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水思源

饮水思源
内容简介:

人类学家在研究道德话语时会感到特别棘手,因为叙述与检验一种文化的道德话语很容易被误解为要对那种话语所暗示的“道德”进行评判,而这恰恰不是人类学家的使命所在。但是,在文化种类多样、范围宽广的中国,研究道德话语却十分必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生活与伦理价值观发生了剧烈变化。在不少国人眼中,传统的道德体系已经趋于瓦解。那么,留存于中华文化达千百年之久的道德话语是否也跟着消失了呢?

在《饮水思源(一个中国乡村的道德话语)》中,欧爱玲教授对广东梅县客家乡村——月影塘的田野调查发现,当地人有关道德互惠的观念并未就此冻结。作为它们表现形式和外在内容的道德话语,反而随着时间推移与环境场域的革新不断进化,有时甚至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等级秩序指向而变得极富弹性。月影塘的故事,或许正是城镇化经济辐射之下乡村社会关系在特殊文化背景中动态演变的缩影。

Ellen Oxfeld,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美国佛蒙特州明德大学社会人类学系教授,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特约客座教授。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饮水思源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59537.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最新评论: 更多
  • 恶夫
    11-20
    有些凌乱,田野资料并不深,且主旨并不贴切,一些章节当综述看还凑合。基本上人名都没有使用通译,刘新是“她”,慈继伟是齐济伟也就不说啥了,孙隆基(lung-kee sun)直接成“古龙”就实在是难以接受了……
  • Chopin J.F.YU
    10-17
    其实写得非常中规中矩,但我觉得书中对于阎云翔等人「道德真空论」的质疑,是非常有意义的。阎云翔认为,改革时代,国家权力的突然抽出造成了「道德真空」,形成了「无功德的个体」,欧爱玲认为,实际上阎云翔说的是「改革时代的中国缺少一种清晰定义的道德标准或道德体系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页66),欧爱玲在本书中用「良心」以及「道德负债」等概念来阐释道德的延续性。。。其实再回去看下岬村,阎云翔的出发点是一个历史短的移民社会,下岬村反倒是非典型的。我也一直质疑「道德真空论」,但我的意思是,道德从来就是沦丧的,不能用改革时代的一定程度真空来过度浪漫化毛时代的道德体系。。。
  • 了凡
    08-13
    一个“道德”的概念,可以像闫云翔那样解释成道德失落,也可以像欧爱玲一样依然能解释成小社区的互助。涉及到了不同时代变迁对道德的影响,用“对话式的道德”来说明个体的身份重叠。不过似乎作者对于客家文化也不是很了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本地人又对自己的文化有多了解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