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
最新书摘:
-
管理員2023-02-27姬周族来到周原定居的根本原因:商朝希望招募一个仆从部族,让他们定居到周原,充当商朝的附庸和马前卒。自迁居周原,周族始为商朝的附庸族邦,代价则是捕猎周边山地的羌人献给商朝充当人牲。商与周的这种关系,从古公亶父晚年开始,历经季历和周昌两代人,甚至可能持续到灭商之前的周武王初年。同期的商朝,则经历武乙、文丁、帝乙(小乙)和帝辛(商纣)四代商王,跨度超过五十年。
-
管理員2023-02-27总结一下,“周地”只有一个,就是周原地区;但名为“周”的人群,则有三个:一,姜姓的周族。这是台玺和叔均的后人形成的族群,可能从夏代起就一直住在周原,到商王武丁时被剿灭。这里说的夏只是时间概念,夏朝并不能统治关中。二,武丁王分封的商人周侯之国,存在时间很短。三,后稷的后人形成的族群。他们从夏代就离开周原,迁入山林过戎狄的生活去了,但到商朝末期,又迁回周原(叔均后人曾经的生息之地),成为后世熟知的姬周族,并且灭商建立了周朝。
-
管理員2023-02-27史学大家顾颉刚称这种现象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意思是说,越晚产生的传说,反倒在神谱里面越古老,就像人们堆柴堆,“后来者居上”。因为时代越晚,各族群的祖先传说就越是逐渐汇总到起,这时,各自的先祖孰先孰后以及谁比谁厉害就成了问题。因此为了制造更大范围的身份认同,就只能创作更古老的先祖,给各族群增添一位共同的始祖。先祖诸神的关系和谐了,世间各族群的关系才能和谐。
-
管理員2023-02-27在商朝中叶,商人在各方向的扩张潮都在冻结和收缩。此时,并未出现强有力的外敌,商人的挫折来自内部的九世之乱,这造成了王朝近百年的停滞。然后是盘庚王迁殷。之后,殷商终于稳定了下来。经过几十年休养,王朝实力逐渐恢复,到长寿的武丁王在位时期,又开始了对四方的征伐。第二轮“西进运动”是武丁开启的,重点指向晋南和关中盆地。武丁死后西进运动再次式微,商人势力撤出关中西部。
-
管理員2023-02-27商朝不可能被武力摧毁,却可能会因异族熏染而堕落。如何维持地跨千里的广域王朝,让商族保持自己的高贵特性,是早商时代留下的命题。危险来源:①远方的殖民城邦身处异族土著的包围之中,由此,商人征服者难免和当地人互相侵染、同化,从而丢掉商人的精神内核—勇武和人祭宗教,甚至接受诡异的异族宗教。②王权过于发达,这就需要职业化官僚团队,而“职业”则意味着脱离原生态的宗族生活,只对雇主,也就是商王负责,从而丧失传统文化特质。传统的商人宗族共同体和城市生活存在矛盾,城内宗族只能放弃旧有的农业、牧业、手工业兼营的自足模式,成为王权游戏规则中更为专业化的人群。这是商人传统精神沦丧的起点。 应对:①经过九世之乱,当盘庚迁都殷地,开始建造庞大的洹北商城,历史似乎要复制早商时代的循环。但武丁意识到了这种危险,转而放弃洹北商城的营建,让各商人族邑自行其是,自由发展,以维持商族旧有的小共同体社会结构和传统部族生活方式。由此,商人的宗教文化才能得到维护和传承。②哪怕获得了马车这种新的统治技术,武丁王也尽量把疆域保持在可控的安全规模内,尽量稳定地推进商朝的势力范围,不做盘龙城那样遥远的跳棋式布局。③武丁的扩张战争总是伴随着大规模的人祭典礼。人祭宗教是商王朝的精神支柱和商族获得诸神眷顾的根源。
-
管理員2023-02-27王族的经济:由于社会以族为基本单位,没有完备的政府体系,也就没有赋税和兵役制度。殷商王室和朝廷的开支不是靠在王朝境内普遍征税,而是由王室自己的产业承担。贵族们会向商王进献各种物品和人员,但没有量化要求。王族的事务:这种规则之下,商王需要直接管理的王朝事务比较少,其最重要的事务是组织祭祀和战争,而商人各宗族则承担提供祭祀贡品和战争兵员(自带装备)的任务。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正是家族分封制而非官僚帝制时代的规则。
-
管理員2023-02-27“侯”,甲骨文意为担任警戒任务的哨所,所以分封在边地、保卫商朝的部族首领就是侯。在甲骨文里,侯只能是商族人,投靠商朝的异族方国首领不可能被称为侯。在商朝势力的外围,土著人群开始有自己的首领和部落组织,他们往往要接受邻近的商人侯国的统治,为侯国缴纳贡赋和服劳役,这些异族首领,被称为“伯”。周文王曾被商纣王任命为“西伯”
