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背后的利益
最新书摘:
-
mwei2021-03-30绍民先生把独立后各殖民地的称号“ States”译成“内国”当的。现代意义上的美国随着美国宪法(1787年)和华盛总(1789年)而诞生,这是以汉密尔顿为代表的联邦党人的胜利。い当13个殖民地于1776年宣布独立时,一个统一而强大的中央政无法想象的。革命时力图摆脱的政治安排因现实需要重新出现但是《读本》中《独立宣言》最后部分的译文却容易使读者对当时看的参正叶的历史产生误解:)因此,我们……郑重宣布:我们这些联合起来的殖民地现在是而且按公理也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国家;作为一个独立自由的国家,我们完全有权宣战、缔和、结盟、通商和采取独立国家有权取的一切行动。(重点号为本文作者所加)原文是 We, therefore, .. solemnly publish and declare, that these United Colonies are, and of right ought to be free and independent states; . and that as free and in dependent states. they have full power to levy wat, conclude peace, contract alliances, establish commerce, and to do all other acts and things which independent states may of right do原文提到“国家”的时候用的是“ states”或第三人称复数“they者在译文里加了“一个”两字,并把“they”译成“我们”,与“一个
-
爱书追梦人2016-01-05越界的观念似乎预示了广阔天地,但是真正可供选择的地方却少得可怜。
-
爱书追梦人2016-01-05文学家和批评家是应该对自我戏剧化尤其敏感的,他们自己或许也不免深陷其中。
-
爱书追梦人2016-01-05在谈到德国作家赫尔德时,伯林深情地说,人的根本需要是归属于一个共同体,这种需要就和温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同样重要和自然。
-
爱书追梦人2016-01-05利维斯在执教与辅导的过程中发现,文学史上充斥着经典作家和经典作品,“经典”一词显然用得过滥。他常说人生苦短,为充分利用时间,学生读书不得不有所取舍,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做价值判断或重大的甄别,从而形成“一种正确得当的差别意识”。同时,人们交口称赞一些作家,但对他们的真正卓越之处却缺乏共同的认识。形成这种“差别意识也是达成共识的必要前提”
-
爱书追梦人2016-01-05斯密反复申说,人性中有的激情是自私而原始的,在它们的作用下,一个人自己的毫厘得失会显得比陌生人的最高利益更为重要。但这种消极的激情在社会生活中很不得体,人们不会给予道德上的赞同。它们如不受限制,对人对己都将造成危害。每个人都应该超越自我中心的狭隘心理,力求像一个“公正的旁观者”那样公平合理地看待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
-
kidultcc2020-11-26张之洞不通西语,但是他在《劝学篇》里谈到“democracy”(民主)的翻译以及民主与法治之间的关系。他对“人人有自主之权”一说尤为反感(这使我们想到爱德蒙·伯克),因而对“自由党”这译法也产生疑问:“至外国今有自由党,西语实曰里勃而特,犹言事事公道,于众有益,译为公论党可也,译为自由非也。” “自由党”的英文是“Liberal Party”,而“里勃而特”读来像是“Liberty”(自由)的音译,看来有误。这或许是针对严复作于1895年的几篇激进文章而说的。1903年,严复在《群己权界论》的“译凡例”起首不点名地指出此说之谬,即“Liberty”,不能翻成“公道”,但他同时承认,中文中的自由“常含放诞、恣睢、无忌惮诸劣义”,因而想用《大学》中的“絜矩之道”来说明穆勒的“自由”概念。至于“Liberal Party”中“liberal”一词以及派生的“liberalism”的译法,张之洞的质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事事公道,于众有益”作为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的长远目标未尝不可。正是基于这一理想,1906年当选的“自由党”为英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奠定了基础。这种国家或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活动的政策显然是与“经济自由主义”的教条不相吻合的。张之洞建议将“liberal”译为“公论”,是否妥当,不敢断言,该词有“开明”、“公允”的意涵,这是粗识英文的人也知道的。这译法肯定有偏差,但是这种偏差是深谙西方文化者才会出的偏差。在这些文字背面,读者隐隐感到了张之洞幕僚辜鸿铭的影响。19世纪的英国文人在讲到“自由”时往往把它与正义(“公道”)和全社会的福祉(“于众有益”)相联系,当时“自由派”的代表马修·阿诺德还在《文化与无政府》一书里痛击个人主义的自由观(“doing as one likes”)。笔者猜想,张之洞的疑问不难得到阿诺德和其他一些维多利亚时期开明人士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