隈研吾谈建筑
最新书摘:
-
阿離2022-08-02日本的木匠中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最好的木材是后山的木材。”后山的光照,包括温度和湿度的变化,都与建筑用地相同。因此,建筑搭建好之后木材也不太会变形。从防止地球变暖这一目的来看,这句口头禅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
阿離2022-08-02用当地的木材搭建建筑,然后爱护建筑,将其长期使用下去,这种做法对解决全球变暖问题是有效的,这一点已经被科学地证明了。树木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树木内部。如果地球上数量庞大的建筑都用木材来搭建的话,就可以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且减少的量是非常惊人的,这一点已经通过全球规模的模拟实验被证实了。当然,乱砍滥伐是不行的,而且,如果燃烧木材的话,二氧化碳就会回到空气中。不过,如果爱护木结构建筑,延长它们的使用时间,并且在砍伐木材之后能够保证种植新树,保持自然循环的话,对防止全球变暖就会产生巨大的效果。
-
阿離2022-08-02如果有年轻的建筑师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建议,我总是回答说:“珍惜没有工作的日子就对了。”通常情况下,大家听了这句话都会愣住。建筑师是一个没有委托就无法搭建建筑的职业,因此很容易变得为了获得工作而四处奔走。画家和建筑师的最大区别就在这里。一旦建筑师开始奔走,就会忙于处理每天的工作,无暇顾及其他。自己设计的建筑有何意义?如今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与城市?未来的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与城市?这些问题都没时间思考了。与工匠们好好聊天的时间也没有了。然而工匠才是从事实际搭建工作的人,只有通过与他们聊天,建筑才会具有现实感,才会被注入生命。
-
阿離2022-08-02为了实现武士道,我们被要求勤奋工作,熬夜被看作美德。凭借这种武士道体系,日本建筑设计的水平达到了据称是世界最高的水平。正如建筑业界搭建出了世界最高质量的建筑一样,在建筑设计领域,日本也站到了世界之巅。这与实际的社会需求,与人们的生活都没有关系,而是日本的建筑设计把武士的美学发扬到了极致,从而获得了世界的瞩目。
-
阿離2022-08-02不仅建筑业界发生了这种武士道化、《叶隐》化,就连原本应该自由的建筑设计、建筑师的世界也开始踏上了武士道化、《叶隐》化的道路。建筑业界追求精密度,与此相应,设计师们也开始追求精密度,不断提高空间的抽象性。人们认为越简单、越抽象就越美,就越符合伦理,而那些听从客户的要求,设计出具有各种装饰和附属物的建筑的人则被认为是不符合伦理的,“充满铜臭味的”,不纯洁的,从而要低一个等级。“白色空间”(whitecube)一词也应运而生,抽象的、没有杂物的白色空间不仅在博物馆和美术馆,甚至在住宅中也被看作理想的空间。
-
阿離2022-08-02我所加入的80年代的建筑界从各种意义上说,都是一个被武士道统治的、封闭的、令人窒息的世界。1970年之后,建筑业的世界发生了武士道式的进化,也就是开始一味向《叶隐》式的完美美学和严格的伦理倾斜。
-
阿離2022-08-02从数学的角度来说,离散的反义词是聚集。我们当时认为日本社会就是聚集型的,让人很不舒服。所谓聚集型社会,就是政府向东,大家就会跟着向东的社会。在日本社会中,每个人看上去好像都不一样,但实际上大家是一整块的;相反,人和人之间留有空隙,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朝向不同的方向、思考不同的问题,这种社会就是离散型社会。把这种社会的存在方式翻译成建筑,就是离散型建筑。如果搭建的建筑是充满空隙的、松散的,那么人际关系应该也会随之变成离散型吧。
-
阿離2022-08-02我觉得我的工作就是把可以跟各个地方、各地人共享的某些东西变成具体的建筑形态。我觉得这就是上天赋予我这个人的使命。因为地方不同,遇见的人不同,所以我的作品自然也就各不相同。所谓工业,就是反复制造同样的东西,不这样的话就没有利润。而我则想通过建筑来证明,所有的地方都是各具特色的,所有的人都是各不相同的。
-
阿離2022-08-02在《欧洲的世纪末》一书中,吉田健一对两种欧洲进行了对比:一种是“制造”时期的欧洲,即通过工业革命和榨取殖民地财富而不顾后果地变得富裕起来的欧洲;另一种是其后到来的无聊、颓废的欧洲,即“世纪末”。一般来说,“世纪末”被理解为没有生产性的、颓废的、不健康的时代。但吉田健一反转了这一看法,他将“世纪末”理解为对物质主义、扩张主义的摆脱,并将其重新定义为“人重新发现了人”的最丰富、最美好的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最健康的时代。另外,吉田健一还看透了这样一点,即“世纪末”并非仅仅出现在19世纪末的欧洲,吉本(Edward Gibbon, 1737—1794,英国历史学家)在《罗马帝国衰亡史》中描写的衰亡期的古罗马也有过这种时期,约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 1872—1945,荷兰历史学家)的《中世纪的秋天》中也出现过,在中国和日本也都曾反复出现过,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方式。书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公元307—361,被称为书圣)在和朋友一起酩酊大醉时写下的《兰亭序》也好,《源氏物语》中高雅的男女关系也好,千利休怀着对以丰臣秀吉为代表的暴发户的批判意识而创造的拙朴古雅的美学也好,都是世纪末精神的体现。
