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 书名:汉墓的考古学研究
- 作者: 黄晓芬
- 格式:PDF
- 时间:2024-07-31
- 评分:
- ISBN:9787806652701
《汉墓的考古学研究》是以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资料为主轴来展开基础考察和分析的,全书内容共分十章,每章再分成诸小节,前后文章对照呼应来展开论述。第一章,回顾和展望汉墓的研究史,在强调统一墓葬概念和采取通用的专业术语重要性之同时,提出个人方案和见解。又从重视墓葬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角度出发,对累积成专业术语重要性之同时,提出个人方案和见解。又从重视墓葬结构的特点和变化角度出发,对累积成堆而又复杂多样的墓葬资料进行系统整理之后,再抽出中国古代墓葬的形制特点来进行型式分类和分期。为系统分析和综合考察汉墓的划时代变革而铺石垫基。第二章,按各大文化区域分别整理了汉代以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墓制,进行比较详细的考察和论述,揭示中国古代墓葬形制的传统性及地域特点。第三章,依据《汉墓的考古学研究》提示的椁基和室墓的两大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战国秦汉时代的大型墓,具休比较和详细进行型式分斯,系统把握汉墓在开成过程中存在的传统与革新的诸因素,总结并揭示出汉墓的变革来自传统的椁墓开制自身的阶段性发懚变化,进而转变为新兴室墓的。第四章,对各地发掘出的西汉中小型墓型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进行型式分期,然后,再对比西汉大型墓的形制特征,揭示西汉中小型墓制发掘资料为中心,明确椁墓向室墓转变过程中与大型墓之异同。第五章,以东汉墓发掘资料为中心,具体阐述室墓在各地确立和推广之后的形制及特点,指出室墓顶部构造的变化表达了汉墓变革的最大特点。第六章,以坟丘为代表的墓上建筑、陵园设施为中心展开资料调查和整理,特别注重版筑坆丘设施的形成和变化,系统观察了古来“不封不树”的传统是如何发展变化的。第七章,重点考察出土随葬品的组合特征和空间配置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等,从中探寻解释地下、地上的埋葬设施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第八章,从墓葬中直接或间接出土的绘画、雕刻、文字资料入手,寻找解释汉墓变革的蛛丝马迹。第九章,综合前八章的论说内容,引用古文字、古文献的记录,附加经过考古发掘而得到的实物资料,探讨了由宗庙祭祀向坟墓祭祀转变的具体过程及重要内容,同时指出中国历史上祖灵祭祀的特点和意义。终章则全面概括和总结《汉墓的考古学研究》的议题,并强调指出汉墓(室墓)变革的历史意义。
-
这么奇怪一个人01-31宏观框架巨大,对于十多年前来说真的很超前。布局椁内沟通→内外沟通→祭祀空间的形成与扩大,墓室顶部平顶→庑殿顶→拱顶→穹窿顶总结得很经典,但是变化原因的解释上都存在逻辑上不通的问题。用椁墓和室墓这种抽象的概念来作为中小型汉墓的划分依据,带有的主观色彩还是有点令人担心,所以七年之后的《秦汉卷》还是采用了墓葬材质的分类方法。(白老师,刘老师,郑君雷,郑岩,杨爱国,熊昭明等先生应该都同意继续沿用这样的方法)。 后面坟丘随葬品装饰的解读都过于牵强了,前两者的分析读起来有种姜生的感觉,后者所选材料时间跨度太长。关于随葬品,白老师曾总结的“由礼到俗”这个词还是很完美的。总之考古发现的汉代墓葬与先秦文献所记载的死亡观念的不同,更提醒研究时应该注意死亡本身的复杂性和变化性。
-
孟星魂10-10分期分区并不出彩,但人家就是发现了从竖穴到横穴这个墓葬形制的重大转变。
-
生物织息05-24亮点是对于墓葬结构的分析,尤其竖穴→横穴,在形制上表现为有椁墓→室墓。。分得很细,每小章都用了概述+分期+总结的方法,虽然逻辑清楚,但是内容上的阐述有重复反而显得啰嗦。西汉早起虽然将墓葬分为了8个大区,但是只讲了5个区,剩下3个不讲是因为和中原交流不多吗,有点奇怪。以及最后对于陪葬的分析,有没有一种可能,厕所就只是厕所呢。
-
2024-06-039
-
2024-06-0310
-
2024-06-0310
-
2024-06-0311
-
2024-06-035
-
2024-06-038
-
2024-06-039
-
2024-06-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