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作为天职
读书评论:
-
迖羹乐比萨02-17读的这篇演讲的第三个译本,经典,并且康师傅的译笔实在是太好了。这篇演讲非常吊诡,韦伯本是意在劝退那些还在学术圈门口徘徊的学子,读来却让人对学术充满无限的期待。
-
智06-14其实只读了韦伯和李猛写的,写的很深得我心,就像韦伯另外两篇关于志业的演讲,充满着老年人的敏锐和圣徒般的自我奉献精神,尽管韦伯不认为教师有资格成为先知,但他事实上就在这么做。所有要从事学术的学生确实都应该读读这篇文章。
-
zyrgogo07-03Ernst Troeltsch之Die Revolution in der Wissenschaft是极佳的批评。
-
# 逐烛07-09只有在这个机器的轰鸣声不得不沉默的地方,我们才能捕捉到人性最微弱的声音。
-
Yanwei11-08看了几位老师写的评论,科学其实蛮难的。我觉得作为一个有志者,应该首先好好活,再考虑怎么做好的问题吧。
-
黑芝麻糊11-14最近时常陷入对未来的怀疑和对当下处境的无奈,本来想通过重读篇演讲寻找答案,但是韦伯直白地告诉自己没有答案,而且不会有答案,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吧,价值不需要任何人施舍给自己,而需要自己赋予自己价值,韦伯希望学生在诸神之战中选择自己的神明,可能韦伯自己就选择了科学这个神明吧,“科学价值何在?”“无价值,只因为自己的信念。”
-
废柴小章鱼12-06“科学作为天职”这句话实在是浪漫,在分专业之前把演讲部分看完,很清醒地认识到学术其实没那么理想化,但是忍不住被那种投身于学术的使命感与情怀所感召。然后郑重其事地在表上写下,“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我愿意用四年或更多的时间来对可能只是一瞬间的冲动背书。
-
我有一个小咪咪03-06一山赠书 虽然韦伯代表了现代学术精神,但没多少感触
-
江流夜12-19我们都抱着对学术的迷茫来翻开这本书,希望从韦伯那里得到启示。但是韦伯却用他的冷峻和清明,打破了我们全部的幻想。卡勒尔的话反而相当合适:“我们如此长久地凝视着深渊,几乎看到我们自己的毁灭”。不过,还真喜欢李猛老师,不管是讲座还是论文,就他一个人在说人话:“只有找到通往人性的道路,活着就不只是苦难驱使被管理下的纪律与义务,而在内心中拥有可以品尝的喜悦和学而不已的快乐!”但愿我们都能找到这条道路。
-
砚一04-20《科学做为天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又激发了应然和实然之争。第二部分韦伯与他的时代很精彩啊,每个人都是写作大师,最喜欢洛维特那篇~这种同题论争本身就在实践韦伯所提倡的“有责任”的价值多元吧,“下判断”是自由的前提,韦伯反对不开放或保持中立的虚假伦理~
-
JSC12-24这本书我在飞机上看完了韦伯的原文,以及李猛老师的文章。感触非常多,比起上一次读别的译本又增进了很多理解。所以我打算抽个时间写篇读书笔记以及读后感。韦伯真是令人着迷!
