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眼中的人类

最新书摘:
  • 威武大将军朱寿
    2021-01-16
    家猫是典型的夜行性动物,能够在晚上看清东西。它靠的不是什么夜视仪,而是晚上对于光线超强的感应能力。它们可以把瞳孔眯成一条线,感应微弱的光线。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野骆驼的繁衍在自然的优胜劣汰中进行,能够适应严酷生存环境的个体才可以存活下来。每年1~3月是野骆驼的发情季节,这时雄驼的性情极其暴躁,常常不吃不喝,甚至连觉也不睡。一个驼群之中只能有一峰雄驼,其他雄驼要被赶走。如果两个驼群偶尔相遇,双方的雄驼绝不相容,会立刻冲出来相互撕咬。它们之间的打斗别具特色。雄驼争斗时,主要是将头部伸到对方的两腿之间,绊倒对方后再用嘴撕咬,直到有一方甘拜下风。此外,在打斗中野骆驼还有一个绝招,发怒时会向对方喷吐唾液和胃里的东西。打斗结束后,带着余威的战胜者便领着两群雌驼离去。这时常常见到单独行动的野骆驼,往往是求偶争斗的失败者。也有发情的雄性跑到家骆驼群里,与雌性家骆驼交配的情况发生。雌驼每两年繁殖一次,怀孕期为12~14个月,翌年3-4月生产,每胎产一仔。幼崽出生后两小时便能站立,当天便能跟随双亲行走,直到一年以后才分离。在野骆驼产崽期间,若母骆驼或驼群受到惊吓,驼群会迅速离去。年幼体弱的幼驼就会被落下,最终饿死或被狼吃掉。这也是野骆驼成活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2018年3月18日,我住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里的王莲大酒店。吃过晚饭,我戴着头灯在路边探寻。当把光打到草从中时,我发现有很多一闪闪、如同珍珠般亮晶晶的东西。关闭头灯后,这些亮晶晶的东西立即消失。我明白了,这一定是动物反射的光,而不是它们本身发出的光。我判断这可能是动物的眼睛反射的光。我小心翼翼地走到草旁边,搜寻反光的地方,可是并没有发现。如果草丛中有动物,即便我不能发现它们,它们看到我以后也会逃跑。可是,期待中的场景并没有出现。奇怪的是,我打开头灯依旧可以看到反光的物体。我走到草丛跟前,俯下身子仔细观察,发现反光的物体就在一片草叶上,还在不停地移动。我终于找到了真相,原来是蜘蛛。蜘蛛的眼睛反射手电的光芒,如同珍珠一闪一闪。蜘蛛在叶片上不停移动,所以我看到光一闪一闪地移动。晚上是蜘蛛捕猎的好时机。古人就知道蜘蛛会结网,等待有猎物飞来,然后诛杀。然而,这些蜘蛛和之前见到的大有不同,它们并不织网。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蜘蛛织起一张大大的网,躲在里面静静等候猎物到来,然后将猎物缠住。其实蜘蛛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它们捕猎的方式大相径庭。90%的蜘蛛以昆虫为食,少数蜘蛛会捕猎鸟类、蛇、蜥蜴和蝙蝠等。我现在看到的这种蜘蛛正在追踪猎物。它黑黑的,身体约有0厘米长。不过,它的腿长长的,和身体不成比例。它在树叶中行动自如,如同电影中的蜘蛛侠。这是盲蛛,只是长得像蜘蛛而已,其实它属于蛛形纲盲蛛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蜘蛛。盲蛛视力不佳,依靠长长的腿来触摸物体而前进。它的腿就如同人的盲杖。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通过实验观察,张礼标团队选择了雌雄成年果蝠各30只,将其安置在模拟自然环境的笼子内,并用红外摄像进行“偷拍”。结果发现:70%的雌性短鼻果蝠都会做出这种性行为,这种行为延长了交合时间,并使雌性额外获得平均6秒的交配时间。有口交行为的蝙蝠平均交配时间为4分钟,是没有这类行为蝙蝠交配时长的两倍。张礼标推测雌性短鼻果蝠的此类性行为可以减轻精子传输的困难,增加受精成功率,或是占有雄性,使它远离其他雌性。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蝙蝠就是依靠回声进行定位,鉴别和锁定猎物的。