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为什么会作恶
最新书摘:
-
子不语2023-04-041938年,社会学家路易斯·沃斯(Louis Wirth)定义了城市的三个特点:人口数量多、人口密度大、居民异质性。米尔格拉姆十分赞同沃斯的精辟见解,但他认为,还需要一个概念来解释沃斯所说的这些人口特征如何被个体内在化,并且影响了个体的主观城市生活体验。他认为,“超载”就是这个缺失的环节。所谓的超载,就是体系输入超过了体系的处理能力。他认为可以这样理解:城市生活中产生的行为变化,其实就是人们为了适应城市生活中的知觉攻击做出的反应。
-
小鸟七号2022-02-12洞悉人性,方能完善自我。
-
小鸟七号2022-02-12我们可能熟悉很多人的面孔,却从未与他们真正互动过。
-
良不知2018-01-24一个人把责任交给发布命令的权威之后,他自己就不必决定行为中的伦理性,权威为他做出了选择
-
良不知2018-01-24米尔格拉姆认为,权威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群体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更好地处理敌意环境。服从倾向是这种社会组织的一个前提,在进化的过程中,服从演变成了人类的天性。人们独立行动的时候,内心中的破坏性冲动会受到意识的控制。但是,如果组织中的每名成员都遵循个人的正误观念,组织就无法以协作的方式高效运转。因此,一个人一旦进入组织化模式,就必须放弃对自我的内在控制,将控制权交予组织的领导者,他的个人意识不再起作用
-
良不知2018-01-24当个体想要站在权威的对立面时,如果他所在群体中有人支持他的反抗,那么他就会做到最好。人类的相互支持是反抗极端权力最强大的武器
-
良不知2018-01-24决定一个人行为的因素通常不取决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取决于他处于一个怎样的环境。
-
良不知2018-01-24争论的焦点是:哪个因素更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是人格还是其所处的环境?米歇尔认为,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行为主要建立在个人特质的基础上,但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个人行为更多的是其所在情境的产物,而不是情境中个人特质的产物
-
良不知2018-01-24我们会轻易地服从权威,这种强烈的倾向超过所有人的预料,其强度足以让人违背道德标准
-
良不知2018-01-24太多的人只是遵命而为。只要他们相信命令来自一个合法的权威,就不在乎做什么,也不再受道德的约束……这也许是我们从这个研究中得到的一个最基本的教训:那些只是做着分内事、从未质疑自我角色的普通人,可能会在可怕的毁灭性活动中充当帮凶
-
STONEMAN2011-07-201984年春天,CUNY提供了5000美元的小额内部经费,对这个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研究。这次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当我们在头脑中构筑对他人的印象时,会具有强烈的寻找统一和一致性的倾向。米尔格拉姆发现,尽管西哈诺(信息中介)和发送者(信息来源)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观众在感知的过程中,还是会认为两者具有一致的人格。比如,在一个实验中,来源者是一名50岁的心理学教授,西哈诺是一名12岁的小男孩。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人察觉到西哈诺的语言并非出自于一个小男孩之口。另一个实验中,来源者不止一人,西哈诺只有一个。同样,没有人意识到西哈诺展示出来的人格是由多个部分组成。 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曾经这样写道:愚蠢的附和乃庸众之心魔(A foolish consistency is the hobgoblin of little minds)。但是,一致性却是人性的重要特征。当我们面对矛盾对立的信息时,总是会本能地寻求一致与和谐。因为人类有一种需求,希望将复杂的社会进行简化,使其变得更容易预知。比如,社会心理学家不断向我们证明,在人类感知过程中有一个观点:美即是好,这就体现了简化原则。也就是说:我们相信外在容貌和内在性格是一致的。相反,如果因和果之间不一致,比如,一个重要的结果只是源自一个微不足道的原因,人们就会感到十分不快。有些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这可能会解释为什么肯尼迪遇刺之后,公众普遍相信这是一场阴谋。米尔格拉姆的西哈诺研究证明了人类行为中这种简化和统一的倾向特别强烈,只是方法比较具有创新性。
-
STONEMAN2011-07-19......通过一个实例——在大学食堂排队的人群中,有人不小心弄洒了咖啡,来演绎“行为者—观察者”的归因效果,即:我们习惯于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却将他人行为归因于性格。比如,一名学生看到有人把咖啡弄洒了,就会说这个人很笨。但如果他自己也出现同样的问题,他会解释说:“咖啡太烫了。”......
-
STONEMAN2011-07-19本书还首次披露了服从比例最高的一个实验情境。在这个情境中,不知情的被试并不直接电击学生,他只是这个行为的“同谋”,拨动开关的任务交给了一名“伪被试”。被试自己只需要做一些辅助的动作即可。因此,他虽然对整个过程负有责任,但并不直接参与到惩罚学生这件事情之中。40名被试中,有37人(92.5%)坚持到了最后。这个意味深长的结果中表明了一些令人忧虑的事实。米尔格拉姆这样写道: 在破坏性的官僚体系中,聪明的管理者会对他的手下进行安排,让那些最无情、最麻木的人直接参与暴力。但大多数其他成员,无论男性和女性,只进行一些与真实暴行距离很遥远的行为,因此他们很少因支持暴力而感到紧张不安。首先,合法权威对他们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授权,其次,他们并没有亲手执行伤害受害人身体的野蛮行为,因此,他们会加倍地忽视在暴力行为中负有的责任。
-
STONEMAN2011-07-18米尔格拉姆还研究了其他可能促使被试反抗权威的因素......在这个实验变体中,由于两位伪教师的反抗行为,90%的被试都在最大电击之前停止了服从......另两名“伪被试”的正面行为帮助被试从权威的控制中解脱出来。在米尔格拉姆所做的所有变体实验中,这是斩断权威束缚效果最显著的一个。他在研究结果中写下了这样一段重要的结论:当个体想要站在权威的对立面时,如果他所在群体中有人支持他的反抗,那么他就会做到最好。人类的相互支持是反抗极端权力最强大的武器。
-
STONEMAN2011-07-18......他们发现,在实验过程中,被试做出反抗的时间越早,坚持到最后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被试第一次反抗时的电击强度越小,结束时的电击强度就越小。莫迪利亚尼和罗查特这样解释这种现象: 这与认识失调理论相符,被试在完成一件特别不愉快的合作任务时,他顺从的时间越久,就越会在内心说服自己,为眼前的一切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并相信这种解释是真实的。比如:被试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电击并不那么危险,学生没有什么问题,实验必须继续······在实验前期进行口头反抗可以有效的减少心理压力,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并进行更多消极野蛮的同谋行为。
-
STONEMAN2011-07-18......四段距离实验揭露了人性中一个不受欢迎的真相:我们会如此轻易地服从权威,这种强烈的倾向超过所有人的预料,其强度足以让人违背道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