-
管理員2023-02-27商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血缘关系的“族”,每个商人宗族都有自己的领地,统治着耕作的土著农民。每个族有自己的“邑”,即农业居民点。邑未必有级别高低的统属关系,商王都城虽然称为“大邑商”,但在字面上也只是个较大的邑而已。来源:①有些族是历代商王的王子们繁衍出来的。②还有些族更古老,在商朝开国之前或者在灭夏的过程中,和商汤王建立了同盟或依附关系。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商人的“族”有很大的独立性和世袭性。有些外地的族也是侯国,这属于“分封制”或“封建制”的社会规则。基础原理是,因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和通信手段落后,很难采用官僚制的直接管理方式,故而王权只能承认各商人部族或家族世袭的权力结构,遵循传统习惯法中的权利和义务原则。商文化有残暴血腥的一面,但内部的社会又是分权运行的。
-
管理員2023-02-27在商人的眼里,世界是冷酷的,充满暴力、杀戮、掠夺和不安全。商人本没有明确的善恶观念,自然也不会想象鬼神能有。商人认为鬼神会随时、随意给任何人降下灾难,大到灾荒和战乱,小到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都有鬼神在背后操纵,即便是商王也难免。为获得鬼神的恩宠,或者不降祸,商王一直在向鬼神奉献大量祭品。
-
管理員2023-02-27早商的扩张,主要依靠的是青铜技术;而到晚商-殷墟时期,商人又获得了一种对王朝至关重要的技术:马车。除了驾车,骑马也是快速的交通方式;不过,在距今4000一3000年前,人类还很少有骑马的尝试。这背后的原因很难说清楚也许有生活习俗的惯性,也许有马匹品种进化的因素,比如,越是古老的葬马坑,马的个头往往越小,可能并不适合长途骑行。在上古时代,马拉双轮战车是唯一可以提升陆地交通速度的工具。殷商阶段,马车还不太多,还不足以改变陆地战争形态,但它有更重要的价值,这便是作为通信的手段和王朝上层人物的交通工具。马拉战车比徒步快三倍以上,这意味着传递战报和命令的时间只需原来的四分之一,而王朝可以有效管理和及时反应的面积则扩大了不止十倍。
-
管理員2023-02-27当早期人类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复杂化,开始形成王权和统治阶层,但统治体系尚未完全成形和稳固时,统治者需要借用一种强大的机制来维持其权力,这就是人祭宗教和战俘献祭行为产生的基础。这个阶段,吉迪称之为“早期国家”或“复杂酋邦”。当然,殷商时代已经超越了“早期国家”,王权相当稳固,人祭数量也极高,所以吉迪补充说,一旦人祭体制化,统治者将不得不长期维持战争行动,以保证人牲的来源,这也是殷商一直努力捕捉羌人献祭的原因。
-
管理員2023-02-27可以合理推测,受盘龙城商人贵族的影响,某位商王突然接受了不杀人的埋祭理念,开始推行宗教革新。几乎和这场“埋祭改革”同时,商王室内部爆发了激烈冲突和战争,史记记载为“九世之乱”。结果,早商极盛时代终结。改革派朝廷在郑州商城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坚持人祭传统的反对派则在外地重新建都,与郑都商城分庭抗礼。双方的内战持续了一段时间,最终,改革派被彻底消灭。中商时期,人祭数量空前增加。
-
管理員2023-02-27商朝开国百年,王室开始大量杀人献祭,从而在偃师和郑州商城的宫殿区形成密集的人祭遗存。而一旦王室献祭的人口数量远超民间祭祀活动,则标志着人祭成为商朝的国家宗教形态。具备人祭条件:人祭的迅速增长,和商朝的扩张有同步性。在新征服地区,商人可以俘获大量人口,除了被用作强制劳动的奴隶,也可以作为献祭材料。具备人祭需求:灭夏初期,来自多个文化的人群融合成新兴的“王朝商族”,因此,他们需要构建种维系自我认同的宗教文化,而用人献祭可以区分执行献祭的“我们”(商族人)和用来献祭的“他们”(非商族群)。在商人的人祭宗教兴盛之际,王室成为人祭活动最大的主办者。这代表着王权和神权的高度融合。
-
