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内容简介:

《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中唐文学文化论集》是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接下去的一篇论文,《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

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

第三篇论文《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第四篇《九世纪初期诗歌与写作之观念》探讨中唐时期对写作,尤其是对诗歌写进行再现时发生的某些根本性的变化。

最后两篇文章探讨八世纪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宇文所安,又名斯蒂芬·欧文。1946年生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市,长于美国南方小城。1959年移居巴尔的摩。在巴尔的摩公立图书馆里沉湎于诗歌阅读,并初次接触中国诗,虽然只是中文翻译,但他迅速决定与其发生恋爱,至今犹然。1972年获耶鲁大学东亚系博士学位,随即执教耶鲁大学。二十年后应聘哈佛,任教东亚系、比较文学系,现为詹姆斯·布莱恩特·柯南德特级教授。有著作数种,论文多篇。其人也,性乐烟酒,心好诗歌。简脱不持仪形,喜俳谐。自言其父尝忧其业中国诗无以谋生,而后竟得自立,实属侥幸尔。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中国“中世纪”的终结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49089.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琴酒
    01-21
    击节。唐宋之变与中唐,读的时候总想起奥尔巴赫《摹仿论》,从文本的细部读出的一种representation模式的转变,又因为古代文学没办法避免谈及“作者”,因而呈现出作者、经验和章句间丰富的质地。特别厉害的是,这种“中唐”感,既不是从单一作家那里提取,亦打破genre的限制,呈现出一种强有力的历史性。然后就是在用“真”与“诚”这样的现代框架时,非常好的照顾到特殊性,说李贺的“内在冲动”和“刻意匠心”的表面对立化解为“作为艺术冲动的匠心”,非常体恤的论断。“爱山”和“所有权”,文本的占有功能,得句,主体性、私人天地、溢余,诗歌的诠释/操演功能。最后收在两个叙事性文本上。然后就会很好奇,中唐的这种转向的动因是什么呢?比如士人和文人之类,他几乎一句都没有谈,也对,这种论述大概会变成空疏的因果勾连。
  • fanneyfly
    01-10
    从标题上看,宇文的野心不可谓不大。“中世纪的终结”翻译过来就是“现代的开端”,如果寻着这条线索追索,就会发现书中七篇文章,都试图将“西方现代性”的核心问题,引入中唐,因而无论是强调作品个性的“创造诗人”(康德的“天才”),还是强调所有权的“意外收获”,都意在描绘一次巨大文化转型的征兆。虽然宇文将本书的命名自嘲为“强名”,实则却是要将巨大的颠覆和反叛进行到底。陈小亮博士一针见血地指出本书与日本京都学派“唐宋变革论”的关联,如果再从思想史角度联系从中唐开始的“新儒家”(宋明理学)运动,就会发现本书其实是在回应并参与国际汉学界对此一时期文化的一个大假设罢了。只是,宇文的细读功夫实在了得,文本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必定会有趣百倍。
  • 小何才露新一角
    01-15
    这种用西方话语来诠释中国古代文学的著作,开始看看还挺新鲜的,看多了也就那样=。=宇文所安这本论文集的优点在于,每找到一个例子都与他的一整套逻辑非常匹配……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