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迭代

最新书摘:
  • 张萌萌是也
    2019-01-13
    我的意识一直在和那些坏事打交道,因此要摆脱负面的认知偏差(焦虑、担忧、压力)真的非常苦难,大脑根本就看不到积极乐观的角度。
  • 张萌萌是也
    2019-01-13
    认知偏差处于感知不到的范围,你无法意识到意识之外的事物。
  • 一起书店许新悦
    2019-01-04
    经常焦虑和担忧的人。会使因心脏病导致死亡的概率增加29%,死于癌症的概率增加41%。
  • 一起书店许新悦
    2019-01-04
    你无意识下做出的假设,只会让你陷入麻烦和混乱。——道格拉斯 亚当斯
  • 十七呀
    2019-01-04
    我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了动力。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在集中注意力时会用到一部分心智能量,并最终将其耗尽。这种观点认为,休息时间不一定非得是15 分钟——事实上,一项研究表明,只需分散注意力几秒钟就会产生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完全的分心。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大脑做更多的事情。要想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这一方法,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保证你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有用的事物上,而不是那些会更加分散你注意力的干扰因素。潜念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
  • 十七呀
    2019-01-04
    集中注意力是大脑所做的最重要的事。大脑通过注意力来过滤并决定哪些事情比较重要,哪些事情可以放心地忽略,并且,如果失去了注意力,你眼前所学习的知识就不会转换成神经元连接层面上实际的物理变化。对于大脑来说,注意力不集中和容易拖延是同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意味着大脑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我并不是唯一一个受此问题困扰的人,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80%的学生和25%的成年人都认为自己有慢性拖延症。虽然我们经常跟自己开玩笑,说这样的拖延会让我们更有创造力,但种种迹象表明,这些问题其实会导致压力、疾病以及人际关系间的矛盾。
  • 十七呀
    2019-01-04
    神经可塑性是一个既迷人又复杂的概念,即便是专家也说不清我们的大脑在学习新事物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神经可塑性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不道德的营销人员胡乱编造的产物;但是,如果有人对你说什么“一起被激发的神经元,会连成一气”,然后就能奇迹般地重塑大脑回路,那么他们所谓的“一劳永逸的妙法”就跟电视上的那些减肥广告一样,没有什么可信度。那些心怀壮志想要拥有全新大脑的人,最好还是一次只选择一种技能,然后专注于此。
  • 一起书店许新悦
    2018-12-29
    1、设定保持专注的时间长度;2、拥有合理放空,恢复注意力的休息时长;3、训练走神模式所能够适应的环境噪音。
  • 一起书店许新悦
    2018-12-29
    1、强化注意力,抵制干扰;2、减轻压力,控制焦虑;3、产生创造力;4、增强人生的自我导航能力;5、享受无聊的时间;6、学会逻辑思维,拥有“数字头脑”
  • 闲庭落
    2018-12-21
    想要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长时间保持专注,最佳的方法就是适时将注意力关闭——在大脑需要走神的时候,任其随意漫游,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 觉知舫
    2018-12-10
    在心理学中,知道自己的想法被称作“元意识”,而如果你需要发现自己神游,以阻止自己的思维别飘走太远,元意识非常重要。
  • 小斑
    2023-04-03
    因此,最理想的状态并不是将“走神”模式完全关闭。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它能够保留是有原因的,因为它的主要用途是服务于狩猎和采集——这样的心智状态可以让你快速扫描周围环境,等待有趣事物的出现,当我们身处无法预测的环境中时,它十分重要。如今,在我们寻找灵感或者精神需要休息时,它就能很好地为我们服务。然而,保持专注需要消耗大量精力,注意力也无法长时间保特高度集中,因此想要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长时间保特专注,最佳的方法就是适时将注意力关闭——在大脑需要走神的时候,任其随意漫游,并在它没有走得太远时及时恢复到正常状态。
  • 小斑
    2023-04-03
    几年前,伦敦大学的一位认知神经科学家尼利·拉维(Nilli Lavie)提出了注意力的“负荷理论”(load theory),她认为要解决注意力有限的问题,我们不应该减少大脑需要同时处理的事情,而是应该让大脑做更多的事情。这一理论后来得到了实验证实——试验内容主要是观察屏幕上的干扰因素在人们做心理题时是否会影响其最终表现。拉维和她的团队证明,在任务中,屏幕上的内容越繁杂,人们越容易忽略干扰因素。这听起来似乎与常识不符,但其中的原理是,如果有太多需要考虑的事充斥了我们的感官,我们就没空儿分心走神了。拉维说,这对所有的感官都适用,因此,或许可以试试把工作变得更需要精神投人,比如故意在更嘈杂的环境中工作,当然也可以像我一样用不同的颜色重复书写笔记。
