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共和国

读书评论:
  • drunkdoggy
    09-02
    难得遇到喜欢的当代作家
  • fisher
    08-19
    驯化对原生本能的围剿
  • frozenmoon
    08-24
    谜一样迷人,梦一般粘稠
  • 欢乐分裂
    03-14
    4.5;主题/内容的深重沉郁与体量/结构的丰盈轻巧的结合令人讶异,彰显出作者广博宏远的视野和高超娴熟的写作功力,文字的密度很高,浓缩的(反)乌托邦黑色童话+迷你寓言;叙事滑畅,一气读下去却有种窒息感——“死者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光明共和国」是失踪的32个孩子打破旧世界秩序的游戏,在地下或森林建立一个“镜像”的、光明的「国度」,他们重建语言系统,为“爱、暴力和恐惧”写下新的定义;成人世界/官僚机构将之视为异端而驱逐消灭正是源于对自身的恐惧——那些寄身的如古罗马存放骨灰的壁龛和如存放排版字块盒子的床位,不正是书面记载人类史的缩影和投射吗。“我”作为参与者与叙述者,其实已窥见历史的终结。若改编成电影,或许可以指望荷索拍出另一部《侏儒流氓》。
  • Ashen
    06-18
    巴尔瓦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布尔加科夫、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是最一等一的天才,是人类智慧的崇高体现,是兼具赫拉巴尔式的奇思妙想与黑塞式的哲思洞见的文学精华。以戈尔丁的《蝇王》做对标实在限制了读者对这本书的期待,《光明共和国》应该与《大师与玛格丽特》《2666》《奥古斯都》这些名字放在一起,撑起文学的门面。
  • 珍妮的肖像
    05-28
    “多年后,我读到一个生物实验,将六只苍蝇和六只蜜蜂放入一个长颈玻璃瓶里,将瓶子水平放置,瓶底朝向窗户,看看谁先逃出:苍蝇从与窗户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终撞死了,它们无法相信出口不在光线明亮的地方。”读到篇尾,才知道为什么名字被叫做《光明共和国》。第一次读安德烈斯•巴尔瓦,敏锐精到,佳句频频。魔幻的雾气和悬念的盖子,氤氲穿透着这个需要诚实思考的虚构故事。不论苍蝇还是蜜蜂都有一样的权利向往意想中的光明。
  • 高明的愚人
    05-30
    时代最自卑时,大家人海无名里。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时代的悲哀。成人的恐惧来源于文明与现代性的崩塌。当秩序、理性和所信仰的一切都土崩瓦解时,剩下的也只能是本能的恐惧。而摆脱了旧秩序的孩子们所试图建立的新秩序,本质上只是无秩序。乌托邦总是如飞蛾扑火,当其幻灭时,曾经那个被称作光明的新世界也必然加速走向暴力与堕落。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最后走向的是虚无吗?我更愿称其为麻木与庸碌,因为人总是要活下去的。
  • 潇不潇洒babe1
    06-10
    不知道是西语作家本身还是翻译的缘故,文字很有魔力——浪漫而冷静,克制而完整。叙事节奏很灵活,但又保持连贯。圣克里斯托瓦尔的大人们对“童年”近乎偏执的定义与掌控最终酿成一场永久的悲剧,光明共和国映入眼帘之时也就是它的灭亡之时。阅读时感到这一切都是浓郁的,颜色、心情、气候等等都变成可以触摸到的东西,以至于让人沉浸在这个湿热的城市里。书的装帧也很美,浅薄荷绿的硬壳和质感真的太喜欢了。#感谢淑橼读书会XD