这也是一件极其消耗能量的事情。为了更好地节能,蝙蝠进化出一种完美的解决机制。蝙蝠飞行的时候,用同样的肌肉拍翅膀和控制肺部。翅膀往下时吸气,翅膀往上时开始呼气,在呼气的同时发出声音脉冲。控制这一系统的竟然是同一块肌肉,可谓一举三得,类似超级涡轮増压,绝不浪费丝毫能量。一只蝙蝠在空中可以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13的昆虫。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为了弄清楚这些“筏”是如何工作的,研究者将两群红火蚁去到水中。被倾入水中后,红火蚁迅速散开成薄饼状筏子,而后这些蚂蚁快速爬过对方,握住它们同胞的腿或爪,形成交织模式一一类似于防水面料。研究者统计了单位尺寸的筏子上蚂蚁的数量,并且测量蚂蚁行走的速度,还将蚁筏冻结在液氮中,以此获取它们的结构。为了测量蚁筏是否牢固,他们需要测量蚂蚁间的握力。研究人员首先将一只活蚂蚁粘到载玻片的底部,然后用带弹性的小圈套住第二只蚂蚁的腰部,让两只蚂蚁慢慢接近,直到第一只蚂用它的爪子抓住了悬空的第二只蚂蚁。研究人员通过拉动弹性腰带测试蚂蚁的握力。结果令人吃惊,整个蚁筏形成的抓力是如此强烈,相当于一个人在楼顶上将6头亚洲象提起所用的力。神奇的蚁筏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力量!此时,想必会有很多人对蚂蚁的牺牲奉献精神由衷赞叹,认为下层的蚂蚊用生命来捍卫种群的存活。如果这么想,可就太低估它们了。研究人员发现,水下的蚂蚁支撑着上面的蚂蚁,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淹死,因为围绕着它们的身体和蚁筏里有许多被困住的气泡可以供蚂蚁呼吸。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水下一定深度处,蚂蚁团捕获的空气泡要比同等数量的单个蚂捕获的大得多。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由于蚂蚁的活动能力较弱,往往一道沟谷、植物间的缝隙或者其他自然的阻得,就足以阻挡它们前进的道路。对于它们而言,想要越过面前的鸿沟实属不易。不可思议的是,红火蛟有时会利用自己的身体搭建桥梁,以此来跨越路途上的阻碍。更为神奇的是,遇到“风浪”的时候它们还可以修补用身体搭建的这座桥梁的漏洞,不断加固桥梁。研究者在野外发现,当风或水流摇动它的根基(树叶或茎)的时候,“桥”摇晃,蚂蚁开始紧密排在一起,将自己和周围邻居”之间的距离收缩得更加紧密,以此来缩短桥梁,让桥梁更加牢固。科学家对这个看似简单的补救方案充满了好奇。他们决定收集野生的红火蚁来验证蚁桥如何应对震动的情况。科学家发现蚂蚁自然地聚集在一起,并且可以像拉口香糖一样形成一道桥梁。科学家将它们搭建的生物桥悬在两个漏斗的两端,然后对两个漏斗进行不同频率的摇晃,目的是看看蚂蚁如何应对而不使自己掉下来。他们观察到当两旁的漏斗以低于每秒20次的频率振动时,蚁桥一切如常,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随着振动的频率加快,期待中的场景出现了,更激烈的晃动引起了蚂蚁更积极的行动。为了确保蚁桥稳固,蚂腿与腿之间的连接自发地变得紧密起来,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振动越剧烈,蚁桥就越短,也越牢固。红火蚁通过拉动它们的手臂(腿)来改变桥的特性,使得蚁桥可以支持更多的重量。此外,在振动的过程中,他们还发现蚂蚁个体在蚁桥上乱窜,不断向桥的起点和终点聚集,以此来抑制振动。当蚁桥上有小孔或薄弱点出现时,附近的蚂蚁会将身体连接在一起来进行修补。整个过程完全自发形成,并没有看到有专门的蚂蚁进行领导和指挥,它们依靠什么来发现桥中的漏洞?这值得进一步探讨。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可是,凡事有利必有弊。为了避开人类活动,这些在夜晚活动的动物也面临新的风险。一些原本的昼行性动物捕猎和觅食的能力在夜晚会降低,就连其寻找配偶的能力都会受影响。