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总是在防御

最新书摘:
  • 猩猩面包
    2019-11-09
    当你封闭了对自己需求的觉知,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发展出真正的亲密关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除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解除那些给我们与生命中重要之人的关系带来阻力的机制,并找到表达我们潜意识内容的有效方式。就其本质而言,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性格分析》威尔海姆·赖希认为一个人的个性或“全部的性格特征都可以称得上是浓缩版的防御机制”,两者均具有同其他机制相同的防御作用。
  • 鱼有浓烟
    2024-04-15
    每当我们与其他人建立关系时,对方对我们而言就会变得重要起来,从而能够影响我们的感受。一且我爱上了你,我就给予了你伤害我的巨大权限。如果你成了我的朋友,你就能用冷漠无情的行为伤害我的感情。即使是工作中的关系,比如你与上司之间的关系,也能引发你无法控制的深层痛苦。人们结婚的一个原因就是希望在面对妒忌、对被遗弃的恐惧等可怕情绪时,能使生活有基本的可预测性。考虑到现代社会的高离婚率与婚姻的短暂,可以说可预测性只是一种幻觉,但大多数人依然渴望这种幻觉。当然,其他因素,包括情感因素与生物学因素、都会影响结婚的冲动,但对于在不喷定性中寻求永恒联结的渴望起到了尤其重要的作用。渴望依靠另一个人,依靠配偶、朋友或同事,是很正常的情感。但如果走向极端,渴望获得绝对的确信、就会导致我们通常所说的控制或占有行为。
  • ren人间jian
    2023-10-24
    心理防御机制只管此时此地,不考虑明天。它们就像一种反射,不假思索,只关注如何避开当下的痛苦,不考虑这样做的长期代价。有时我们最终会“醒来”,面对现实。有时无意识中的信息会突破意识的防线,而我们会发现原来这些东西已经在自己心中酝酿很久了。更多的时候,我们一切照旧,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运作正常,不会引起我们的注意。人类是遵循习惯的动物,改变是很难的。
  • 只想摸鱼种菜
    2023-06-14
    真正的成长是一点一点发生的,往往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虽然坚持不懈、在感到威胁时勇往直前是很重要的,但不要太过勉强自己,也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每一点新增的自我觉知、每一次进步都有其价值。
  • 空山新雨后
    2023-05-02
    当朋友、家人或你爱的人让你受伤或失望的时候,你不会和他们翻脸。当你依赖那些真实的、不完美的人时,你必然会产生沮丧的感觉,而你已经能更好地容忍那种感受了。你的朋友不是很多,但你毫无保留地相信留在你身边的朋友。他们也知道你的缺点,尽管你有时会惹他们生气,但他们依然爱你。回想起曾经对朋友撒气时的对话,你感到有些尴尬。你太不顾及别人的感受了,你当初究竞觉得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当他人用相同的方式对待你时,你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你会尽可能温和地制止对方。你会尽量分清发泄与分享的区别。当你对某人吐露心声的时候,你会确保对方值得信任,确保你重视他的看法,并且真的可能听从他的建议。你与朋友、家人和你爱的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了。你不再觉得自己过于黏人,也不觉得其他人过于依赖你了。即使有时似乎很少有人这样想,但你越来越重视互惠的理念了。有时,你会反思一些失去了的友谊,那些友谊之所以没能继续,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看清对方或者期待过多。你不禁会想,如果当时你有现在的领悟,那些友谊能否保留下来。这让你有些伤心。在社交场合,你比过去更加自在了。你不再努力控制他人对你的看法,不再试图让一切看起来“很好”了。你变得非常重视与密友的交流,甚至你有时也很重视与泛泛之交的谈话,有时人们会承认自己身处困境,而你发现你们的困境有着许多的共同之处。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对你来说更容易了。当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会感到一阵怨恨,这种感受可能会让你想要掉转矛头、指责对方,但你知道自己不该这样做。你不必在每场争执中都战胜对方。有时,轻蔑的感受依然会让你的嘴唇扭曲,但你很少相信这种感受。你并非总能看清自己试图逃避的痛苦。想要根据轻蔑的情绪顺藤摸瓜,找到羞耻感的根源,可能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 cony_w
