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墨留青
竹刻艺术盛行于明清时代,到清末开始衰落,其后几至绝响。王世襄先生受家学影响,对竹刻历史及其艺术鉴赏深有心得。20世纪80年代,常州农民范遥青一边务农,一边摸索留青竹刻,王世襄先生赞赏其作品与精神,从此开始两人密切的书信交流。从1983年至2007年,二十五年时间中,通信一百余封。在信中,王世襄先生不仅向范遥青指点竹刻艺术的审美要求,更鼓励他用功刻苦,试恢复竹刻史上失传已久的陷地深刻、透雕、高浮雕等手法。
《竹墨留青》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首次将王世襄先生的书信与手稿呈献给读者。通过这一百三十五封书信,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王世襄先生对后辈不遗余力的培养与提携,也可以深入了解竹刻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内涵与魅力,以及范遥青是怎样从一个农民手艺人成长为一代留青竹刻大师的。
我认为刻十件寻常的不如刻一件极精的。刻平时常刻的技法,不如刻没有试过的技法。只有这样才有长进和提高。我认为这就是奋斗的方向。因此我劝你试陷地深刻及透雕或高浅兼有的浮雕。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7年12月1日
三蛙皆不够精神,比较好的一件是正身伏地的一件,因为它属于“拙”的一类。刻件要拙则越拙越好,要巧则越巧越好,此理应知晓。如在不拙不巧之间,则全无是处。
——王世襄致范遥青,1989年6月1日
王世襄(1914—2009),号畅安,祖籍福建福州,生于北京。我国著名学者、文物鉴赏家,毕生从事文物研究,曾任国家文物局文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等职。王世襄先生学识渊博,研究广泛,撰成多部专著,涉及书画、家具、漆器、竹刻、金石牙角雕刻等多方面。王世襄先生的舅父金西厓为民国竹刻名家,王世襄受其影响,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金西厓著有《刻竹小言》,后经王世襄整理、增补,成《竹刻艺术》,对竹刻的简史、刻技、传品及艺术价值均有细致深刻的记述与评价,在竹刻界影响极大。
范遥青,1943年生于江苏常州,当代竹刻家,中国留青竹刻五杰之一,江苏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祖辈熏陶,自幼擅作鸟笼及竹雕刻,对竹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刻苦钻研。早年曾得著名竹刻家白士风先生指导,学习留青竹刻,后在王世襄先生指导下,潜心研究陷地深刻技术。
- 上一篇: 古今骗术揭秘(古代卷)
- 下一篇: 天朝梦碎: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西大碰撞
-
沈书枝08-10今年编成的第二本书。为王世襄先生写给常州竹刻家范遥青的135封书信,从80年代起,直至2007年。看老辈人书信,常会感慨其用功用力之勤,对后辈人的提携与点拨,也毫无保留。范遥青为农民出身,竹刻文化艺术修养方面有所欠缺,在书信里,常常能看到王先生细致的解释与叮嘱为什么要这样刻,为什么不能这样刻,有时候甚至有当头棒喝的责备。王世襄出了书,给范遥青寄去,不久便要去信问,书读了几何?有什么感想?也是很有意思的。
-
聲聞09-02有点内容,但也涉及人事,当事人如徐秉方还在,看了或许会不惬意。荣君所谓的注释是几个人物的小传,很有限,但谈自己的后记很长,有点不伦不类。以前出的那本王世襄抄家物资目录,有点内容,但也不是上台面的好书。个人觉得不是正道。
-
加可木南04-08【在 @雨枫书馆 翻书449】想想80多岁的老先生冒雨去给他求字,参加交流活动不忘带着他们的竹刻作品推广,真不容易。今天在美术馆看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只研朱墨作春山,鲁迅提携版画家也是如此,比如1934年2月26日鲁迅致罗清桢信中写道:《韩江舟子》的风景,极妙,惜拉纤者与船,不能同时表出,须阅者想像,倘将人物布置得远些,而亦同时看见所拉之船,那就一目了然了。
-
2024-07-103
-
2024-07-108
-
2024-07-104
-
2024-07-106
-
2024-07-103
-
2024-07-107
-
2024-07-106
-
2024-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