同样地,改变行为模式也会影响其自然生活方式。因为它们在夜间视力受限,会影响正常行为,通常很难找到食物和水源。比如,鲁阿哈国家公园里的羚羊,为了避开人类活动,增加了被狮子捕食的风险。那些昼行性动物在夜间活动,被夜行性动物捕食的概率增加尤为明显。即使不被来自夜行性捕食者的压力彻底杀死,它们也可能会缩短寿命或抑制繁殖,从而减少种群数量。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活动模式的转变可能会改变整个食物网中物种之间的关系,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随着人类活动多,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栖息地被人类侵占。在长期与人类打交道的过程中,动物发现一味地逃跑和远离并不是最佳的解决途径而最好的适应方式是调整活动模式,白天避开人类干扰,选择在夜晚活动。2018年6月14日,国际著名期刊《科学》刊登了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为了避开人类活动的干扰、威胁,一些原本的昼行性动物开始转为夜间活动。为了开展这项工作,研究人员整合分析了来自六大洲、涉及62种动物的研究文章,他们想知道这些动物是如何改变其行为模式以应对人类活动的。分析结果显示:一旦夜幕降临,被调查的动物就变得比人类抵达前更加活跃,它们在黑暗中狩猎和觅食。过去常常将昼夜时间均匀分配的哺乳动物,夜间活动比例增加到68%。该研究小组还发现,这些动物对人类活动的反应惊人地相似:无论人类活动是否直接影响到它们,它们总是尽可能地避开。比如,一只鹿仅仅是看到人类在附近远足,可能人类并没有去追捕、猎杀它,它在夜间也会变得更加活跃。研究人员认为,动物改变自己的活动模式以实现与人类和平共存,在无法避免被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动物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获得了短暂的和平。在尼泊尔人们种植和劳作的地区,老虎更多地转向夜间活动;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克鲁斯山脉,为了避开远足和骑行的人类,郊狼在夜间更频繁地捕猎。其实,哺乳动物早期祖先也可能因为转向夜行生活而得到生存的机会,因为白天会面临恐龙的威胁。在当时的情况下,向夜行性转变的哺乳动物的祖先成功避免了被超级掠食者恐龙吃掉的命运,幸存下来。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人的眼睛有两类运动方式:一类是随意运动,可以上下左右环视,看到周围的物体;另一类是不受意志控制的轻微颤动,即使在定睛注视时,这种轻微颤动也照样发生。眼睛中的感觉细胞,在轻微的移动中把颜色的信息传给大脑。再看蟾蜍的眼睛,虽然也有晶状体,可是无法轻微颤动,又没有睫状肌来调节晶状体,因此它看不清静止的物体。只有运动的物体,才能在它的网膜上成像。人和蟾蜍的眼(蛙眼)看到的是不同的世界,蛙眼中的人类过是一个巨大的阴影,它并不畏惧,只有当这个大阴影移动的时候,它们会选择逃跑或者躲避。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在川金丝猴的眼中,人类完全是恶魔般的存在。在历史上,川金丝猴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东部、中部和南部。从唐朝开始,川金丝猴由于拥有华丽的毛发而成为贵族的马鞍或坐垫,遭到大量捕杀,如今只分布在四川、湖北、陕西的高山地区。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对于生态系统中以昆虫为食的动物而言,这是一次饕餮大餐;反过来,这些昆虫会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因此,昆虫的迁徙不仅是自己的事情,还影响到捕食者、猎物以及竞争者。