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
读书评论:
-
白果莓果06-01是饿到胃都发撑的恐慌感与无可奈何。
-
伏羲06-20记得当初的想法:我在这个世界待不下去了
-
Ⅳ04-16读来无趣。不过是索尔贝娄那种为日常生活所困的感觉。
-
lieerli12-25挣扎于日常生活的普通犹太人族群一直是作者的主题 阴郁局促的背景中那些充满矛盾的个体 带着来源于血液的负罪感和自我怀疑 一边对命数的诘问一边毫无保留地接受 扛起不属于自己的重负。
-
伊卡洛斯10-17索尔贝娄第二部长篇作品,扉页引言:“大海好像是由无数的面孔铺成的,全部仰面朝天;形形色色的面孔,有的苦苦哀求,有的怒形于色,有的颓唐绝望;被千千万万的人、被世世代代的人涌上来的面孔……”,可见与前作《晃来晃去的人》一样仍在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忧虑,但本书引入犹太民族的文化背景,格局上也营造得更荒诞。这种荒诞不仅来自于两个主要人物利文撒尔和阿尔比由于牵强偶然的事件互相构成受害者与迫害者,也在于阿尔比之于利文撒尔几乎是个鬼魂般的存在,阿尔比就像是多元时空里的另一个利文撒尔,那个没有经历“被辞退、妻子去世、潦倒灰心”的利文撒尔。阿尔比总是说,“如果你曾经有过这种经历。”那个“如果”就是一切,“如果”任意摆布人们的命运,应付不了局面的人—失落的、被抛弃的、被压垮的、被抹杀的、被毁灭的,都是宿命的受害者。
-
Conch_Kick07-17总的来说本作很像是用文学来写斯密所说的情感,尤其是“感激”和“怨恨”,中间则有些“机运”。阿尔比的生活遇到的变故,和利文撒尔有关吗?利文撒尔并没有害他的愿望,但是在机缘巧合之下却让他失去了工作,于是两人(尤其是阿尔比),都认为利文撒尔应该为阿尔比做些什么。同时,利文撒尔的侄子之死,在这个事件上他只是帮忙找了医生,但是结局却是小孩子的去世,于是他也认为自己可能会被弟媳责怪,并且做好了承担一些结果的准备。
-
Sound_Fury08-19二三月读的时候觉得太丧了承受不了,这会儿重新捡起来就觉得好多了。贝娄又冷又硬,简单利落,但又专注,直入主题。越读越像卡夫卡的《城堡》和《审判》,无论走到哪里都被跟踪、被监视、碰壁,无法逃离,但比这两部更透气(虽然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利文撒尔有个人身份和种族身份的敏感、纠结,还有些拧巴,最怕被轻视,又总觉得受到轻视。对话写得极好,精确有力,直指本质,没有半点闲笔。
-
漫游人类星球⭐05-26我在乎什么呢?世界不完全是为我而创造的,对此我又能怎样?这世界大体是为我创造的就够好的啦。
-
K宝05-15社会上的各个人都是受害者,甚至莫名其妙地要为他人的过错或不顺而负责。 这本书的叙事太过于单调,人物冲突不太有张力。阿尔比的反犹意识不具有社会代表性。
-
风风风03-17这部行文很阴郁,不管是文中的小孩子,大人,夫妻,每个人感觉过的都很压抑,完全杜绝了对其他作品的期望
-
白·处11-17细节描写还是很绝,但是这个剧情……几度让我想弃书((
-
不冬10-17“这世界大体上是为我创造的就够好的啦。昔日的倔强早已灰飞烟灭,烟消云散了。”
-
amygdalin.12-22好些句子都像块是块条是条的精锻钢,普通作家能夸一句“有反复推敲”,然而这可是索尔.贝娄,这不天经地义甚至有些不够吗;看到中途生出不合理期待,想看弟弟家被写成映照《威尼斯商人》里那对私奔配角的parody,毕竟是在展开犹太人生存状态。但是转念一想,索尔.贝娄肯定不屑于这种奇技淫巧。于是,只好万念俱灰地看完了这本书。
-
福尔图纳达03-13贝娄的书精神密度一向较高。第三本贝娄,不如前两半有共感,读得也就慢了点。又因为不是犹太人,很大一部分并不能做到感同身受。除却这部分,整本书还是成功地把我推到高楼天台的边边,那股子危机感随时在死盯着我。这种危机不是具象的危险,而是现代人的身份危机和精神危机。当压力突然压下来,压在肉体上,压在灵魂上,我是否也会像主人公一般无力地退入自我呢?至少我已无力从无情的物质现实中去提纯一种精神道义了。没有兴趣。至少目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