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闪耀时

最新书摘:
  • 张慕晖
    2024-02-10
    [日]鹤间和幸著,马彪译:《讲谈社·中国的历史:始皇帝的遗产:秦汉帝国》:“此文书以马、船传送,送信距离五千一百四十六里,按文书的计算:每天行八十五里,行六十天后尚余四十六里。在当时,一里约四百米,若按日行三十四公里计算,总距离为二千零五十八公里。相当于从咸阳至南郡的直线距离四百公里的五个往返的行程。若以马送信,日行八十五里,约三十四公里。由张家山汉简《行书律》可知:若以昼夜邮送的话,日行二百里(约八十公里)。从咸阳至南郡,若使用特快邮件的话,要一个星期;一般邮件的话估计大概需要十至二十天。附带一提的是:汉代的诏书从长安送至敦煌需要五十天。”第46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 张慕晖
    2024-02-10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商鞅有法而无术,所以死得很惨。申不害因此而有感于‘术’的重要,所以提出‘术’的观念来。”第134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10
    阎步克:《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就其内容看,秦律决不仅仅是刑律,其中兵刑钱谷、考课铨选无所不及;相当大的一部分,如杨宽所说是‘官府统治上需要的各种规章制度’。它们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细密程度——从劳绩之考课,到徭役之征发;从新故官员之交接,到府库财货之出入;小至斗之衡定、火之预防、锦履之禁、版书之材、传食之差等,公器之标识,大抵皆有可循之规章,有必遵之条文。秦律中包括着帝国政府的主要行政规程,用以处理官府、官吏之间及其齐民之间的各种关系、各类事务。……它给学人以如下感受:‘《秦律》的律篇之多,篇中的律条之细,充分说明了《秦律》的指导思想是企图把社会的各个侧面,以及每个侧面的细部都纳入法律范围,而不应有不利于社会和危害社会的行为遗脱于法律制裁之外。这正是商鞅以法为社会支撑点的法治思想的再现。”第233、23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 张慕晖
    2024-02-10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各国闾里什伍制大抵是春秋中晚期以下军政改革的结果。……齐国的什伍制在春秋晚期以前已建立……逮乎战国时代,各国的闾里普遍都部署什伍了。”第133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 张慕晖
    2024-02-10
    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封建制到郡县制转型之际,军队长官亦兼民政首长,具有文武双重身份和任务。”第129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版。
  • 张慕晖
    2024-02-10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法有广狭二义,与礼相似。狭义为听讼断狱之律文,广义为治政整民之制度。”第104页,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最早的本根学说是老子庄周的道论,庄子以后,战国末及汉代言道者甚众,于是到后来‘道’字乃变为本根之代名。”第38页,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劳思光:《新编中国哲学史·一卷》:“万物运行,皆时时走向‘反’。故一切存在皆在自身否定之过程中。故人若欲勉强斗力,则不论所拥有之力如何庞大,其运用结果必是由盛而衰。倘不斗力,而自守于柔弱,则唯静观盛者之衰,而自身无所谓衰。”第183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无的境界就是虚—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粘着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第75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反者道之动。’这句话大概最简要地概括了《老子》的‘道’的主要内容。即在运动中相反相成的对立项相互转化。”第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陈鼓应:《老庄新论(修订版)》:“‘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第14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9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道家所说的‘自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自然世界的自然,也不是西方所说的自然主义Naturalism。……道家讲的自然就是自由自在、自己如此,就是无所依靠、精神独立。精神独立才能算自然,所以是很超越的境界。”第71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8
    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不但天子授土以后,此土即与天子无涉,就是诸侯将采邑分封给卿大夫后,此采邑也与诸侯无关了,所以《晋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食采的大夫在其采邑中也享有君王之尊,采邑内的臣民对其称君,或称主。”第1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8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周礼’是什么?一般公认,它是在周初确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规矩、仪节。”第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8
    杨宽:《西周史》:“按照宗法制度,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是同姓贵族的最高族长,又是天下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天下的权力。天子的众子或者分封为诸侯,君位也由嫡长子继承,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是国内同宗贵族的大族长,又是本国政治上的共主,掌有统治封国的权力。”第426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8
    参见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第12、13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张慕晖
    2024-02-08
    田继周:《先秦民族史》:“从商朝都城的分布看,北至河北石家庄,南至河南郑州、偃师,东至泰山,西及太行山,大概都是商朝的直接辖区,也就是它的‘王畿’。”第216、217页,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 Salt
    2020-08-06
    “礼”是中国哲学当中出现的第一个重要的概念。“礼”这个字,我们都很熟悉。比如今天有一个词叫“礼貌”,它的字面意思是“礼”的“外貌”,套用我们刚才所说的,就是周朝宗法制度的外貌。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今天,你参加家族聚会的时候,可能会遇到这么一种亲戚 :这些人平时跟你根本不来往,可是他们在你面前非要摆起长辈的谱儿,说话特别不客气,甚至对你的生活指指点点。如果这是一个在马路上遇到的陌生人,如果敢这么跟你说话,没准儿你都想揍他。可是,在家族聚会的餐桌上,你刚对这位长辈翻了一个白眼,爸爸妈妈立刻就会数落你 :“你这孩子,怎么跟大人这么没礼貌!” 欸?父母这“神逻辑”是怎么来的呢?往根儿上捯,应该就是从周朝的“礼”延续下来的。在宗法制度下,“见到长辈必须恭敬”并不是一件权利和义务对等的事,而是一个必须无条件服从的规矩,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宗法时代的国家秩序。也就是说,如果长辈教训晚辈,无论对错,晚辈都要恭敬地听着,这就是宗法制度下的“礼”。“对长辈翻白眼”是通过外在行为破坏了“礼”,这么做不符合“礼”的“外貌”,所以就叫“没礼貌”。 顺便一说,既然“任何情况下都不许对长辈翻白眼”这样的规矩传统可以一路捯到周礼,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它特别有道理,我们也必须遵守呢? 恰恰相反,正因为它的根源是周礼,所以我们今天反而不用遵守。如今是现代社会了,不再需要宗法制度,讲求的是人人平等、互相尊重,如果还拿古代社会的“礼” 来约束现代社会的我们,这逻辑才有问题呢。因此,对于长辈的话我们大可以择善而从。
  • Salt
    2020-08-06
    其实,中国古代没有“哲学”这个概念。 中国古代有“学者”,有“作家”,但是并没有“哲学家”这个说法。“哲学”这个词是到了近代的时候才从西方“引进”过来的。我们今天说的“中国哲学”,简单地说,就是中国古人的思想;说白了,就是古人怎么理解世界的。 中国古人的这些想法和我们今天很不一样。 比如,怎么理解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呢?中国古人用的理论是“阴阳五行”,我们今天用的是物理化学。如果把“阴阳五行”和物理化学放到一起对比,你会发现,这两种知识根本没法对话,是两套完全不兼容的体系。今天人们制造手机、汽车,用的都是物理化学方面的知识,可是,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坚持用“阴阳五行”来解释世界,这是为什么呢?用“阴阳五行”该怎么来解释手机的原理呢?再比如,中国古人认为人和人之间应该有严格的等级差别。父亲的命令,儿子必须无条件服从 ;丈夫的话,妻子必须顺从。可是,我们今天主张的是“人人平等”,那么古人的道德准则还适用于当下吗?我们还应该让《论语》等著作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吗?这些问题,我们要回到历史里,看看这些思想诞生的过程之后才能找到答案。真正开启中国哲学的时代,要比今天我们熟知的孔子、孟子的时代更早。早在孔子、孟子出生之前,古代中国就诞生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而正是这个思想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