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

最新书摘:
  •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8-01-11
    匈奴对汉朝进攻的防御经常停留在对汉军无法永久性的占领草原这一任上,这对于草原上的其他游牧部落却不在话下。他们有着追使匈奴离开这一地区或者对其加以统治的潜力,就像匈奴曾经驱赶月支吞并东胡从而建立他们在草原上的霸权一样。其他游牧民族对匈奴的袭击因此在性质上不同于汉朝的攻击。基于这一原因。匈奴小心谨慎地监视着臣服的部落。
  •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8-01-11
    当华北随着一个国祚绵长的本土王朝土崩瓦解而被军阀混战所撕裂之时,蒙古地区出现了游牧国家。来自东北的外族王朝所进行的秩序重建固化了边疆,并进而在草原上创建集权化国家。这些外族王朝意识到了来自蒙古地区的危险,于是就玩弄部落政策以扰乱蒙古地区的分散部落,对其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进行大肆入侵已从草原卷掠大量人畜,并通过运用联姻纽带维系某些部落的方式维持一种联合体系。这一战略很见成效;柔然从未能有效对付拓跋魏,而在辽朝与金朝期间,蒙古地区的部落在成吉思汗之前一直无法联合起来。成吉思汗后来的成功不应使我们无视他在统一整个草原及反抗女真人的压迫时所遇到的困难,这花去了他大半辈子的精力,而且在很多时候差点就功亏一篑。
  •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8-01-11
    但随着汉朝的覆灭,有一位匈奴首领确实在中原贬低建立起了一个短命的王朝。而一旦那些边缘的游牧民中尝到了榨取赋税的甜头,他们就不再返回草原了。他们会控制这个国家而不是取而代之。
  • 落葉知秋可烹茶
    2018-01-11
    游牧民族采用一种敲诈战略以从中原获取贸易权与奉金。他们对边疆地区大肆掳掠并最后与中原朝廷签订合约。中原本土王朝宁愿给游牧民族金钱以让他们走,因为这较之以来去无踪的民族交战更合算。
  • 迎风追
    2015-05-19
    刘渊已经发现建立政府组织的必要性,却无法创建一个将必要的官僚体系与其部落军队统合在一起的单一国家。像石勒那样的对手所关心的只是国家中部落那部分的支持。
  • 迎风追
    2015-05-14
    持续不断的战争在汉朝政府中也产生了影响,因为这触及了那些控制着国家行政的官员的利益。战争既增强了军事建设,也增强了对政府官员的职位垄断形成最大威胁的商人阶层的重要性。在和平时期,通过以文化阶层德才为准绳的考试和荐举制度,可以限制商人从政,也阻止了他们进入到文化阶层当中。商人在法律上被排除在考试制度之外,他们的职业被视为是不体面的,而士兵则通常缺少美德。在战时,国内官僚将这些集团排除在外的能力弱化了,而军事指挥官一旦在战争中取胜,就可以获得金钱、贵族等级与政府职位。当皇帝发动的战争使国库空虚时,商人们就可以购买官衔或爵位。由于执行对外政策及指挥战争的需要,皇帝不会接受对其权力的限制,而更可能直接干预政府运作。与温良的前辈(尤其是文帝)相反,汉武帝落下了暴政的恶名。
  • 迎风追
    2015-05-14
    匈奴国家结构与其说是自身进化的结果,不如说是游牧部众为了解决其自身组织的问题,以便能有效地掌握汉文明国家的一种结构性反应。匈奴国家的组织原则及其对外政策可概括如下: 1. 由于地方部落首领的存在,高居各部落之上的单于的权力受到内在限制,而且其继承也受到严格规制。 2. 单于作为谈判者与战争首领,在汉朝政府与国内部族之间扮演了唯一调解人的角色,其目的是为了从中原获得犒赏与贸易利益。 3. 匈奴国家在与中原的关系方面,确立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敲诈政策,而且形成了暴戾之名,以便在与汉朝政府的讨价还价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4. 匈奴国家这样的组织原则,不大受到汉朝对策的影响,而汉朝之所以执行这些对策,部分原因在于它无法体会匈奴国家与自身的不同之处。
  • HECTICIDE
    2021-05-12
    黠戛斯的胜利并未在随后建立一个黠戛斯帝国,反而使草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突厥帝国全都仰赖中原资源维生。回纥在草原上所维持的内部秩序瓦解了。群龙无首之后,部落变得随心所欲,而没人能够重新恢复起集中统治。回纥的瓦解使得中原既无力阻止内部反叛,也无法抵御来自东北草原的契丹人的压力,而这些人在唐代被其游牧对手突厥和回纥所统治。蒙古地区陷入分裂局面并持续了350年之久,直到蒙古人崛起为止。帝国联盟并不是一种简单或天然的草原政治组织形式,需要复杂的领导层来建立并维系,这正是黠戛斯所缺乏的。回纥贵族逃奔到南方并重新成为西域两个定居的绿洲城邦的统治者。他们继续向中原派遣使臣,以马匹和玉石换取丝绢。尽管他们已经失去了勒索巨额奉供的军事实力,但依然维持着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