    2020-06-22
    仇恨是生命的一个事实,直面它的存在,学会抑制它的表达,尤其在我们最重要的关系里,这也是走向文明的一方面。#1061
  • pinger
    2019-05-01
    你能接纳刚刚好的依赖性,总体上更多的是得到你真正需要的东西。 你拥有很深的感受力,却不担心被其淹没,并相信这些情感会赋予生命与关系更多的意义。 你信任对自我的感觉,虽然对自己并非百分百满意,可你坚信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永不放弃成长的人。
  • pinger
    2019-05-01
    改变思维在这里是指要学会接纳你无法逃避这些情绪的事实同时你能为自己做得最好的事情便是学会如何更好地应对它们。
  • pinger
    2019-04-30
    深受基本羞耻困扰的人为了摆脱这种痛苦的意识,通常会依赖着三种常见的防御模式:自恋、责备与轻视。
  • pinger
    2019-04-30
    合理化是一种非连续性的、偶尔的防御方式,而理智化却渗透并定义了整个人的性格。若是对理智化与语言思维的依赖,则包含了更艰巨的任务:用心观察你的整个性格构成,及你应对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学着少一些思考,多去感受。一般来说,当我们的长期目标或价值观与当前想要满足的愿望出现冲突时,合理化的情况就会出现。我们会试图通过谎言,掩饰我们的真实动机或者行为造成的后果,去逃避目标无法实现之苦。若你经常为物质成瘾寻找借口,比如节食失败或者无法坚持设定目标,那么你有可能在利用合理化防御。
  • pinger
    2019-04-30
    通常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迷信心理代表着掌控未知的世界,以此拥有一种可以控制未来的感觉。当我们相信祈祷会带来好运时,这会给内心带来安慰,或者提升我们的自信。然而实际上,这些行为和外部事件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正如斯金纳那些鸽子的怪异动作并不影响喂食的时间。将秩序、传统与惯例视作健康的防御机制——这是我们为了规避在大千世界里的生存焦虑而对自己撒的小小的“谎言”。看着无助感扮演的这些显而易见的角色,你通常会发现角色背后他们对真实需求的无法容忍,以及对强制性控制的隐形幻想。当某人变得对我们重要时,他/她同时也获得了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能力。如果我重视和尊重的人否定了我,这会伤到我的自尊,无论我平时对自己多么信心十足。尽管人际关系在某些方面增强了我们的能力,但它同时也增加了我们的脆弱感,给了他人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权力。表现在更小的方面就是,如果你经常忘记做应允下来的事,你身边的人就不得不收拾烂摊子,或者如果你总是把问题拖延到有人不得不介入的时候,你也许是在潜意识里控制身边的人,迫使他们替你面对问题。
  • pinger
    2019-04-30
    渴望找到一种彻底而永久性解决复杂问题的答案,无论是针对内在还是外在的难题,这便是理想化的标志。因为它通常伴随着分裂,所以会在好与坏(完美与一文不值)、爱与恨之间来回切换。
  • pinger
    2019-04-30
    忍受关系中出现的愤怒,甚至偶尔的仇恨,不以会伤害到自己爱人的破坏性方式表达出来,是我们可以长久和对方维持亲密关系的根本,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我们的友情与家庭关系。
  • pinger
    2019-04-30
    在为人父母受到剥削性问题,为了孩子所牺牲的睡眠及其他个人需求。这样既不合理又不公平,他们实际上是对孩子有怨言。你认为自己有某种形式上的“上瘾”,那么承受不了对关系的需要会是潜在的问题。这个需要把真正渴求的对象(人)转移到了物质上面。
  • pinger
    2019-04-30