此外,这些昆虫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和营养物质,还有可能携带大量的病原体进行转移,对于整个生态系统的物种循环和能量流动,都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在人类的历史上,那些看似强大的猛兽(比如狮、虎、豹)并没有带来多大的伤害。相比之下,这看似弱小的蝗虫竟然危害无穷,成为人类的历史性灾难之一。看来强弱之势绝非定数,强者未必恒强,弱者未必恒弱。人类需要重视地球上存在的每一个物种,哪怕它看似微不足道。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蝗灾不仅是天灾也是人祸,比如过度放牧会导致蝗灾发生。对中国危害最大的是亚洲小车蝗,小车蝗属在世界上有30多个种,是欧洲、非洲、亚洲和澳大利亚等地区的重要草原和农业害虫。亚洲小车蝗喜欢氮含量较低的食物,高氮食物会使它们的大小和生存能力都有所下降。而重度放牧土壤中氮含量枯竭使得植物含氮量降低,为亚洲小车蝗的生长和发育提供了绝佳的机会。环境条件和人为活动导致蝗虫数量突然增加,这是蝗灾形成的第一步。蝗虫平时都喜欢独居,只有突然大规模集群之后オ能造成更大的危害。蝗虫的集群同样需要条件。蝗虫为何聚集也是许多昆虫专家研究的热点问题。英国牛津大学的动物学家发现,当蝗虫后腿的某一部位受到触碰时,它们就会改变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变得喜欢群居。蝗虫身上可能具备某种让它们集群的“按钮”,也就是说某些触党因素使蝗虫改变习性。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对处于独居阶段的沙漠蝗虫进行试验,反复触碰它身体的多个部位,寻找让蝗虫集群的按钮。结果他们真的找到了,让蝗虫集群的按钮就在腿部的某个部位,在这个部位受刺激之后,它们就会突然变得喜爱群居,而触碰身体其他部位都不会产生这种效果。在某种自然环境中偶然聚集的蝗虫后腿彼此触碰,可能导致其改变习性,开始成群生活,其成员以同一方式大量增加,进而形成蝗灾。那么,到底是哪些化学信号刺激了蝗虫的神经系统促使其行为发生改变?英国牛津大学与剑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蝗虫的集群受到一种叫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影响。平日里虫之间彼此嫌弃,一旦它们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它们就会摒弃“个虫成见”,聚集在一起。5-羟色胺这种化学物质在蝗虫大脑中比较常见,……处于集结状态的虫体内的5-羟色胺水平比独处状态的蝗虫高出近3倍。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不仅成年猴子热衷于交配,那些青年猴也乐此不疲。这些青年雄猴没有机会真刀真枪地练,它们彼此交配。在人类看来这属于同性恋,其实在非人灵长类中,这很正常。青年猴们模拟交配,为日后做准备。还有些猴儿既没有老婆,也没有“好基友”,它们就自己动手解决。猴群中雄猴的自慰行为屡见不鲜。是当然,还有更奇特的交配模式。前不久,日本灵长类专家观察发现,有部分雌性日本猕猴竟然和梅花鹿发生关系。我们知道猴子比较顽皮,它们或许只是在“长腿邻居”的背上娱乐。如何界定这是一种性行为呢?雌猕猴和雄猴交配的时候,会主动将屁股翘起来,对着雄猴进行邀配(要求对方交配)。年轻的雌猕猴以同样的方式向鹿进行激配,并且花费了大量时间保持和鹿的身体接触。雌猕猴会骑跨在鹿的身上,并推动它的骨盆。交配的时候,雌猕猴还会主动给鹿理毛,用手指挑出皮肤分泌的颗粒或者一些寄生虫。容以的因。这种做法本质上属于性行为,可能是一种新社会趋势的开端。以骑跨同性性交而出名的年轻雌猕猴,逐渐意识到成年的雄梅花鹿可以让它们获得性释放。为何如此呢?这还要从猕猴的社会结构说起。猕猴属于多雄多雌的社会,一个猴群中雌性比例约为3明显雌多雄少。在猴群中,高等级的雄猴并不喜欢年轻的雌猴,因为它们缺少生育经验,第一胎往往很难存活。所以,年轻的雌猴们会彼此模拟交配,一来为了获取性经验,二来获得某种性的释放。