  • HECTICIDE
    2021-05-07
    通过对非洲游牧制度的比较研究,伯纳姆(Burnham)认为低人口密度与轻易的地理流动性使这种社会中任何组织等级制度的地方性发展变得不再合适。在这些条件下,分散化的对立局面反而能为政治组织提供最有效与可行的模式。游牧国家的发展因此就不是一个内部需求的反应,而是在他们被迫持续性地与具有更高组织程度的定居国家社会接触时所造成的结果。游牧民族并未“借用”既已存在的国家躯壳,而是被迫发展出其自身的国家组织特性以有效应对他们更为庞大而具有更高组织性的定居邻居。最不具组织性的游牧民族出现在撒哈拉非洲,因为直到殖民时代之前,他们很少与外部的国家社会发生接触。而最具组织性的游牧社会在面对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且最集中化的传统定居国家时产生,这一点也不偶然。内陆亚洲游牧国家以“帝国联盟”的方式组织起来,它们在对外事务上是像国家那样独裁的,但内部组织则是协商与联盟化的。这种结构的稳定通过从草原之外榨取资源以支撑国家的方式而得以维持。通过帝国政府,游牧民族获得了掳掠品、贸易权以及奉金。尽管地方部落首领们丧失了独立性,但作为回报,他们却获得了来自帝国体系的物质利益。
  • 迎风追
    2015-05-19
    从慕容皝在位时期起,慕容氏诸国就将自己称为“燕”,官方也不再提及部落起源。 使用汉式国号及礼仪在政治上非常重要,但真正的转变则是东北边疆地区的经济转型,这赋予了这些国号以实际意义。汉人谋臣在其间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指导鲜卑统治者采取务实政策以突出农耕的重要性。难民如果不被好好利用,更可能会成为负担,而非资产。到慕容皝去世时,人口比他继位之处已经增加了十倍,汉人记室参军封裕指出,他们中30%-40%是没有土地可以耕种的闲劳力,国家有责任为他们提供土地。
  • 迎风追
    2015-05-19
    匈奴之所以决定放弃他们五百年来秉持的战略,是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随着西晋在内战中瓦解,这些汉朝的继承者显然已经无法成为可靠的庇主以满足游牧力量的需要。其次,魏晋将单于当作朝廷人质的政策塑造了一种汉化了的新类型匈奴首领,这些首领野心勃勃,准备自己统治中原。
  • 迎风追
    2015-05-19
    鲜卑采取了由匈奴发展出来的外部边界战略:暴力劫掠并夺取战利品以震慑汉廷,时战时和以增加奉供和贸易,并拒绝占领汉地。然而,在政策的执行方面,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一旦鲜卑获得了权力,较之获取和约规定的利益,他们更依赖于劫掠所得,而且他们与中原的战争时间常多于和平时间。…… 鲜卑之所以对中原采取更为暴力的政策,原因在于鲜卑内部缺乏强有力的中央统治,而且其政治结构也是一盘散沙。他们的最大头领拥有一个没什么继承性权力的非世袭头衔,这种地位的强弱与否大都取决于其所具有的个性。获得权力的最便捷方式则靠展示军事与政治才能,而一旦获得了最高权力,鲜卑统治者就会发现,保持统一的最好战略就是劫掠中原。这种劫掠行动为参与者提供了及时的物质回报,并有助于弥合内部分歧。
  • 迎风追
    2015-05-14
    匈奴意识到,汉人主要关心的是象征性的归附,只要匈奴能够归附,汉廷就算为之破费也在所不惜……对于草原部落而言,说什么话并不重要,而假如中原愿意为他们的恭维话有所破费的话,他们就很乐意将这些恭维话与马匹及羊群一起奉送出去。汉廷和匈奴都清楚,在这种新诚意的背后,隐藏的是游牧民族通过劫掠或勒索侵略中原的能力。
  • 迎风追
    2015-05-14
    在武帝时期,汉朝外交政策的急剧转变是对和亲政策长期抱怨的一种回应,而在朝廷大臣中也弥漫着一种更为积极进取的哲学氛围。 朝廷的言官一直认为,这些协议迫使中原向匈奴纳贡,因此,也使单于、匈奴国家与汉朝皇帝、中原平起平坐。这两个特征违背了中原是世界秩序中心的本质,在这种秩序安排中,人类的所有关系被视作一个道德秩序的等级制度中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皇帝尤其不与普天之下的统治者处于同等地位。
  • 迎风追
    2015-05-14
