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无同
读书评论:
-
珍瓏局長03-31四品小吏頌禱同老院長萬壽無疆!
-
四通居士10-12学问三星半,会稽到建康一篇很绝,其余诸篇独具只眼,但并非难做,多是避重就轻从文化地域学术入手做的小题目,与前人比尚有差距,但也是前人大辂椎轮范式已成,后人即便尽力跳梁,也难出其规矩,只得另辟蹊径,应谅其苦心。书评自述能不做样子不摆架子,语言也是通畅流转,加半星。
-
三曹餵馬06-04其一,看似是论文集,但实际上内在脉络非常成体系,自南人北人一篇至书籍整理与学术总结,从地域到书籍,得出学术南朝化的结论,实在精彩;其二,如此简洁明快而敏锐,表达精炼而论断高妙,在近日的著作中很难再见到。同老在书尾说《东晋门阀政治》交给他写或许三万字就完成,此言不虚。 “优秀的学者就是这样,他从不仅会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也会让你看一看智慧的模样。从古至今,智慧远不如知识增长得快,所以每当我们看到智慧的光芒时,就会感到由衷的喜悦。” 大抵如此。
-
王荣欣04-15多篇论文大谈经学,不知何故。《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说北方学者崇尚博通的风气与东汉古文经学有关。南方学者学问不广博,古文经学在南方不流行。唐长孺指出,永嘉之乱后,南方重义理,上承魏晋玄学新风;北方继承汉代传统,经学重章句训诂,杂以谶纬。(《山中六朝史》第413页引用)第59页说“唐长孺先生曾敏锐地发现了河南的重要性。他指出:魏晋新学风的兴起实在河南……唐先生所说的河南就是本文所说的中州”。另一篇论文第133页又说,“唐先生之所以要把南人中的南解释成河南地区……玄学思潮恰恰是兴起于河南地区的。我认为这样的解释还是有些可疑”。前恭后倨。第219页第四节地方社会的变化,似与标题《从会稽到建康——江左人士与皇权》中要论述的“皇权”无关。
-
小城鱼太郎07-01眼看电商都要下架了,赶紧买了一本。好看极了,又有风度,又见智慧。虽然毫无这方面的研究能力和意图,对中古史保有一些看小说似的爱好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这里有这么多益人神智的高水平讨论。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汉语学界的分支能做到,起码敝专业差远了。
-
cc修文04-16再往深一层说,其实纪念不纪念又怎么样呢?死去的人已经不存在了,他什么都不能感知了,所谓“纪念”,说到底不过是活人的种自我安慰而已。
-
寄奴04-04行文清简,论断明卓,余音绕梁,惜乎绝响。为人一世,何异作文一篇,古今彭殇,造化生亡,物我之间,殆将无同?
-
东土大唐04-23与陈寅恪、宫崎市定商榷的文章不错,凭此在学界立足足矣。作为学者,一生能有这样一本文集传世足矣。毕竟,像陈寅恪、唐长孺、田余庆这样有数本文集经久不衰的顶尖高手在整段学术史上又有几个?
