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城记

巴黎城记
内容简介:

巴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但它却是在“第二帝国”时期才摇身成为我们今日所知的现代性样板。在1848到1871年两次失败的革命之间,巴黎经历了一场惊人的转变,俗称“巴黎大改造”。奥斯曼男爵,传奇的巴黎首长,一手打造巴黎的外观,以今日巴黎四处可见的林荫大道,取代了昔日的中世纪城市面貌,成就了今日如梦如幻的巴黎。这段时期也兴起了以高度发达的金融业为主体的新资本主义形式,以及现代的大众消费文化。城市外貌及社会景观的剧变,带来崭新的现代主义文化,同时也导致巴黎沿着阶级的界线断裂,结果是1871年巴黎公社的建立,以及随后的血腥镇压。哈维的全景式观照与戏剧式的叙述,使得阅读《巴黎城记》一直充满着张力。《巴黎城记》堪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媲美,是研究现代都市兴起的历史杰作。

推荐——

当你阅读奥斯曼的、巴尔扎克的,以及哈维的巴黎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意识到自己身边发生的类似情景。或许,你自己的城市,也曾经有过,或正在经受着:痛苦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

——唐晓峰,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

本雅明用意象蒙太奇重构了“巴黎,十九世纪的首都”,让我们置身于闲逛者、“波希米亚人”、拾荒者、妓女之中,行走在拱廊、林荫大道乃至街垒之间。大卫·哈维给出的是更冷峻的分析和论证:“巴黎,现代性之都”与其说是现代人间天城蓝图的实现,不如说是帝国和资本的联手杰作。从本雅明到哈维,我们看到了西方左翼的巴黎研究从文化批评到政治经济分析的深化。

──刘北成,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哈维的巴黎是对本雅明的巴黎的补充,而不是一种对抗。本雅明的巴黎,看上去像是美学;而哈维的巴黎,是政治经济学。本雅明的拱廊计划无法效仿,而哈维的研究可以说是历史地理学的完美一课。本雅明是难以望其项背的天才,哈维则是一个能让众人学习的典范。

——汪民安,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

持续十七年的巴黎大改造,将贫苦的老巴黎人驱赶至郊区,换来一个光鲜的“现代性之都”,随后巴黎公社革命爆发,二者有何内在联系?当贫困在郊区被“世袭”下来,2005年巴黎北郊的穷孩子走上街头焚烧富人的汽车,2007年郊区青年再次暴动,甚至端起了猎枪——“巴黎骚乱”,这场现代巴黎的“样板戏”一次次上演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还是那次大改造的影子。一百多年前,让老巴黎天翻地覆的铁铲,所制造的贫富分区等“遗产”,对今日之城市动荡,负有怎样的责任?我想在这《巴黎城记》中找到的答案。

——王军,新华社高级记者,著有《城记》《采访本上的城市》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巴黎城记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5755.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琴酒
    08-16
    卷首语都提到了本雅明无法复制的拱廊计划,提到巴黎,自然会想起二十世纪初那个星光璀璨的巴黎,本以为能看到城市精神肖像和艺术的互动,上的却是资本主义的一课。大体逻辑非常清楚,历史-地理模式从波拿马和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革写起,空间的压缩,外省人涌入巴黎(激增的人口),信贷等等导致的土地价格上涨,而租金的变化直接使工人居住区边缘化,同时分析了巴黎的分区,零散手工业和淡旺季,然后开始一系列关于教育、妇女权利、住房、消费的分析,再至对小酒馆的描述反应出精神生活层面,于是将巴黎公社前巴黎的情况展现的一清二楚,各种政治阶级的对立,工人的生活,巴黎和外省的对比,最终引向了最后的“现代性”。1848年作为分水岭,可惜的就是巴尔扎克这样的视角要是再多一点,再多一点精神性就好了。
  • ·
    05-15
    所谓螺旋递进的全景刻画,政治经济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空间纵横切割,对于多样史材的调度能力都令人惊叹,作者立场、现实关联之鲜明也让人存疑。较之《世纪末的维也纳》,多几分巴黎合有的浮华喧嚣,少一些后者的深沉专注。图表数据丰赡,著译文笔精雅。屡见繁简转换衍生印误
  • 冰糖花木鱼
    05-20
    有一段讲奥斯曼的巴黎计划将各阶级明确化,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分配到不同的区域。原先混居带来的工人阶级被资助及被教育的好处没有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