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

最新书摘:
  • Kalpa
    2012-05-06
    上海戏院桌椅的卜居不同于北京的垂直式,而是采用地平线式,从而使观众都能够正面舞台。直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电影在中国一般被称做“影戏”,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之后“电影”这一名词才被逐渐广泛使用,取代了“影戏”。“影戏”这个术语暗示了电影与皮影戏以及其他新旧剧种之间的脐带联系,尤其是具有现代性的舞台艺术文明戏。“文明”是从日语中借用的一个词汇(在日本本土亦是明治维新的一个关键词),在当时是流行语,用来指一切具有现代性的新事物,例如新式的婚礼(“文明结婚”)、女性自然脚或放小脚(“文明脚”)等。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文明戏的先行者都有京剧的底子,例如欧阳予倩。
  • 七七|烂柯人bot
    2011-09-05
    将对表演“本色”原则的强调归因于“电影是一种纯粹的视觉真实的媒介”,很可能是错误的,它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性别化的约束来运作的,它将女演员引向“可信”的原则,接下来,这种“可信”根源于对理想女人的社会性构建,即“善良女孩”应当“自然”、“天真”。对这一原则的构建和遵循——它是由导演、剧作家、批评家、观众,以及女演员自身所完成的,反映了他们不愿意接受和赞扬除此以外的女性:她们占据中心位置,是可知的,因此是不会造成危害或威胁的主体。
  • 七七|烂柯人bot
    2011-09-05
    按照约瑟夫•列文森在其杰出的著作《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做出的讨论,民族主义是儒教——将中华帝国整合在一起达数百年的意识形态粘合剂——在现代中国的对等物。从当时处于危亡的国家疆界的角度说,在激进的‘禁舞’小册子中所表现出的爱国主义其实是扩大的中国孝道概念。不孝的青年男女因为在其父母遭受痛苦的时候跳舞而受到批判,和他们一样,在日本占领期间去舞厅的顾客被爱国分子视为叛徒,因为他们拒绝或无视保持祖国政治、文化和领土完整的义务,当他们在日本人经营的舞厅消遣时,他们的同胞在进行着艰苦的战斗。总之,这两种观点的基调都将去夜总会视为一种自私的行为,在大危机时代,它损害了中国人相互连结在一起的家庭、文化与民族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