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春风

读书评论:
  • 盒中甲虫
    11-21
    虎头蛇尾的样子,似乎主人公离开村子之后,所有情节都开了快进键。对就有乡村生活的挽歌,更像是冥顽不化的固执老人。
  • 西洋参
    04-18
    传统叙事自有其魅力。文字典雅飘逸,尽显古典小说之风范。
  • happyjack
    07-17
    半部好书。前半部中国传统村庄面临政治运动的冲击,是格非熟知的,所以传奇的背后是坚实的现实基础。后半部,经济变革撕碎的乡村,其实作者并不了解,所以只有苍白的狗血情节。终于理解《收获》只登半部了。
  • 北冥suin
    07-01
    最近泪点有点低,读什么故事都想掉眼泪。中间反复迁移兜转的部分,让人想起波拉尼奥的《地球上最后的夜晚》。结尾太乌托邦了,明白为什么格非说要给点希望,“仿佛若有光”
  • 酒盏春秋Sxy
    04-07
    还是那个格非。世外桃源的悲。
  • bookbug
    01-09
    春风四顾,绝非梦里桃源,而是白云苍狗
  • Daisy
    07-01
    我是抱着莫大的期待开始读这部小说的,但却觉得虎头蛇尾得厉害,同时对最后亚当夏娃重返伊甸园式的结局设计更是理解不能,这未免太过谵妄虚幻。当然啦,格非一贯擅长的悬念勾连还是挺到位的,主要人物也延续了之前的”失败者“主线[我真的非常非常迷恋,对,是迷恋格非笔下曾山、谭端午那群失败者形象]。同样是怀念故土乡村,他显然比贾平凹做得更为细腻精致。
  • 齐物秋水
    05-05
    细节出色,大处须思量。格非还是没忘记博尔赫斯。
  • 赫恩曼尼
    08-07
    眷恋了大半生的故乡终于逝去,年过半百的两个人坐在石阶上,面对被城市浪潮和拆迁席卷而过的故土,只感觉置身于春风之中,无形无影。格非写乡村,果然不会让人失望。一个个血肉之躯轮番登场,无关温情或残忍,只是重现一个逐渐长大的孩子眼中,那个遥不可及的村庄。
  • 老曲
    07-10
    一天捧读完。太好看,埋下的深线浅线都勾人想接着听故事。春琴删稿那段真会玩儿。当年小说课上自己写的也是“童年回忆结晶”乡村里的葬礼,看到书里有自己曾处理过但不妙的意象和主题:“泛白”的春联呀,重回时间怀抱呀,心砰砰跳。白鱼这样身世可怜但温暖深情,孤独但讲述不向内的叙述者好少见,不过偶尔那么几段略生硬的议论还是听到了格非老师熟悉的声音。这是一个可以被讲故事的人控制并落泪的作品。有epic的样子。适合因为故事本身被重读。
  • Heidyroyal Tea
    07-27
    小到段落,大到章节,都结构过于松散。二十一世纪都过去十六年了,您小说里村儿里的女人还不是破鞋就是老妈子?
