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理知•自我认知

最新书摘:
  • rnL
    2023-06-11
    在美国生活半年一年,你对美元值多少就有经验了,换句话说,你就直接感知到美元值多少了。
  • rnL
    2023-06-11
    我们讲到感知,就跟另外一个词很接近——经验。你经过了一个地方,啥感觉都没有,那你对这个地方的事物就没有经验,你得感觉到点儿什么才能说你有经验。
  • rnL
    2023-06-11
    感知还有更宽的意思,比如感知到危险,觉得这是个坏人。
  • rnL
    2023-06-11
    那就先看看字面:感知,通过感觉知道;理知,通过道理知道。
  • rnL
    2023-06-11
    并没有哪个知识就要这样分类,要看每个人他要讲的是什么。
  • rnL
    2023-06-11
    两分不是哲学家的执念,不是西方思想的特点,没有这些两分,我们无法开始思想,无法说话。
  • rnL
    2023-06-11
    总之,像感知、理知这样的词,你不用特别去抠它们的确切含义,你去看这个哲学家那个哲学家怎么用这些词,如果用得乱七八糟就没办法了,如果他用得比较一贯,那么在用法上可以体现出在他那里这些词是个什么意思。
  • rnL
    2023-06-11
    如果真的造出一种专属哲学的语言来,哲学工作会变得很顺溜,但是我们所关心的哲学问题就会消失,因为这些问题本来就不是从专门术语生出来的。
  • kordelia
    2022-03-15
    你描述甲虫的样子,就像你描述这个盒子是方的,你是在描述你感知到的东西,不是在描述你的感觉,这麽说吧,你是在描述感觉到的对象,而不是你的感受。你问:感觉能不能传达?你实际上问的是语言能不能传达感受,而不是能不能描述感知到的东西。那麽,语言能不能传达感受呢?我们可能想,既然我知道我的感受是甚麽样子的,我就可以把它描述出来,就像我要是知道一只甲虫长甚麽样子我就能把它描述出来。但你也可能跟着维特根斯坦说,不对,感受不是对象——你描述不清你盒子里的甲虫,你可以打开盒子把甲虫拿出来给我看看,可是你描述不清你心里的感受,无法打开心扉把感受拿出来给我看看。所谓掏心窝子、打开心扉,靠的还是言说。而我要说的恰恰是,言说感受和言说甲虫是两个大不相同的游戏。甲虫放在那儿,我们看,我们描述,不管看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适当不适当,这都跟它是谁的甲虫没关系。甲虫是个外部对象,外部对象跟谁都不连着,感受却总是你的感受、我的感受,把你的感受端出来,无论怎麽端,包括用语言端出来,它就变得跟一个对象似的,跟你没有甚麽特殊的联系了。无论你怎麽描述,你都只能把它作为 what 来描述,所以,感知到的东西也是在理知的层面上成形。你能够描述出来的,永远都是理知化了的感受。所以,你无法把感觉作为感觉说出来。就好像感觉是扎根在你的心里的,一旦说出来,就把感觉拔出来了,怎麽都没说出那种切身性,你要是一心想说出感觉本身,说出那个 thatness,你可能会非常沮丧,不管说了多少,总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我们说到感觉的丰富性和切身性,要是只说这两样,我会说,成问题的不是丰富性,而是切身性。世界也无穷丰富,但只有要言说心里的感觉的时候,才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言说世界的时候就没有。维特根斯坦说感受不像甲虫,说得非常对,也非常重要。但这里有两件事,一件事是,感受不是对象;另一件事是,你要是去描述感受,你只能像描述...