  • 苏夫佳
    05-20
    看到一些国外媒体把这本书跟《蝇王》类比,读完感觉其实不是一个走向。《光明共和国》的内核是更新世界文明与运行逻辑的可能,小说中那群不明来路的孩童像是某种新秩序的象征,他们建造的栖息地是个明亮、动人的光之殿堂,“充满了奇迹、启示和友情”。这样一个不算复杂的故事,巴尔瓦以充满哲思和悬念的口吻娓娓道来,意犹未尽。
  • yo
    08-06
    印象最深的是那句:死者以弃世的方式背叛了我们,而我们为了活下去也背叛了他们。
  • 熊阿姨
    08-27
    就像日语里的“读空气”一样,作者在书里制造了一种空气,成年人相互之间紧张、掩饰的氛围;超市案件发生时如同监控器视角的无声又血腥的画面;在下水道里父母们虚张声势掩饰自己的害怕……这本书总是描摹一个常见的社会气氛又立刻戳穿它。第一次读到这种写法。
  • 海带岛
    08-01
    艹一本嗅觉极其发达的小说,剥开河流、树木散发的那些自然的清甜滋味,露出夏天应该有的腐臭和生猛,就像它形容一个孩子像过期很久的酸奶。它为我带来两种非常矛盾的心理感受,就像大海的正面翻滚着白色的泡沫,背面则是黑暗。 是我很想拥有却好久都没有的阅读体验,就是你在粘稠的炎夏徒手去抓一块满是寄生虫的生肉,在恶心的同时忍不住把手指报复性地越收越紧越收越紧,最后传染到一丝洗不净的猩臭,但又鲜活得非同寻常。“光明共和国”革命失败,但神秘渗透进城市的每一块砖墙中,洗不掉啦。
  • 赫恩曼尼
    05-20
    第一次读西语作家安德烈斯·巴尔瓦的小说(居然也是这本书的第一条豆瓣短评),叙事节奏堪称完美,仿佛欣赏一曲爵士乐,配合酸甜的白葡萄酒尤佳。180页结构轻巧的小说,透过32个孩子在城市里的游走、冒险、背叛和杀戮,一点点揭开一座城市在体制、官僚运作、对于生活的完美想象、种种礼节背后近乎凶残的真相——这个寓言式的真相,关乎阶层的仇视、成人世界的自我催眠、对于失序的群体性恐惧、不同形式的暴力。最最难能可贵的是,巴尔瓦没有选择高屋建瓴地泛泛讲述,而是有如一位魔术大师,悄悄掀开盖在魔术帽上的手帕一角,观众方才发现帽子里躺着一枚鸽子的羽毛,而鸽子早已飞远。
  • #暗蓝#
    05-16
    惊艳。人是只有掠夺之力,而无建造之才能的东西。他甚至无力独自生存,于是只能寄希望于驯化,并美其名曰“建立联系”和“进步”。故而这些虚构的名义比什么都重要——但“童年比虚构更强大”,一旦童年逃离了附庸于成年的宿命,它便可以着手建造自己的虚构之国。但这个寓言般的故事又不只是在说“可怕的孩子”,我们讨厌所有不乖的东西,因为我们只想维系眼前无关光明或是黑暗的现实。
  • 恶鸟
    06-06
    那三十二个孩子去世多年后,我读到一个生物实验,将六只苍蝇和六只蜜蜂放入一个长颈玻璃瓶里,将瓶子水平放置,瓶底朝向窗户,看看谁先逃出:苍蝇从与窗户相反的方向逃了出去,但是蜜蜂一次又一次地撞向瓶底,最终撞死了,它们无法相信出口不在光线明亮的地方。
  • 萧轶1989
    05-18
    乍读之初充满了魔幻主义色彩,结尾之际才显现出现实主义悲剧,从神秘到现实的对接之间,就像是小说中的那场下水道大洪水,冲刷了一切表象,坦白了人类的罪恶。马尔克斯说“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一旦人类事务被命名,一旦人类开始学会了指指点点,人间的荒诞也就随之弥漫。现实走向了规则,人类走向驯化,叛乱必须被平息,舒适不可被冒犯,恐惧让人类走向了暴力,善意必须为安全让路,哪怕细微的叛乱也要被收编成制度的规则,以合法的暴力完成舒适的建构和规则的收编。指指点点,有时候本身就是合法的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