  • 独自退场
    07-29
    格非自己已经把评论写好了,P298:沈祖英手里拿着一把鸡毛掸子,拂拭书架上的灰尘,悄悄地走近我身边,远远朝我的书瞟上一眼,居然就知道我正在读《书剑恩仇录》。她煞有介事地教训我说:“把大好的光阴浪费在一个三流作家身上,是在是可惜。”我有点赌气似的反问道:“如果连金庸这样天下闻名的大作家都是三流的,那还有什么样的作家可以被称为是一流的呢?”祖英随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看都不看,就朝我扔了过来。我接住一看,居然是《奥德赛》。
  • 瘸腿蚂蚁
    07-16
    前半部分饶有兴致,后半部分索然无趣。
  • 成知默
    08-11
    2016年已读084:格非的乡村生活图景,几十年的岁月苍茫、劫灰满目,虽然立根于一个癫狂动荡、风雨如晦的时代,却常常有游离于现实铁幕之外的虚幻与隔世之感。格非在这本书里呈现的故乡,就好像是海上的孤立小岛,小岛上的每个人“都在奔自己的前程,也在奔自己的死亡”,默默地承受生活的苦难与不幸。而在写法上则让我想起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打乱时空线索、纷繁交错的故事断片,最终汇成一个圆,迷雾散尽,抵达谜底。近乎梦幻的、重返家园的结局到底有些虚妄。
  • 听说
    07-22
    看完。|从白鹿原到望春风,只要看到风尘女子/“荡妇”,一定是在从众多泼妇中脱颖而出的美女,并且三观端正头脑清晰心地善良,是推动情节的全书女神。
  • 红胡子
    07-04
    格非的长处再一次毫无悬念得以挥洒。其局限也如此前作品一样一目了然:读者的共鸣需要作家以生活的切肤之痛来召唤,格非过得太神仙了。
  • 恶鸟
    07-06
    陆智昌的设计也不能挽回格非当年的先锋气质,在《迷舟》,《欲望的旗帜》里那些氤氲的东西,《人面桃花》开始不可避免的陷入中国作家中年病,稳重的笔触,保守的形式,重复的主题,现实主义或接地气到没灵气
  • 信然
    07-05
    如果說,我的一生比作一條滯重、沉黑而漫長的河流的話,春琴就是其中唯一的秘密。如果說,我那不值一提的人生,與別人的人生有什麼細微的不同的話,區別就在於,我始終握有這個秘密,並終於藉由命運那慷慨的折返之光,重新回到那條黝亮、深沉的河流之中。」—— 這本書的後面一百頁實在是太精采了,前兩百多頁的繁複情節的交錯,突然讓人感覺有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的一生白駒過隙,卑微又沉重,看得令人動容,說不出是悲涼還是圓滿的結局,始終讓人感嘆。格非在處理人物特徵上,依然不俗,個人覺得比「江南三部曲」還要更老練,畢竟這本才三百多頁的小說,竟然塞下幾十個個性鮮明的人物。
  • 欢乐分裂
    11-30
    4.5;长篇小说最紧要的是什么?当然是结构!虽问题不少,但格非依然以扎实功力证明自己在小说方面晚节尚保——以父亲要求我对村中群像的评价为圆点,各路主配白描轶事散落于圆周,以便通庵为起点&终点,合拢成圆;细节写实,氛围却依旧是拿手的博尔赫斯式梦境,桃花源式的乌有乡,终结于奥德赛的归乡之旅;群像描摹极精彩,嬉笑怒骂跃然纸上,政治经济巨变、时代断层罅隙处,难得未落入窠臼;“江南好,风景旧曾谙。”风景依旧是“莲叶何田田”的那个江南,而我无论朝哪个方向看,父母都永远消声于那片死寂般的废墟,归乡不是乡,最终的归宿是游离于家乡之外的孤岛,后半部力有不逮,但「倾城」之际的天地茫茫相濡以沫真叫人断肠,苟延的幸福漂浮在无根的浮木之上;有几个片段真是喜欢啊!
  • 洛晔
    07-13
    这个乡村,格非再也回不去了。在访谈中,格非曾说起,他十七岁就离开了家乡,动笔写这部小说是因为回了两趟老家,发现老家没了,只剩下一片瓦砾,过去的人、说话的声音、走过的路都化作了废墟和野草。作者成长在乡村,这部著作前半部分笔下的乡野气息自然清新,真实而接地气。但少年格非后离开乡村,注定他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去观察80年代后乡村秩序和伦理的裂变,描述裂变中的碎石散土。以致小说写到1978年后的三十年, 文字如乡土一样贫瘠荒芜,整部小说虎头蛇尾,同时也是分裂的——前半部写实,后面却搭构了重返乡野的玄梦。然而,相对其他作家,比如余华,我还是比较喜欢格非,在他这里,没有矫情的优美、没有敷衍的粗砺、没有刻意的忧伤,不会故作深沉的批判,也不会强调宏大叙事,这挺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