-
Owen03-08“人类历史不会注定通向和平与幸福,在这一未知未来的门口处是‘放弃一切希望’”——我真爱这份绝望。当然,我更爱认清这绝望的清明,及其随后承担自己的选择、担当自己的责任。“这就是理性化,为了不受局促人生之苦,获得行动的力量,与理智化签订的契约...是它的魔力,使现代的职业人装备了前所未有的法术,变革性的塑造了他的伦理小世界,并由此推动职业的经营,变革社会的大世界。然而职业人一开始就承诺,他永远不会停下来...因为他知道他的一切力量都来自于这永不止息的行动的义务...专家没有精神,纵欲者没有心灵...对于这个虚无的‘末人的文明发展’,唯一能避免毁灭的道路,是学会用心品尝的智慧,在每天重新争取自由与生存的同胞中,才有机会品尝‘最高的瞬间’,而不会让尘世时日的痕迹最终消散在理性化的永劫中。”
-
琴 酒06-08选的同时代几篇都很好。Troeltsch这篇还是第一次读到,写得真好啊,对旧科学的某种笃定,“传统科学里单纯的套路和惯例会慢慢被遗忘,其中稳固的、精确的内容或方式会进入新的思维方式。”李凯尔特也好,提炼出了“激情”和“放弃”作为关键词。两个人都大笔一挥直接让哲学和科学变为两条道路。比起来舍勒就还是不放弃“世界的本质”,在存在可能性和存在者的价值可能性间要建立必然的桥梁,要提出规范性要求。但是“实然”只是偶然的实存吗?他所说的“理念”又如何不仅仅是一个假设自己先于应然/实然划分的形上产物。
-
托托12-05“面对世界无可奈何的清醒(韦伯所谓的‘清明’),以及担负这一绝望处境或必然命运的勇气(所谓‘责任伦理’),这些经常令韦伯的读者肃然起敬的品质,是这个时代仍然能以某种悲剧性的严肃,而不仅仅是喜剧或闹剧现身的最后一线证明,但它并未能证明思想本身的力量。韦伯的‘伟大’是一个问题。”
-
汝默04-30现代学者需要面对体制化和专业化对人的桎梏。体制化是国家通过课题、项目、职称建立一个评价体系,干预、指导学术的发展,专业化是学术的规范和专业的边界形成对学者的“规训”。韦伯以及各位老师提供对抗的方式也许带有一些非理性的色彩,在课题项目发论文为王的时代,坚守一些不认同和不随大流,在人人都只敢在自己专业领域发声的时代,热情的推动跨学科的、打破学术壁垒的对话,踏踏实实的一点点做,相信心理上的成就和快乐会大于取得体制上成功的快乐。p.s田作为年轻学者面临很多实在的问题,很多话都不敢说,跟其他文章一比差距就出来了
-
Lincredible#011-14从韦伯出发,走向科学,重估价值,回到生活。田耕老师的文章基本上解决了韦伯对“清明”的推崇背后的理论路线,李猛老师的文章又从科学、理性化与现代社会的角度为理解科学从业者与现代生活之间的根本伦理张力提供了指针。科学不是自足的,甚至可能成为自我毁灭的力量(参见卢卡奇),韦伯本身对哲学的价值化理解(文化科学与价值哲学的对子)又让人觉得他的位置更偏向于舍勒讲的“拒斥哲学”,因此这场本质上在信仰(价值)与生活(“指向价值的行动”)之间的战役还远远没有结束。在科学价值张扬的尽头(我们还远未抵达),是不是就是自然的逸散和人性的灭亡?我们是不是又真的是无力的?一切都还尚未尘埃落定,我们能做的只有继续工作,以及在尚未确定方向之前,确立自己的beruf。
-
homobulla11-08“天职”、“信仰”一类的词,难免本身就带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对于学术事业,韦伯自己无疑是具有奉献乃至牺牲精神的人,这与他对理智、诚实的强调并不矛盾。在他看来,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最根本的自我约束。总的来说,对任何时代而言,现实都不是那么美好。所以,先认识清楚自己,了解清楚行业,然后做好苦修的准备。
-
snow11-30这篇对科学在当代的命运透着悲观论调的演讲,何以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力量感,首先源自它是韦伯自己一生学术事业的高度总结,它让我们看到在一个官僚化和理性化的“祛魅”的时代,科学本身面临的内外困境,作为外在的职业,在官僚化管理下“学术生活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作为内在的天职,在被除魅的理性化专业化时代,科学失去了往昔一切确定的价值,变成了彻底的手段性知识。科学不生产世界观,它必须在价值面前止步,但科学作为理性化的技术,却能让人们拥有一份“清明”,让人在做价值选择时,是经过了理性对经验的整理和对价值的考察的,也就是说科学最后迫使我们说出自己到底要什么,我们要为自己这个要什么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就暗示了一种职业自律下的“责任伦理”。科学的晦暗前途,并不意味着虚无,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承担!
-
陆钓雪de飘飘12-01雅斯贝尔斯讲述的一件逸事很能说明韦伯的这一悲剧性的立场。在《科学作为天职》发表后不久,他和韦伯有机会讨论其中表达的科学的“意义”,经过一番讨论,他对在场的一位朋友说,“韦伯自己并不知道学术有什么意义,也不知道他为什么献身学术”。韦伯的回答是,“我要看看我能承受多少”。我们必须走上一条与韦伯相反的道路,重新回头面对专家的精神一再压抑或克制的自然的情感与传统的纽带,找到那些被科学的人生修道院关在门外的道理,找到将科学家个体与他身处的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伦理关系,找到一条进入传统的道路,不是为了回到传统,而是通过传统,回到人性本身。只有通过这条专业化科学以为斩断才能维持其职业义务的脐带,“人的科学”才能回应文明问题,“教育自己的民族成为文化民族”,并在此基础上从头建设民族历史生活中真正可能的自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