日本猕猴经常和鹿生活在一起,它们彼此熟悉,很多时候猴子们会骑到鹿的身上玩耍。很有可能是基于此,突然有一天一只年轻的雌猴发现可以通过和鹿进行交配来获得性满足,然后在群体中传播开来。要知道,猴子本身是非常善于学习的。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在猴群中,猴王没有足够的能力占有所有的雌猴。这里的雌猴拥有交配的选择权。有意思的是,根据熊成培的观察:高等级雄猴和低等级雌猴比低等级雄猴和高等级雌猴较多地参与交配。这是什么意思呢?做个形象的类比,富家子和穷家女在一起的机会比穷家子和富家女在一起的机会多。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藏酋猴介于季节性繁殖和非季节性繁殖之间。它们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交配,可是仅在18月间产想这充分说明交配不都是为了繁行。在的世界中,交配除了实现生育的目的外,还是一种建立友谊的方式。这是因为藏酋猴生活在常绿阔叶林中,可利用的食物较少,造成“猴多粮少”的局面,个体间的生存竞争压力大。藏酋猴的交配除了延续种族外,还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建立朋友关系,缓解竞争压力。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范鹏来博士,他专门研究川金丝猴的叫声。根据鹂来兄研究,川金丝猴可以发出18种声音,其中两性都可以发出的声音有7种,性特有的声音有1种,雌性特有的声音有10种。在诸多声音中,雄猴发出的咕咕声最为神奇。这咕咕声中包含雄性的特征,声音背后隐藏着猴主人的息。……再来看川金丝猴,它们是重层社会,雄性之间存在等级,而等级需要通过争斗确定。你想,川金丝猴生活在密林中,很多时候能见度不高,它们需要靠声音识别彼此。如果雄猴可以根据咕咕声来判断彼此的力量,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争斗。要说对声音的识别,自然还是异性更加敏感。雌川金丝猴可以根据雄猴发出的咕咕声判它来自哪里,类似于人类听口音判断是不是本地人。在10米范围内,雌猴最关注“隔壁老王猴”(别家雄性)发出的咕咕声,其次是本家主雄猴(自己的丈夫),对于那些光棍猴则直接忽视。这符合“危险近邻”原则,可能有些拗口,简单解释就是离你越近的雄性往往越危险。这就好比人们戏称:实验室里,防火防盗防师兄。
  • 闻夕felicity
    2020-11-24
    川金丝猴群是由两种基本单元组成的重层社会结构,一个基本单元是由一个成年雄性和多个成年雌性及其子女组成的社会单元;另一川金丝猴的粪便个基本单元是由数个不同年龄段的雄性组成的全雄单元,俗称光棍群。川金丝猴以这两个基本单元构成基层组织。这就好比人类的社会,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一个村落。不过与人类社会不同的是,川金丝猴的社会中多了一个全雄单元,而人类社会中虽然也有光棍,但是并不生活在一起。此外,雄川金丝猴一般到3岁左右离开家庭,雌猴可以留下;而人类多是女子成年出嫁,男子继承家业。
  • 闻夕felicity
    2020-11-25
    就算我们人类把食物理起来,过一段时间也不一定找得出来。茫茫林海中,松鸦如何寻找呢?其实松鸦不能准确地找到自己藏的食物,很多时候只是四处寻找而已,它们找到的食物中有很多不是自己埋藏的。秋季的时候松鸦都在埋藏食物,森林中随处可见它们的存食地点。因此到了冬季,只要找到埋藏的食物就是胜利,不用计较是不是自己埋藏的。你可以吃到别的松鸦埋的食物,同理,别的松鸦也可以吃到你埋藏的食物。从某种意义上看,松鸦的做法很像我们人类的游牧民族。我之前在新疆进行野外考察的时候,经常住进牧民的帐篷里。山里牧民非常分散,往往方圆几十千米看不到一户人家。我发现牧民的小屋从来不锁门。当地人告诉我,这样方便其他人路过时过夜或寻找食物。大家互相帮助,度过游牧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