  • 韧勉
    2022-01-13
    我们街上人谈历史,三皇五帝到于今,只知道一些粗略的线条,历史学家貨通史,也是给出些大的线索,但是他掌握很多细节,即使有些说法跟我们的看上去差得不多,其实会有微妙的区别,在关键的地方,我们往往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我们做研究,大一半功夫都在细节上,虽然我们也需要始终保持住大的线索。
  • kordelia
    2022-03-16
    你怎麽选择人生道路,这是你自我的一部分,同时,你选定的道路也变成了自我的一部分。你年轻,可能体会不深,你的一生不是由一系列选择构成的,真正让你难以割舍的东西,反而是你被抛入的——你的家乡,你的祖国,你的家庭,你不期然撞上的人和事。它们以你不曾料想的方式构成了你的 “自我”。
  • kordelia
    2022-03-16
    有位同学总结得好:你们 80 年代的人有方向没道路,我们现在有道路没方向。说到意义流失,这恐怕是一部分。
  • kordelia
    2022-03-16
    你们年轻人要有准备:信息流通会使你们这一代更难成功,因为本来可以有小成功、中成功,可现在,你们是要麽大成功,要麽不成功。我说得很夸张,但可以比较清楚地说明这个区别。讲到信息流通得特别快,当然不只是让成功变得困难,我更关心的倒是让建设自我变得更加困难。我们现在有点远近不分,好像发生在纽约的事,发生在南非的事,就像发生在家门口一样,分不清哪些是跟我切身相关的。我们每个人现在的确需要下点功夫,把我们的关切重新组织一下,我们要了解全世界的事情,但我会建议把遥远世界的信息放到它适当的位置中去。当务之急是重新确立能够感知和能够接触的世界。
  • kordelia
    2022-03-16
    问:我觉得 “自我认知” 很多时候要跟他人产生某种连接,有的时候你能看到别人不得已的、那种很深层的东西,能够产生比较真实有效的连接。我觉得人之所以有虚伪的一面,就是因为他不想被看见,他肯定有恐惧,然后他才会伪装,但是他又想被看见,因为他是一个人,他想别人懂得他,所以我们要怎麽样去产生这样的连接。您在跟周濂老师的对谈里说要宽容,去理解,但是这也是需要过程的,要花时间的,特别是有时候要碰运气。答:这位同学说得特别清楚,我都同意,比我表达得好,所以我没有甚麽要补充的。她最后说 “有时候” 要碰运气,我把这听成委婉的说法,我相信差不多事事都有点儿运气在内。我翻译过威廉斯的一篇文章——《道德运气》,你可以读一读,把它当作起点,有很多可以进一步思考的。近世人们讲 “选择” 多,讲运气少,所以,讲讲运气,讲讲 “被抛” 挺好的,不能只讲 “选择”。“选择” 有点儿外在,深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深人到 “自我” 之中,选择的影子就慢慢淡了。
  • 芝麻
    2022-05-04
    还有一种,有人称之为物质感。有人对物质非常有感觉,这个木头的质地,这个面料的品质,摸着、看着很有感觉。他们对世界的物质性有感觉。我说的这个物质感强不是物欲强烈。物质感是感觉,挺纯粹的感觉,理知通常帮不上什么忙。实际上,物质感特别强的人往往他的概念能力就比较差。反过来也成立,我自己概念能力比较强,物质感比较差。物质感跟概念能力往往相克。
  • 芝麻
    2022-05-09
    不要设想哪个国家宣扬的会是一部完全真实的国族史,一个国家虽然程度不同,它的“正史”或多或少都会“歪曲历史”。当然,每个民族承受历史真相的能力也不同。一个真实的自我不是要把所有发生过的事情都包括进来,你其实也不可能总是真实地记住你所有的事情。自我认识有时像是自我揭露、自我惩罚,有它严厉的一面,但另外一面,你通过合理的自我认识可以建设起一个健康的自我,用流行的话说,你跟你自己达成某种和解,于是你更有力量去应对你现在面对的任务。
  • 芝麻
    2022-05-03
    有的人感知能力突出,有的人理知能力突出。理知能力和感知能力往往此消彼长,例如,大量阅读的人往往降低了人脸识别的能力。当然,有的人不是这样,我举个例子,达·芬奇的感知能力超强,理知能力也超强。一个时代也可能这样,希腊人的感知能力和理知能力都特别强。
  • 芝麻
    2022-05-06
    不管怎么说,屈原了不起,墨子了不起,他们开创了理知时代,传说说的,不一定是真的。但他们比我们现在有些人强,我们在网上看到这个那个,都信,也不见得都信,专门信那些合乎自己心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