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 书名: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
- 作者: 商伟
- 格式:PDF
- 时间:2024-07-27
- 评分:
- ISBN:9787108041395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以敏锐的观察和细腻的反讽手法展示了士林的众生百态,而且在于它触及到了儒家精英社会的一些核心问题及其困境。《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以此为出发点来解读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作者认为,十八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中发生了一系列根本性的转变,这些转变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儒家世界的最终解体。《儒林外史》既是这些转变的产物,也是对他们的回应。而这正是《儒林外史》的意义所在,可以用来解释他在中国思想、文化和文学史上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
商伟,1962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两年后获硕士学位,专修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1988年赴哈佛大学东亚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领域转向元明清小说戏曲。1997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2003年获终身教职。后任狄百瑞东亚人文讲座教授。自2011年起,执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席。
研究课题以戏曲小说为主,涉猎思想史、文化史、出版文化和阅读史等领域。著作包括:Rulin waishi and Cultural Trans for mation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AsianCenter,2003),《文人的时代及其终结:1723-1840》(孙康宜和宇文所安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册第四章);正在写作有关《金瓶梅词话》的专著,新著《评点与图像:(红楼梦>现象及其它》即将出...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56463.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 上一篇: 马克思主义与道德观念
- 下一篇: 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外二种)
读书评论:
更多
-
琴酒11-17分析的真好。从小说的形式出发去洞见吴敬梓的矛盾和这一时期儒家的矛盾,见微知著。非常惊奇地在这本书中发现了自己对儒林外史想法的一些印证:比如书中人物尽数都有原型,吴敬梓花十数年时间撰写,期间追踪他们的人生轨迹,每得到一些新消息便让书里的人的命运也随之变化。这种写法完全破坏了小说文本“目的论”式发展结构,让整本书陷入一种失焦和混乱。然而想起夏目说,情节是什么,现世中是没有情节线索的。在现代读者如我看来,这种以牺牲了小说的真实感为代价也要现实的尝试,已经构成这本书无可比拟的地方,更何况吴敬梓在这里放入了他对儒家道德的思考。为什么这个时代这么让人心有戚戚呢,某种程度上有个很现代的问题,儒家的道德是否是/能否是以其自身为目的的。这种不以自身为目的,转化为话语、全力的道德和礼仪,让吴敬梓如此痛苦。
-
曼仔03-03商伟真的功力非常扎实,特别会问问题,读前半本的时候真的被他的提问能力惊艳到,不仅每次都抓住关窍,而且层层深入地垒上去。但是读到后来就有点疲劳,第一,重复比较多,很多观点几乎在每一章都在重复;第二,学术写作本身的枯燥感,就是要用一整套学术语言去精准定义一些常识。第三,最后一部分讲泰伯礼我就完全没兴趣读了。内行人读学术书尚且抓取部分以为己用,外行人读就更要清楚知道自己兴趣在哪儿,需要从书里获得什么,不然囫囵读过什么都不会剩下的。我读这本书的很清晰地明白我对儒家礼仪的理论部分不感兴趣,但我对商伟如何架构这个研究,如何提问,儒家礼仪在实践中如何倒塌,文人对于出路的探寻都是有兴趣的。
-
钟螺05-03写得盘旋回环,岔出去的地方有时候倒比重复的正文有意思些。感觉上商伟是不大懂礼学,但巧在吴敬梓大概也不大懂礼学,俩人也不在二五眼之上也不在二五眼之下,两对二五眼看对眼了,就还挺有意思。知人论世和理论用得都好,对文本内外时间感的判断准确,运用汇评和前人成果的思路很隐微,也能生发出自己的东西。核心的二元礼和苦行礼倒是很可疑,比较成功的是建立起吴敬梓的朋友圈理论,一种卡夫卡。对于城市的想法似乎还可以展开。觉得差一些日本汉学式的作者人物侧写。
猜你喜欢:
-
2024-07-116
-
2024-07-115
-
2024-07-113
-
2024-07-119
-
2024-07-1112
-
2024-07-119
-
2024-07-116
-
2024-0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