惜牺牲自己最美好的年华,而在外打拼的丈夫不仅不领情,更不知道自己也是高速运转的社会碾过的一颗尘土。八十年代的日本,放在今天的中国,也是一记响亮的警钟了吧。
  • Nelly.L
    01-16
    在2020年引进《妻子们的思秋期》是个很恰如其分的时刻:石油危机爆发后日本面临的经济危机某种程度上可以和当下的贸易战进行对比,企业为了提升效率不断压榨员工,996让男性成为企业战士,投入家庭的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女性回归家庭既是社会的要求又被社会所不齿。日本的经验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一记警钟。
  • fushia
    01-12
    通过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疲于奔命的男性职员的妻子的寂寞痛苦来窥视资本主义和人的关系,这个视角非常敏锐,也是长期追踪报道和探索中逐渐浮出水面的命题。这种敏锐和草蛇灰线逐渐显露的过程让人兴奋。作者也很有反思精神,在后记中提到了不足的两点—在后半段妻子们的逃离时刻中过度注重对于夫妻尤其是丈夫原生家庭的探讨,尤其强调丈夫和母亲的关系,其实是陷入了作者前面所反对的基于性别刻板印象的分析范式,而一旦认为母亲在家庭养育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极有可能加剧基于性别分工的母职焦虑。这种屡次诉诸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解读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也将问题局限于家庭单位从而忽视了更大更宏观的社会性结构性力量。
  • 561
    01-25
    繁荣的社会,一定是适合生活的社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