管理員2023-02-27结合二里头遗址后期的现象,可以合理推测:因夏都的王族和铸铜族群的矛盾日渐激化,二里头铸铜人应该是在危急之中联络了商族,于是,商汤带领东方同盟各族大举西征,攻占了夏朝。但在管理王朝和青铜技术方面,商族和它的东方盟友都缺乏经验,用了半个世纪左右才完整吸收了夏朝的遗产,并融合各原有文化,形成了新的、更广泛意义上的商族。
-
管理員2023-02-27先商族属于上古时代特殊的“游牧族”,流动性很强,以牧牛为主。除了畜牧业,商族人此时可能还从事贸易,这是流动性强的部族天然具有的特长。商朝灭亡后,很多商族人从事的便是贸易行业,所以,在部族王朝之名外,“商”还衍变为行业、职业之名,结果,本来代表贸易的“贾”字被“商”所取代。在早期商族的畜牧迁徙和商贸生活中,也可能有一些农业经济。上古时期还欠缺农田施肥技术,往往因肥力耗尽而需要休耕或轮耕,因此,商族可能会在一处新定居地停留数年或数十年,利用周边草场放牧,同时开发一些农田,所以有学者推测,商人过的是“游耕”生活。
-
管理員2023-02-27夏朝还不是后世人观念中的大一统政权,内部族邦林立二里头古城实则是夏王部族的领地,因稻作农业而人口繁盛,因青铜兵器、奢侈品而强大且富有吸引力,周边各部族甘于充当它的附庸;但夏王室-二里头人对这些臣服部族并没有太多的直接控制,也未能在语言和文化上把中原地区整合为统一体。
-
管理員2023-02-27①青铜产业需要更庞大的共同体人口基础和更复杂的分工协作体系。②青铜对于中国早期国家的最重要意义,恰恰在于它数量少,价值高:青铜礼器显示阶级差别秩序③而青铜兵器戈、钺和镞对木石兵器有压倒性优势,王权借此获得武力保障。这是“文明”或者“复杂社会”维持稳定、避免解体的基础。对比之下,石器时代的古国王权,并没有凌驾于民众阶层之上的武装优势,统治者可以用玉礼器表现自己的高贵奢华,但玉兵器的战斗力并不能超越石兵器。当良渚、陶寺和石峁这些石器古国走向繁荣时,急剧加深的贫富差距会导致底层民众揭竿而起,统治阶层和初具规模的复杂社会也就毁于一旦。到三期时,二里头也进人了古国盛极而衰的节点:统治者豪奢营建,底层人群极度贫困,劳役无休,对立情绪终将引爆。恰在此时,成熟的青铜技术让二里头得以续命,社会上层继续维持其统治。石器时代古国繁荣难以超过二百年的周期率,就这样被二里头的青铜兵器破解了。
-
管理員2023-02-27可能是因为比起南方,华北降雨较少,更容易排涝,且粮食作物更多元,既有水稻,也有旱作的黍、粟、豆和麦,这样的话,改造初期的湿地适合种植水稻,但随着气候暖湿程度的减弱,二里头这种“稻作殖民地”会逐渐回归旱作,同时,稻田灌溉技术被保留下来,继续用于粟、麦等北方作物,而这对于旱作农业的增收有重要作用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继夏朝之后,商朝和周朝都建立在华北的平原地带并奠定了此后直至秦汉的“华北优势”。
-
管理員2023-02-27当时的人为建造大型水利设施,已经形成超出村落甚至部落规模的较大共同体,统一规划施工,共享水利设施带来的收益。这是一种基于集体协作的“小流域治理共同体”,不仅人口密度和数量有了实质性的飞跃,而且由于共同体建立的基础是水利协作而非军事征服,所以这些“古城”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层和阶级分化现象,比如,没有特别奢华的墓葬和首领宫殿,战争和屠杀的迹象很少,人祭现象也一直不多。这些都和稻作文化区依赖协作、联合建设水利工程有关。在新石器时代,华北地区之所以动辄爆发冲突或战争,人祭兴盛,可能和旱作农业不需要水利设施、人群之间没有协作的动因有关。而伴随着征服的,是人群共同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从而催生了众多古城和早期国家。
-
管理員2023-02-27以上人祭宗教及角斗产业的消亡,都源于外来文化的干预。罗马人后来皈依了基督教,传统的阿兹特克宗教被西班牙殖民者的天主教所取代,殷商则与之不同:周灭商后,人祭被周人消除,但周人并未开创一种新的宗教,而是采用世俗的人文主义立场,与极端宗教行为保持距离,不允许其干预现实生活,所谓“敬鬼神而远之”。这奠定了后世中国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