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婚姻

五四婚姻
内容简介:

“五四”与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关键时刻。社会处在波动与变革中,思想、文化理念面临更新,人们的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变化。女性运动也走到了重要节点。年轻一代提出了“新女性”的观念,倡导“婚恋自主”与“人格独立”,无形中改写了“新女性”“旧女性”两代中国女性的人生。

《五四婚姻》重述新文化时期知名的三宗离婚与八段婚姻。作者孔慧怡一反男性中心的传记传统,寻找历史中失落的女性声音,以女性主义的视角,重新讲述朱安、许广平、江冬秀、曹珮声、张幼仪、陆小曼、林徽音的婚恋故事,展现巨变时代中“新”“旧”两代女性波澜起伏的命运。

通过这七个性格、背景各异的人物,《五四婚姻》试图探讨当时女子面对的实际问题,描绘出变革时期下中国妇女的各种面貌。她们的经历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女性“观念,反思五四史观对女性的论述和表达。

————————

我们如何定义与理解中国、现代、新女性?在自由、独立、新知的大纛下,她们有多少向往与怅惘,抗拒与妥协?孔慧怡以有情的眼光,细腻的考证重新述说五四女性的婚恋故事。这些故事投射一个剧烈转变的时代里,女性在前卫与保守,个体与舆论,机缘与情志间的纠缠与抉择。多少年后,她们的故事依然令人低徊感动。传奇不奇——因为无比真实。(王德威)

讲述“五四”一代名人的婚姻故事的著作堪称汗牛充栋,可在我有限的阅读范围里,这却是第一本真正称得上“女方的故事”的书,第一本特意选择那些在婚姻关系中处于弱势、也在后人的评述中位居边缘的女性人物,将灯光对准她们的书,第一本以细腻、平和,不乏洞见的叙述笔法,从那些女性的角度来讲述五四婚姻的书。因此,它对一百年来有关五四婚姻——乃至整个五四历史——的明显偏于“男方”的主流叙事,是能起到尖锐的纠偏作用的。(王晓明)

有可信的研究作为根据,有深入的分析和独特的见地;文笔也活泼有趣,难能可贵的是从当事人女性的角度设身处地写她的处境和感受。(张曼仪)

《五四婚姻》选题独具只眼,多从一正一反的镜像来写“新女性”与“旧女性”,对两方面皆体贴入微,充满“同情之理解”、甚至“同情之欣赏”,消解新旧女性之间的价值对立。在孔慧怡笔下,“旧女性”第一次从依附的阴影中走出,浮出历史地表,作为主体被观照,被理解,被表达。作者对照着写,读者对照着读,每一个女性的命运都折射出新旧裂变大时代下个体的血与泪、困惑与挣扎,而她们以生命求索的一些议题,迄今为止依然有时代意义。(林峥)

孔慧怡(Eva Hung)

生于香港。香港大学一级荣誉文学士、哲学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1986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旋即出掌翻译研究中心及国际刊物《译丛》,致力推动香港文学英译和中国翻译传统之基础研究,又创立亚洲翻译史国际研讨会系列;在任20年后,毅然辞职,寻找个人空间。文艺创作包括中文散文、短篇小说和英语诗歌。代表作品包括《重写翻译史》、《不带感伤的回忆》(获香港文学双年奖)及 《寻找声音》(获香港书奖)。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五四婚姻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50132.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读书评论: 更多
  • 番茄加醋
    11-17
    致朱安:你的沉默不语也曾伟大过
  • 石小栖
    10-30
    说是寻找新文化时期里失落的女性声音,结果每一位女性的描写都要花一半的篇幅来写他们的丈夫。最令人感到恶心的是林徽因一章,六个小节有三个在讲徐志摩。我怀疑作者应该挺喜欢徐志摩的,张幼仪陆小曼这两位的章节一直在讲徐志摩也就算了,林徽因这一章还要讲徐志摩,最后甚至要以徐志摩写的诗作为林徽因这一章节的收尾!请问林徽因自己没有诗吗!?更不要说作者三番五次在书里强调林徽因是徐志摩离婚的导火索,强调了不下三次,请问以徐志摩的性子没有林徽因他就不会离婚了?曹佩声这一章也80%的内容都在讲胡适,陆小曼的部分竟然专门写一章探讨会去嫉妒哪个女人?简直是地摊八卦杂志的水平。如果作者喜欢写八卦,就别起这样的书名骗读者进来杀,也不要标榜自己非虚构,免得玷辱了非虚构这三个字,也免得带累其他认真研究记录的女学者。
  • 齐物秋水
    10-03
    见朱安章节有一细节,一九四七年三月,朱安签署有关鲁迅遗产及著作权的文件,将权益全部转移给周海婴。——这也证实了我的判断,许广平很清楚自己给北平的朱安寄生活费是理所应当的,因为她拿着本应为朱安所拥有的鲁迅遗产及著作权,她不给谁给呢。本书作者还是对许广平多有恕辞的,比如北平鲁迅藏书拟出售的消息传到上海,“鲁迅两名追随者”北上制止此事,故意不说这两位是许广平派去的,隐匿朱安对许广平的怨愤。这样的回护是策略性的,毕竟在一本讨论女性困境的著作里,揭示两位女性的矛盾是不太好处理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