-
姬流04-26同老此书所收的论文,大概可以算是寸铁杀人的典范了。选题巧妙,善于设问,论证的过程绝不纠缠,材料的安排妥帖必要,没有丝毫冗赘之感,读完每一篇都有秋风扫落叶的畅快感,但又不会特别吃力,因为同老总是能够在关键的段落予以清晰地总结,让整篇文章的脉络历历可见。如果非要从写法上挑缺点,那么,就是太过清晰了。我这两年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文章才是我心中最好的文章,也会和朋友聊自己对好文章的看法,过去就经常说自己十分警惕过于清晰,因为历史本身是多线的,文献本身是复杂的,一旦整合出一个特别清晰的脉络和能一言以蔽之的结论,往往会遮蔽历史的毛毛糙糙之处。这是从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考虑。另外从论文的启发角度来看,过于清晰的脉络,可能会留给读者的主要是知识性的结论,而我更期待一篇文章,既有一个大致分明的脉络,但是整个叙事过程
-
Fal Conde05-27六朝早期的吴地士族类似克里奥尔人,居住在华夏世界的边缘,拥有竹林七贤明面鄙夷却背地里羡慕的自由和武德。中原是其文化优越和组织系统的技术来源,而尚未褪色的土著色彩则保证了这个集团在面对其他势力时能够部落下风。但随着永嘉之乱之后的加速,吴姓士族在郑智上被边缘化了,在做题和华夏认同上却进一步强化。其结果就是到齐梁时代,伊拉已经退化的和王谢们无异,不能再承担土豪和开拓者的双重职能。侯景之乱后填补侨姓当局崩溃窟窿的陈霸先出生寒门,麾下军士半数不会汉语,虽然也有心扶持同样出身江左的吴姓大家后裔,然而终究是缘木求鱼嗯一厢情愿。丧失组织力的吴地士族此时已无法再像汉末或晋末那样给予建康以合法性和组织力支持,而缺乏这种支持的南陈,也只能在玉树后庭花中等待畀武川贵族们接盘叻。
-
青年哪吒03-22很多年前与Y去太阳宫看同老,他请我们还有陈爽吃香辣蟹,真是怀念啊
-
爬过比睿山03-20还没拿到书,收的文章都读过。“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同老是南学,辛神是北学。有同老这样的学者,就觉得中古史还在伟大,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好的学者都是独一无二的,特点鲜明而不可复制,这个特点包括语言特点。
-
某在斯05-03借用一句同老评价田余庆先生的话“优秀的学者就是这样,他不仅会提出有价值的观点,而且也会让你看一看智慧的模样。”诚哉斯言。
-
惟文字间03-22综述不必卖弄渊博,思考之深度大可融在字里。如陈史料自得纲举目张,呶呶申论实为赘疣。真可谓入乎其中,不必出乎其外者也。
-
我是江湖骗子03-16强推,胡先生的学术水平很高,论文不长但简明扼要,最后写的回忆周一良先生的文章,读了真的是让人唏嘘,毕竟是书生,一句话道出了多少辛酸泪
-
三首塔12-031、前两天还在微博上说,感觉同老是当今最沉得住气的学者,转眼间就看到文集出版了,希望另一位极度沉住气的陈鸿森先生也尽快出书。2、用同老自己的话说,有些学术问题长期没有推进,并非它埋藏得多深,而是学界囿于既存研究和传统观点,视角极易受限,他喜欢并擅长在人所共知的史料中挖掘出新的事实与联系,但又不同于田余庆的索隐探微,本书诸文的结论要牢靠可信得多,尽管可能略显平淡。3、书中不少论文在材料、观点上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包括几篇看似很不相关的,不过正因为此,强迫症表示没完全看懂书的编排顺序,不太明白其中的逻辑关系。4、老教授曾对学生说同老段数甚高,他几千字就能说明的问题我非数万字才行,同老的文字确实质朴精炼,论述含蓄隽永,读来很是享受,但有几篇文章个人感觉略为单薄甚至干瘪,似乎问题还没论证完成便结束了。
-
韧勉03-24往复论坛数据迁移七年后,大慈善家著作两等身了,金轮法王成了系主任,云中君成了网红,老冷因为播客火了,太史政开办了中古史资讯,同老出版了这本足以载入史册的论文集。同老的卓越在其敏锐的史学触觉和夯实的史料功底,每篇文章除史料和顶级研究外几无注释,但是结构清晰观点鲜明,让人心悦诚服。全书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为作者单篇发表论文,后半部是书评与回忆录。同老长于东汉魏晋南朝政治文化史的考量,历史地理学的理念运用也得心应手,算是田余庆后健在的六朝史第一学人也不为过。《两汉家学的变化》一文发表在纪念父亲胡如雷先生的文集中,讲述永嘉之乱后南迁士族子弟的《释“少孤贫”》发表在纪念田余庆先生的文集中,可以把自身经历与学术志趣如此紧密结合,且篇篇能成一家之言遗世独立者,如今刚过耳顺之年却已病入膏肓,实在是天妒英才!
-
文在兹03-20同老的论文集,简直是古典时代的绝响。简洁,清新,纯净,从容。现在谁能用三句话作为一篇重头文章的导语呢?读时让人如沐春风,又催人洗心革面,这就是“卡里斯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