    压抑需要他人的意识的人经常选择从食物、酒精或药物中寻找慰藉。在成瘾人格中,你常会看到有些人对某种物质的偏好,那些东西他们能够买到,从理论上又可以控制得了,全然不似不可靠的人际关系。
  • pinger
    2019-04-28
    他们可能杂付出时显得无私,但这种共情能力要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弱很多;更多的是为了构建起理想的自我形象,以对抗羞耻感,只是为了满足自己那些未被满足的需求,不是真正的慷慨。感恩他人,爱他人的能力,以及对他人的共情能力源自于一个足够好的成长环境;自我关注或假性无私则是情感上过度匮乏的表现。通过书籍或媒体,你可能已经开始认为自己患有某种可识别的、广为人知的人格障碍,请试着暂时将此念头抛到一边。与其给自己钉上某个诊断类别,不如去思考你独一无二的成长背景与性格;学着去了解你自己的防御策略——你会做什么来逃避对痛苦的感知,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琢磨哪种诊断标签最契合你。
  • pinger
    2019-04-28
    忘记这一行为本身泄露了他自始至终就不愿去做那件事。、当我们无法看清自己,而他人却看得清清楚楚时,这对多数人而言实践非常不愉快的体验。当你封闭了对自己需求的觉知,你就不可能与他人发展真正的亲密关系。防御机制只顾眼下一刻,而不计后果,是一个人思虑不周的反射性行为,只是为了规避当下一刻的痛苦,却不考虑由此带来的长期损失。
  • 木子亦愁
    2020-01-28
    感受只是短暂的经历,它们会来,也会离去,没有人会一直停留在一种感受里。所以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不可能得到“快乐”,然后让自己保持住这种状态。即便你很开心从事了ー份自己热爱的事业,但死亡仍会拜访你在意的人——你的父母或其他你爱着的人;即使你获得了一定成功与个人成就,你依然可能会遇到经济下滑,遭遇州际公路上的车流拥堵,碰到粗鲁的店员,航班被取消,事情出差错,以及发生车祸。沮丧、失望、愤怒、难过与悲痛是人类经验中不可避免的部分,最后,每个人都难免一死。对我们来说,尽可能地回避痛苦也很正常。为了避开周五下班后的交通阻塞,我们会导找回家的新路线,会谨记着不在那家受过店员斥责的商店购物,会放弃和那些多次伤害我们感情的人打交道。但是在大部分的时间里,我们无法预想到或者回避痛苦。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需要去承担痛苦、沮丧或失望,有时只是为了学到一课一一我不会再信任霍利了;她已经让我失望太多次了一一但通常情况下,我们什么都做不了,只有熬着,等那种感受自己离开。根据我的经验,许多人难以承受他们的痛苦体验。承受,这个词的第二个意思是:忍受特别是不可避免的感受。他们会想赶快摆脱自己的感受(借助酒精甚至毒品),分散注意力,甚至欺骗自己,怀疑他们的真实感受——诉诸各种各样的防御机制。在了解这些防御之前,我们需要先探讨一下人类的情感地图——在我们处理自身的主要心理需求时,每个人都感受到并受困于其中的情绪种类。如果我们能充分体会到自身以及自己的体验,我们就不会漏掉那些感受。通常致使我们穿上防御盔甲的,正是这些最痛苦的情绪。那些在情感上与物质上始终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的人很少在他们的成人关系里有安全感。在一个人看来只是轻微、转瞬即逝的妒忌,对另ー个人可能就是迈不过去的坎儿。而若我们有很深的羞耻感,妒忌会变得复杂,因为我们会怀疑自己是否是被...
  • pinger
    2019-04-28
    对于心理防御机制,最通俗简短的解释来自于英国的著名心理分析学家唐纳德 梅尔泽(Donald Meltzer)他说:“一切防御机制都是我们为了逃避痛苦而向自己撒的谎”。我们内外一致性越高,对自我的判断也就会越准确,越能抵消落差感,心理也就越成熟,越健康,提升自尊,增强自己面对这个世界的能力。
  • 麒麟
    2023-05-05
    如果来访者的问题主要在于抑郁,就尤其可能存在反向形成与置换结合的情况。虽然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抑郁,但有一种严重的糠郁是由深层的无意识愤怒引起的,这种侵犯性的感受对抑郁者来说,既是可怕的,也是不可接受的。例如有一个热衷于去教堂的人,他努力效仿基督的慈爱,但同时终生都在与“向内的愤怒”所致的抑郁做斗争。因为这样的人无法面对自己的侵犯性,所以他们发展出了一种反向形成一“好人”的身份认同。他们避免了对愤怒与增恨的觉知,但因此患上了抑郁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