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哥伦布

再见,哥伦布
内容简介:
《再见,哥伦布》是菲利普•罗斯二十六岁时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收录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和五个短篇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在作品中富有爆发力的才智、深刻的洞察力及其对笔下人物的悲悯之情,令其在美国文坛一举成名。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再见,哥伦布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42436.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AL288-1
    08-27
    五十多载岁月,三十多部作品,罗斯塑造了一个个精神痛苦的主人公:尼尔·克鲁格曼、祖克曼、凯普什、罗斯……他们渴求美式成功但又无法摆脱犹太传统限制——活在旧血缘身份与新文化抗争的矛盾里。罗斯的每一个主角都在建构身份:他们在迷茫中妥协;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寻找平衡;在困惑中重新定位自我。 《再见,哥伦布》正是这一切的发端。菲利普·罗斯真实交织虚构的文学旅途于此展开。
  • 喜喜
    08-10
    有点名不副实。里面的故事从情节设置到叙述语言都平平无奇,对话冗长啰嗦,像是在看一篇篇枯燥乏味的流水账。罗斯在文本里聚焦于犹太人在美国的境遇,但是写得又不够深刻。《再见,哥伦布》这篇很青春懵懂,但读完也没觉得多出彩...至于其他的,看得很头疼。
  • Sebastian
    08-22
    犹太人的阶层跃迁一直是罗斯作品中重要的主题,他们踩着五月花号后裔们的脚印,不止于财富意义上逼近,也在地理层面上以街区为单位紧紧跟随,这种追赶表现在年轻人身上,则是于常春藤名校就读以及杰出的运动员身份,《美国牧歌》中的瑞典佬是其终极形态。尼尔的乖戾,正是因为在女友家庭面前全方位的不自信,进而表现出一种“霍尔顿式”的愤怒和焦虑。在他眼中新兴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是消费主义和相对保守的传统习俗奇怪的混合体,姨母的冰箱和布伦达家的储藏室就是明证,因物质无意义的堆积引发的人性异化,他相对应的反抗方式是事业上的无所作为和放纵的性生活(以麦卡锡的《她们》为指导)。除了同名中篇,其余的几个短篇更能反映罗斯“反犹太”的一贯姿态,宗教信仰敌不过生死时刻,特殊身份也常被用来谋私利,污名化并非全是捕风捉影,而是确有其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