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
- 书名: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
- 作者: 陈举
- 格式:PDF
- 时间:2024-07-10
- 评分:
- ISBN:9787559667205
★ 百万读者的专业心理平台“简单心理”创始人 简里里 诚挚推荐!
★ 一《我们与生俱来的爱与恨》看懂我们内心的攻击性与内疚感、嫉羡与感恩、焦虑与抑郁
★ 独家收入“英国克莱茵信托”官方授权的克莱因珍贵影像资料
★ 0-3岁的情感和记忆,奠定了我们日后各项心理能力的基础
★ 学会如何去恨,就像学会如何去爱一样,应该成为我们毕生重要的课题
— 什么样的母婴关系会养育出偏执、极端、有躁郁倾向的孩子?
—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又为什么会抑郁?
— 对客体的选择有无意识层面的动机吗,我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朋友、伴侣和工作?
— 为什么有时候对方什么都没说,却能在我们心里诱发出相应的反应?
— 无法拥有稳定的情感关系、不容分说的破坏欲、不由自主地通过贬低去操控他人、在本该发挥的时候总是错失良机、不会生气的老好人,它们分别对应着怎样的心理困境?
“成人在生命后期每次经历哀伤时,童年早期的哀悼就会重来一遍。”生命早期的情感和记忆,我们未必能记得,但它们奠定了我们各项心理能力的基础,决定了我们会以怎样的模式去回应焦虑、丧失、分离,如何处理我们的爱与恨,是否具备自发的良知、恰当的攻击性,能否在他人身上看到自己从而拥有同理心,等等。
与众多心理学家不同的是,克莱因认为婴儿从出生起就拥有自我,尽管这时候的自我并不成熟,但它无时无刻不在通过幻想,将各种好与坏的体验转化为思考:吮吸乳汁变成了拥有富足的生命之源,饥饿变成了有待消灭的残害自己的敌人。婴儿的内心世界非但不是宁静的,还充满了爱与恨的此起彼伏,自我就在这样的爱恨冲突中开始发展了。母亲作为我们生命中的第一个重要客体,她对爱与恨的回应与容纳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自我整合的发展。
透过克莱因的眼睛,我们得以理解本能的情感与冲动,看到让我们羞愧的情绪有存在的必要和积极的一面,也看到我们能够通过整合爱恨冲突,实现更好的心理能力和更健全的人格。
陈举
中山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自2017年起,从事成人和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曾跟随当代克莱因学派著名学者伯特·卡佩尔(Robert Caper)和卡伦·普罗纳(Karen Proner)等人学习,主要受训方向为心理动力学和克莱因学派精神分析。参与翻译《新克莱因辞典》。
-
留觉02-10先不论克莱因的问题。不是系统性导读,也没有批判性summary,甚至通篇都是没有reference的断章。虽然是通俗读物,但也没说通什么。
-
火央草木03-12“当一个母亲抱着她的婴儿,或许她也同时抱着婴儿期的自己。”四星献给克莱因的理论,一星献给作者出色的概括能力。
-
圣克莱门特症02-18我们在生命早期的经历,虽然是无意识的,但都整合到了内心世界中。在将来的分离丧失亦或愧疚自省中重回到我们的身边,导向别人或者被他人作为客体
-
2024-07-3124
-
2024-07-314
-
2024-07-314
-
2024-07-317
-
2024-07-316
-
2024-07-316
-
2024-07-316
-
2024-07-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