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内容简介: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

罗马尼亚三部曲第一部

独树一帜的诗意语言讲述独裁国家的破碎生活

三十二个场景里的罗马尼亚往事

♝内容简介

在风雨飘摇中的罗马尼亚,两位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阿迪娜,她们逐渐从好友发展到友谊破裂。非线性的情节架构方式,诗化的语言,使得小说 略显散漫,不过透过凌乱、散漫和隐晦的文字表层,是作者深沉的况味。

♝编辑推荐

◎ 赫塔·米勒,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生于罗马尼亚德语村庄,以诗的凝炼,散文的率直,描绘流离失所者的处境,通过写作这种沉默的行动,赋予弱小者以尊严。

◎ 精准的意象,简练的文字,精准刻画了罗马尼亚当时的生活氛围,媲美电影《窃听风暴》。

◎ 在风雨飘摇的罗马尼亚,一对好友阿迪娜和克拉拉,她们的友谊因为后者的男友而陷入危机,阿迪娜每天下班回家后,发现卧室的狐狸皮尾巴短一截……

♝媒体推荐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

——《大西洋月刊》

叙述有电影般的强度……简短的短句不断积累、重叠,整体上形成一部嘈杂的交响乐。

——《泰晤士文学增刊》

赫塔·米勒的语调中包含着忿怒之气,在书页上震颤。

——《波士顿环球报》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

“她专注于诗歌的凝练与散文的直率,描绘了无依之地居民的生活景观。”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理由

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存在,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物体,这些姿态,这些词语。毕竟,我们能去掌握越多的词语,我们就越自由。即使我们的口被封住,我们还能试着通过姿态甚至物体来坚持我们自己的权利。对审查者而言,它们更加难以解读,要花费不少时间才会引起他们的警觉。而通过引起警觉前的大量时间,它们把我们受到的羞辱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尊严。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


赫塔·米勒(Herta Müller,1953—)德国作家,生于罗马尼亚,1973年入蒂米什瓦拉西部大学。毕业后进入机器工厂任译员,后以任职于幼儿园、教授德语谋生。1982年,出版处女作《低地》,此后陆续有多部重要作品问世。先后获得过二十多个奖项,包括德语文学界重要的克莱斯特奖。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多种语言,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狐狸那时已是猎人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29595.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空山
    05-03
    没完没了的政治隐喻看到头疼欲裂,但能把隐喻用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也啊厉害了,虽然文字阴暗晦涩难懂,但直到历史背景其实就还好,而且越读越顺畅,还蛮过瘾的。齐奥塞斯库统治下的罗马尼亚,人民贫困饥饿,大搞个人崇拜,男性暴力无处不在,性侵女性,禁止离婚和堕胎,无自由,秘密警察如影随形,精神禁锢使人战战兢兢。但,那时候狐狸就是猎人了,而且狐狸永远都是猎人,这不矛盾。就是,看完以后有点不能直视西瓜了(还怎么下得了口啊!“猎人的头发、胡子和手上的毛是红色的,还有他的脸颊,和狐狸一样。那时狐狸就是猎人了。”
  • 后浪文学
    03-26
    黑暗的拼贴,充满恐惧和美感……赫塔·米勒的散文诗意又率直,像棱镜一样起作用,粉碎并照亮了一个始终在观望、等待的世界。在那个世界,女孩身上的香水味道像秘密警察。
  • 彼得潘耶夫斯基
    04-04
    评论家丹尼斯·斯格克(Denis Scheck)描述在米勒在柏林的家中拜访时,发现她的办公桌上装有一个抽屉,里面装满了从她在此过程中被彻底摧毁的报纸上剪下来的单个字母。意识到她是用字母来写文字的,他感到自己“进入了一个真正的诗人的讲习班”。赫塔·米勒的小说由散文化、诗歌化的语言,哥特式的想象力,让人想到安吉拉·卡特和布鲁诺·舒尔茨,怪异的细节、醒目的色彩、罗列不为人知的小物件、迷你的狂欢,不过和卡特的中世纪怪诞相比,米勒更多地勾勒了自己早年生活在共产主义世界的工人阶级生活,所以在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工厂生活的经验如何从巴洛克式的句子中延宕而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