  • 小斑
    2023-04-03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心理学家、《战胜拖延症》(Solving the Procrastination Puzzle)一书的作者蒂姆·皮切尔(Tim Pychyl)提出了许多建议。他认为,无法集中注意力是人类心智的基本缺陷,所有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可能存在类似问题,但具有某些个性特征的人更有可能存在这种缺陷。具体来说,有三种个性特征会影响注意力:冲动、焦虑和粗心大意。
  • 小斑
    2023-04-03
    关于人注意力有限的原因,我认为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潜念理论(mindlessness theory)。潜念理论认为,注意力缺失通常是因为大脑对某项任务习以为常时会转换为自动模式(潜念),将更专注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家阿伦·切恩(Allan Cheyne)认为,一种预警系统会帮助你从神游之境同到手头的任务当中,甚至简单地设定一个每20分钟就会响起的闹钟都可以起到作用。
  • 小斑
    2023-04-03
    定期休息常被认为是帮助集中注套力的一种方法,但这种方法为什么有数有些人将它全部归结于大脑中的“警觉周期”:我们的人脑可以保持约90分始的警觉,接着就会走神一小会儿,随后周期重置。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观念就一直存在,而且对于高效人士的研究也佐证了这一理论:他们经常会在早上进行三次90分钟的高强度工作,每次间隔休息15分钟。这听起来很不错,但当我自己尝试的时候,就发现这对我来说并不容易。同样,我也很难确定自己的警觉时间究竟有多长。有时,警觉周期中保持警觉的部分甚至都不会出现。然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需要休息一根据90分钟法则,每天最好休息五到六次。其他的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维持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很可能只是因为没有了动力。基于这样的假设,我们在集中注意力时会用到一部分心智能量,并最终将其耗尽。这种观点认为,休息时间不一定非得是15分钟——事实上,一项研究表明,只需分散注意力几秒钟就会产生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是完全的分心,比如做一个复杂的心算。在办公室与邻桌聊天可能没什么效果,除非你聊得非常投入。
  • 小斑
    2023-04-03
    他们发现,拥有短型等位基因的人的确更容易焦虑或抑郁,但这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他们必须经历过至少一次能够产生巨大压力的人生大事(列如离婚、遭受虐待、亲人逝世等)。如果没有生活上的压力、他们反而比那些拥有长型等位基因的人更不容易抑郁。因此,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成为“忧虑基因”(worrier gene),也可能成为“战士基因”(warrior gene),而这主要取决于你的人生经历。这种现象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拥有S型等位基因的人具有超强的大脑可塑性,因此他们能以超出常人的速度学会生活给予的教训,并一直保持下去。而这样的缺点就是,如果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你的大脑就会更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生活中充满了种种恐惧,世界到处充满危险。然而,如果有机会,大脑也会很快地学会积极的信息。
  • 小斑
    2023-04-03
    血清素转运体基因会制造出一种蛋白质,当信息在神经元间完成传递后,这种蛋白质便会回收传递过程中用到的大脑化学信使,并尽可能多地将其再利用。每个人都有两个这样的基因(又称“等位基因”,alleles),它有两种类型一短(S型)一长(L型)。令人困惑的是,L型等位基因也有两种(LA型和G型)而G型的作用和S型等位基因完全一样。这非常重要,由于S型和LG型等位基因都含有较少的DNA,产生的转运体蛋白也相对较少,这就会造成更多的血清素残留在神经元之间,而神经元本身所需要的用来传递信息的血清素就会相应减少。人的血清素转运体基因主要有以下几种:SS型(短)、SLA型(中)、SLG型(短)、LALA型(长)或LGLG型(短),其中最常见的是SL型,而SS型则较为罕见,至少在英国范围内如此。研究发现,拥有至少一个S型或LG型等位基因的人通常比其他人有着更多的反应杏仁体(主要用于侦测危险),同时更容易造成消极认知偏差。这些人往往在标准的焦虑测试中得分偏高,也有更高的抑郁风险。其他研究表明,有长型等位基因的人则更倾向于有积极的认知偏差。
  • 闲庭落
    2018-12-24
    持续担忧——即使是非常轻微,不足以构成焦虑障碍的担忧——会使因心脏病导致死亡的概率增加29%,死于癌症的概率41%。
  • 一起书店许新悦
    2019-01-08
    独自静坐,盯着一米之外的墙壁,然后用摄像机对准自己的面部进行拍摄大约6分钟。随后你只需要观看在6分钟内你的眨眼次数,然后除以6,就可以获得眨眼频率的结果。一般来说,人平均次数为15次眨眼/分钟,超过20次被视为频率过高,低于10次,被视为过低。而频率越低的人代表多巴胺水平较低,频率较高者代表多巴胺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