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身體的濕

除身體的濕
内容简介:

濕病四季盛行

國家首席中醫師路志正.祛濕調理的養生祕訣

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

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

 

  糖尿病、高血壓、中年發福、暈眩、水腫、便秘、濕疹、腸胃不適、呼吸不順、睡不著、腰痛,都和體濕有關。

 

  「濕」是一種呈瀰漫狀態的物質,在空氣中稱為水蒸氣或霧氣,若水分在人體滯留太多時就是一種病症,故又稱「濕邪」。

 

  中醫普遍認為,人體臟腑機能運化正常,則可平衡體內的水分,但當身體無法將水分引到正確的位置供給運用時,就代表,「體內濕氣比較重」。

 

  「風、寒、暑、濕、燥、火」這致病的六淫邪氣,最讓中醫頭痛的就是濕。濕邪形成的快,但是想要趕走它便是非常麻煩的。

 

  作者是中國研究濕氣的國醫大家,潛心研究濕病30餘年,將畢生心血集結為一般人都能簡單理解的6大生活指南+33種疾病調理+54個實用小方,教你三分治病七分養,防濕未然、祛濕調理。

 

  ▋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氣警訊有哪些?

  【警訊一】濕在關節→換季變天容易腫脹疼痛、風濕、關節炎

  【警訊二】濕在腸胃→腸胃容易悶脹、比較沒有食慾,大便稀糊黏膩,腹瀉。

  【警訊三】濕在四肢→雙手、足部易水腫,水分代謝不佳

  【警訊四】濕在皮膚→濕疹、汗皰疹,淋巴循環阻塞

  【警訊五】濕在腦部→肩脖痠痛、頭痛、暈眩、睡不好、睡不醒

  【警訊六】濕在子宮→白帶多、異味重、生理痛嚴重

  【警訊七】濕在脾胃→體內津液代謝不通暢,積在身體裡產生痰濕,容易造成肥胖

 

  ▋你有濕病嗎?

  吃藥胃疼,不吃藥頭疼

  口舌易上火,口腔潰瘍

  濕疹、痤瘡、足癬,皮膚病不離身

  腹瀉、便祕是脾濕引起

  痰多、咳嗽與肺濕有關

  失眠多為中焦濕熱

  喝水都長肉?其實是脾虛濕重

 

  ▋濕毒日積月累易成慢性病,日常調理關鍵在於三分治病七分養

  ◆治眩暈,升清降濁,氣機才能好。

  →濕邪阻滯了氣機的升降,清陽不能上升,那頭還能不暈嗎?

  

  ◆治胃病,身、心要雙管齊下。

  →胃脹、胃酸、沒食欲,除了依靠醫藥之外,學會放鬆、適當飲食很重要。

       

  ◆脂肪肝,治肝膽不可失脾胃。

  →肝膽上的濕熱無法短時間去除,長期服用苦寒藥物會損傷脾胃

 

  ◆膽結石,膽汁排泄通暢不沉積。

  →有沒有吃早飯、是否記得喝水,都跟膽汁的排泄是否通暢有關,想要不結石,就要想辦法疏通它。

 

  ◆高血壓,治療必須「對症下藥」。

  →高血壓的致病因有:「肝陽上亢」、「痰濕中阻」、「陰虛陽亢」等等,不同的病因要用不同的治療方式才有效。

 

  ◆冠心病,不一定就要活血化瘀。

  →中醫講求辨證施治,不能聽到病名就使用慣用方法治病,經多年研究驗證,調理脾胃能治冠心病的比率也越來越多。

 

  ◆糖尿病,提高代謝比降血糖重要。

  →身體的代謝機能出了問題,血糖就無法被吸收和消化掉,它們就會出現在尿中,並被排出體外,成為糖尿病。

 

  ◆治痛風,內服與「外治」可兼攻。

  →「痛風」發病可以分為急性期和慢性期,前者要清熱祛濕,後者要健脾益氣,使用藥物並不相同。

 

  ◆風濕病,外因與內因都有方可治。

  →治療風濕病的時候,不僅要祛除外邪,更重要的是要提高人的抵抗力,氣血充足就不怕濕邪入侵。

 

  ◆治腰痛,不是補腎就會好。

  →腰痛,並不就是腎虛,先看看到底是「腎著」腰痛、「腎虛」腰痛或「腰椎病」,才能治得好。

 

  ◆治癌症,提升體內正氣別擔憂。

  →癌症可以說是 人體內亂的結果,也就是說,在正邪抗爭的過程中,邪氣占了上風,要去邪就要扶正。

 

  ▋哪種人容易引濕上身?

  1、愛吃冰飲涼食

  2、口味重

  3、睡不夠、睡眠不好

  4、不運動

  5、喝酒

  6、經常站著或坐著

 

名人推薦

 

  王國強/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前局長

  陳旺全/義守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

  顏宏融/中國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  
作者简介:
下载地址:
下载除身體的濕
标签:
文章链接:https://www.dushupai.com/book-content-61538.html(转载时请注明本文出处及文章链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