-
阿離2022-08-02吉田健一是建立了日本战后体制的吉田茂的儿子,曾在英国剑桥留学,是英国文学研究者、小说家。如果说他父亲是通过工业化和建筑化使日本富裕起来的最大推手,那么吉田健一就是他父亲的最佳批判者。他在书中表明,比起制造和拥有物品,反复使用和熟练使用物品才意味着真正的富裕。父亲是制造产品的人,儿子则是享受产品的人。丸谷才一说,吉田茂最大的功绩是建设了一个富裕、成熟的日本,创造出了可供吉田健一取材的文学土壤。也就是说,不是在伟大的吉田茂之后迎来了健一这样一个文化附属品,而是吉田茂为伟大的健一文学做了前期准备,这种大逆转式的评价太具有丸谷不走寻常路的特点了,很有意思。
-
阿離2022-08-01用直角矩形来界定空间的手法自古以来就作为城市规划和建筑规划的最基本方法之一而被频繁使用。柯布西耶把直角稍微错了一下位,试图以此来使空间获得一种动态感,并由此获得了现代的象征性。但是,这种几何学的变形操作并非柯布西耶的发明。文艺复兴之后产生的巴洛克建筑才是变形几何学的先驱。古代希腊、罗马建筑全面尝试了几何学的各种可能性,后来经过中世纪这个几何学的空白期之后,文艺复兴重新发现了几何学。再后来的巴洛克建筑对几何图形进行了自由的变形,引入了歪、斜等要素,试图借此获得空间的动态感和更强烈的象征性。
-
阿離2022-08-01日本的庭园从中国园林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并对其进行了深化。后来,日本庭园以增加自然的分量和降低人工构筑物的比例为目标,发生了变化。国家很小,预算规模不同可能也是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所以日本的做法不是大量使用回廊,而是改变大地本身的造型,对风景重新进行定义。
-
阿離2022-08-01但是,亚洲人并不认为自然与建筑是对照、对比的关系。中国的园林史就是一部建筑与自然进行充满紧张感的对话的历史。通过回廊(比如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回廊)这一人工元素,在自然中画出一条辅助线,就仿佛植入了一个画框,自然与人工之间就会发生各种对话。自然与建筑不是被加以对比,而是通过辅助线连接在一起。
-
阿離2022-08-01在西欧,要想发现这种大地与建筑的关系是极其困难的。因为那里的大地是大地,建筑是建筑,二者分属不同的范畴。甚至可以说,建筑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表现出二者的差别。墩座和底层架空柱都是用来展现这种对比的工具。建筑必须与野蛮、杂乱的自然形成鲜明对照,必须是精妙的人工构筑物。
-
阿離2022-08-01政治家与建筑业的关系是直接的,政治家的决定直接左右着建筑业的生意。建筑业特有的总承包人、分包人、二次分包人这样一种垂直的、封建的、武士式的阶层构造在选举中成为保守政权可靠的盟友。战后政治的风格就这样形成了,战后政治家的独特个性也是这样形成的。
-
阿離2022-08-01战后日本是以建筑为引擎而运转的。经济、政治等领域都依赖建筑,并以建筑为中心运转着。社会的目标就是把旧、小、破的城市改建为新、大、亮的城市。这是富裕的定义,没有任何人对此提出异议。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日本进一步完善了法律,配备了以住房贷款为首的融资制度,将公共资金投入公路和大坝建设上,于是大型公共建筑也接二连三地建造起来了。建筑业界由此阔绰起来,于是他们更是一往无前地倾整个业界之力支持自民党政权,目的就是让这个体系持续下去并进一步扩大。
-
阿離2022-08-01在我的少年时代,东京从“又小又破的城市”摇身一变成了“又大又新的城市”。在这种时期,会诞生各种新富豪,各有一种不同的文化注入,上演着盛衰交替的好戏,城市的风格和文化往往是混乱的。并非只有日本这样,无论是什么城市,都会至少经历一次这种青春期一般的喜悦与伤感杂糅的时期。度过青春期,城市就成熟了。伦敦也好,巴黎也好,纽约也好,都有过这种青春期。
-
阿離2022-08-01为了建造“房屋”,为了购买“房屋”,人们开始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拼命工作。在还清贷款之前,是不允许偷懒,也不允许思考和犹豫的。无论在何种意义上,人们都讨厌不稳定,在政治上,稳定也是可以压倒一切的,这就是工业化社会(实际上是建筑化社会)的真面目。在工业化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现代主义建筑。被称为现代主义建筑之父的勒·柯布西耶(1887—1965)的名著《走向新建筑》(1923年,日译本1967年,鹿岛出版会)最后是以这样两句非常有名的话结尾的:“到底是搞建筑还是搞革命?革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给大众以“建筑”这一饲料,他们就不会试图去闹革命,而是默默工作,渐趋保守化。柯布西耶精准地预言了这一点。
-
阿離2022-08-01所谓20世纪,一言以蔽之,就是工业化的社会。工业化社会同时也是建筑的时代。……其原因在于:汽车也好,电器也好,都是为“房屋”购买的,它们都从属于“房屋”这个人生大目标。所谓“房屋”,准确地说,是指到了20世纪才变得人人都能买得起的“郊外的房屋”。……20世纪的美国发明了这种崭新的体系。国家让人们自由地开发森林和草原,并建立了住房贷款制度,为平民百姓准备了搭建房屋的资金。由此,以“房屋”为中心的体系和以“建筑”为引擎的经济体系就隆隆地启动了。
-
阿離2022-08-01关于建筑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各种答案,比如造型能力、美感等,但最需要的其实是理解能力,即能够理解人们想从一座建筑上获得什么,社会需要一座建筑具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