    汉朝在对和亲政策的记述中,将匈奴人描绘成贪得无厌的夷狄,而且这些人也不准备遵守条约的义务。但通过细致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更为复杂的情况。在谈判中,单于有两个目的,首先也是最迫切的目的,是获得用于回馈帝国政治精英们的直接奉供。一旦汉朝提供了这些物品,单于就转而开始要求汉朝朝廷允许普通游牧民在边市交易,以满足这些普通部众的需求。 匈奴需求的先后次序是单于战略的一部分,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操控与中原的战与和,保持他在草原上的独特地位。他要将新近政府的部落整合进帝国之中,就必须汇报那些政治精英,并向那些一般部落民众提供离开帝国政府就无法获得的利益。匈奴的每一次侵袭或索求都是为了满足这些需求。
  • 迎风追
    2015-05-14
    对于单于来说,汉朝奉供的主要价值表现为一种在草原上无甚用途奢侈品资源。每年1万石(约20万升)的酒使单于能够大力款待豪饮无度的追随者。1万匹(合92400米)丝绸奉供成为草原上需求旺盛的汉朝产品,而且在西部,单于也能将其再次分配给帝国中的部落首领们,或者换取别的东西。汉朝将丝缎作为一种通货,在草原发掘的墓葬中有着鲜明例证。
  • 迎风追
    2015-05-07
    游牧帝国联盟只是在当有可能将其自身与中原经济相联系时方能存在。游牧民族采用一种敲诈战略以从中原获取贸易权与奉金。他们对边疆地区大肆掳掠并最后与中原朝廷签订和约。中原本土王朝宁愿给游牧民族金钱以让他们走,因为这较之与来去无踪的民族交战更合算。在这些时期,整个北方边疆处在两大力量的夹缝之间。 敲诈所需要的是一种与征服相当不同的战略。通常认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像狼群一样越过长城,坐等中原走向衰弱并进而将其征服,但实际情况是,来自中央草原的游牧民族会避免征服中原领土。从中原的贸易与奉金中得到的财富稳定了草原上的帝国政府,而他们并不期望去破坏这种资源。
  • 无比芜杂的心绪
    2013-08-18
    在对19世纪哈萨克与吉尔吉斯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俄国人种学家拉德洛夫(Radloff)将游牧民族中的政治组织视为地方性政治在更高联合层面上的复制。基本的序幕单位既是游牧生产单位,也是游牧政治的核心。这些小集团之间的财富与权力的差异使某些人获得领导地位;他们调停集团间的冲突,并将各集团组织起来以抵御或攻击外部敌人。拉德洛夫将更大单位的发展视作野心勃勃的强人将更多的游牧民众纳入其控制之下的尝试。这一过程最终导致了有目的国的形成,而草原独裁者的权力却是完全个人化的,这源于独裁者自身对一个复杂部落网络的力量与财富的灵活运用。这样的统治者是一个权力篡夺者,而当他死去时,他的个人帝国也随之分崩离析。通过对非洲游牧制度的比较研究,伯纳姆(Burnham)认为低人口密度与轻易的地理流动性使这种社会中任务组织等级制度的地方性发展变得不再合适。在这些条件下,分散化的对立局面反而能为政治组织提供最有效与可行的模式。游牧国家的发展因此就不是一个内部需求的反应,而是在他们被迫持续性地与具有更高组织程度的定居国家社会接触时所造成的结果。敲诈所需要的是一种与征服相当不同的战略。通常认为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像狼群一样越过长城,坐等中原走向衰弱并进而将其征服,但实际情况是,来自中央草原的游牧民族会避免征服中原领土,从中原的贸易与奉金中得到的财富稳定了草原上的帝国政府,而他们并不期望去破坏这种资源。例如,回纥人是如此依赖于这种收益,以至于还派军队镇压中原的内部反叛以维持一个摇摇欲坠的中原王朝。除了蒙古人之外,“游牧征服”只发生在中原的中央政权崩溃之后没有政府可以进行敲诈之时。汉朝的战略低估了匈奴联盟的恢复能力以及在草原上取胜的难度。汉人只能设法掌控他们位于匈奴边疆的边缘地带。他们既不能占领整个草原,又不能像他们在南部于西部的征服地区那样,将中原体系化的农业经济引入其中。而且,草原上的战争也是一个沉重的...
  • joy
    2013-01-14
    (1)经济繁荣人口众多的华北地区(2)中原内部有效的行政体系(3)汉人文官主导的政府决策
  • 千古尘埃
    2021-01-22
    皇族内部的突厥影响在李世民之子、太子李承乾身上更多地体现出来。他喜好突厥音乐和习俗,身边都是突厥仆人。他不怎么理会传统标准的汉人传统,还是用暴力去对抗那些反对他的人。他被唐太宗斥责不配当太子并撤去了他的突厥仆人。表面上他收敛了举止,但实际上,他在东宫选取那些貌似突厥人并能说突厥话的汉人侍从。他在郊外建一座毡舍,四周围满了狼头大纛。在一次娱乐活动中,他自己假扮成可汗身死之态,令众人号哭剺面,奔马环临。他经常表现出想搬到草原上去住的想法,在那里可以过一种更自由的生活。李承乾没能实现统治。他于643年密谋反抗其父,被流放,次年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