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 书名: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
- 作者: 艾尔曼(Benjamin A.Elman)
- 格式:EPUB,AZW3,MOBI
- 时间:2024-06-14
- 评分:9
- ISBN:9787520195430
内容简介:
如果没有科举,或许中国会完全不同!
作者简介:
本杰明・艾尔曼(BenjaminA. Elman),198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东方学博士学位;先后担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副教授、教授(1986—2001),1999-2001年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教授,2002年后任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系双聘教授(2002-2017,其中在东亚系为1958届胡应湘讲席教授),于2017年荣休。代表作有《经学、政治和宗族:中华帝国晚期常州今文学派研究》(Classicism, Politics, and Kinship: The Ch'ang-chou School of New Text Confuci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迁》(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 Intellectual and Social Aspects of Change in Late Imperial China)、《科学在中国(1550-1900)》(On Their Own Terms: Science in China 1550-1900)以及本书,此外还与亚历山大•伍德赛德(Alexander Woodside)合编了《晚期帝制中国的教育与社会,1600-1900》(Education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1600-1900)。
下载地址: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13218.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 上一篇: 正义之殇
- 下一篇: 一个人的西部·成长日记·1981-1982
读书评论:
更多
-
新京报书评周刊01-14艾尔曼的《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尽管距离初版已经有二十年,依然是科举学领域研究的典范之作。艾尔曼着眼于科举制对整体政治体系、社会架构以及个人产生的影响。艾尔曼通过研究精准指出科举制所谓提升社会阶层流动的作用只是一种后世的想象。科举并非为增进社会流动而设计的一套制度体系,相反,它通过设计考试内容和方式,将大部分人排斥在体系之外,使这一制度在实际操作中成为了精英阶层的内部流动和垄断社会地位、文化资源和政治权力的方式。而它貌似公平的考试形式,又有效地遮蔽了人们对其内在结构性不公平的质疑。
-
進學研思11-16书是好书,间有几处文字错讹,若再版当仔细校核。如:P415 蔡沉当作“蔡沈”;p534 《性礼精义》当作“性理精义”。
-
褐11-24一部让小镇做题家们看了会应激的书。确实每一章都可以扩写成一部专著。唐宋辽元诗赋,明清经义。元清统治者在保证自我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利用道学与科举铸造与汉族士人的共同记忆。举人、进士身份的先后贬值。清代科举的少数族裔配额(江西棚户、苗民)。文化监狱式的公共景观:数千人在四十八小时内被隔绝于世,昼夜不停以应科考。认为官方认定的籍贯种类不是固定的实态,与现实间存在张力。对流动性持悲观态度。考察了明清科举考试内容、生源地的变动。科举与社会心态、男性焦虑。宗教、道德、超自然与心态。阅卷标准与出题偏好的变化(明鼓励包括天文、历法、算术在内的自然科学考察,清则禁止)。科举、学堂之争,及科举被废。
猜你喜欢:
-
2024-07-279
-
2024-07-279
-
2024-07-277
-
2024-07-2710
-
2024-07-276
-
2024-07-2716
-
2024-07-2714
-
2024-07-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