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中医

思考中医
内容简介:
伤寒,是我们讨论的这部书的核心,有关它的涵义我们应该很清楚。伤寒这个概念,在《素问・热论》里有很明确的定义:“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这个定义说明了伤寒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那就是发热的特征。凡是属于发热性的疾病,或者说凡是具有发热特征的疾病都属于伤寒的范畴.《内经》对伤寒的这个定义,是从最基本的点上去定义的,但是,扩展开来却显得很泛化,不容易把握。为此,到了《难经》的时候,又给它作了一个更具体的定义。《难经・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
作者简介:
刘力红:
下载地址:
下载思考中医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1372.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Sophie
    07-25
    中医治病开方实际上就是开时间,各种非要小白鼠点头的所谓中医现代化才是真正的泡沫经济。刘先生擅长医理,重视经典,书的内容路子很正,是值得以后重温的一本,尤其医理分析部分目前读来有点囫囵吞枣。有趣的是,这本书算是解了我多年的一个疑惑:小时候一直不解李时珍是怎样凭一己之力写出本草纲目的,可能因为一向擅长理科,以为需要重复控制变量实验才能探明药效,按照本草的篇幅,总觉得需要两三辈子的时间才能完成。但如果按照内证实验的说法,内视返观经络隧道,就很好理解了。我虽然没有做内证实验的能力,但有幸经历并见识过内证实验的可能性,当然这一点说透了会有点怪力乱神,作者也没有深入展开,只是强调学中医需要的条件之一便是:“在你做不出来的情况下,你相不相信有这么一个存在”
  • 时间的玫瑰
    10-03
    这次我回台湾甄选人纪班学生,有学生送我一本书名是《思考中医》,这位作者叫做刘力红,是中国大陆中医博士出身。此人从学习温病学术到拜师学经方后,发现到温病学术的荒谬无效,使用经方的速效,因此他开始思考什么才是真正正统中医。从他的书中我可以知道此君为良医无疑,所谓良医不单是要质优,更要有良心。此人非常有良心,肯认错,也肯再学习,到处拜师学习经方,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我为他喝彩。倪海厦/ 不愿意参与到中医界的无谓的争斗中,也很少去理会网上的名医言论。今天偶尔看到倪海厦批王正龙的言论,里面有推崇《思考中医》的说法,不禁哑然失笑。去年去拜访一位国医大师,搞基础理论的,尽然推崇电视台一位女性外行对《黄帝内经》的讲解。中医在当今衰落是多么的必然! 邹时祯
  • 紫书
    07-20
    对这本书最初好奇、被推荐阅读后再发疑问,却被作者拒绝答复。此书假说太多,臆断太过,很多理论不堪一击,但是当年的确此书掀起了学中医的热潮,所以功过两看吧。
最新书摘: 更多
  • 勤劳de小懒熊
    2022-05-18
    五色是青赤黄白黑,东方青,南方赤,中央黄,西方白,北方黑。既然颜色与方有这样的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对于色调我们不能光作美观来看,色泽不仅仅起装饰的作用,它应该有更深的含义、更大的作用。一个土气很弱的病人,用了补土的药,用了四君子汤,用了理中汤,可是老不好,什么原因呢?结果发现这个病人老是穿一身青色的衣服,你在这里补土,它在那里伐土,这怎么会好呢?疾病跟那么多的因素相关,而你只知道清热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你只知道从功效主治去调理。功效主治如果不灵,你就说中医没效,你就说中医的理论滞后于临床,这怎么行呢?中医的这个局面大家说堪不堪忧?应不应该设法改变?五色的因素很重要,记得我跟大家谈过一个例子,就是上面提到的曾邕生师傅。他曾经治疗过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的患者,病人卧病不起,所以,只好请曾医生上门去诊治。曾医生看病处方之后,还做了一个奇怪的举动,就是将病人家的其中一面墙整个地用煤水刷黑,然后让病人住在这间房里静养服药,结果病人很快地得到痊愈。黑色聚北方,北方属水、属肾,所以,曾医生用黑必定与肾有关。治病不但用药物的气味与主治,而且还从五色入方、五色治方,这个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 阿难
    2019-05-27
    孔子在《系辞》中的话说得很好: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经典的东西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然,还有一句话,在这里不好说出来,不过,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 现在经典改选修了,为什么改选修呢?当然是它的重要性、必要性下降了,当然是在某些人眼里,经典的“仁” 、 “智”成分不够了。另外一个支持经典改选修的依据就是搞民意调查统计,弄几百份,甚至上千份问卷,要大家在上面打“√”或者打“ × ” ,结果许多人的确在经典的一栏里打了“ × ” ,这个结果经过统计处理好像有意义,因为多数的人认为经典的意义不大,可以改为选修。但是,如果按照孔子的标准,这样的调查有可能没有丝毫意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门见仁见智的学问,你是仁者你方能见仁,你是智者,你方能见智,如果你什么都不是,你怎么见得到经中的“仁” 、 “智”?那你当然会说经典没啥意义,甚至选修都可以不要。前面我们不是说学习经典要有觉受吗?觉受没有生起你绝不会说经典的好话。所以,这个对象问题很重要,不是你随便拿一个人来问话,都可以反映真实。
  • 阿难
    2019-05-27
    不是你认为经典没什么就没什么,你认为经典没什么,恰恰证明了你在经典中没有得到什么。人家下海发了财,成了百万富翁,偏偏你下海不但没赚到钱,反而亏本,那你当然说下海不好。经典的意义实际上也是这么回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