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转红轮
最新书摘:
-
timeregister2012-12-26农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想法,沙皇是仁慈的,只是老爷们太坏。所以俄国农民传统上就喜欢给沙皇写信,……最多的是告状信。
-
timeregister2012-12-25在国家的不断打压下,曾与王权抗衡的波雅尔与军功贵族的差别在逐渐缩小,波雅尔过去建立在个人关系上的贵族契约制变成了如今国家与臣民的强制关系,原来个人之间的自由原则转变成国家和臣民之间统治与被统治的隶属关系。这是俄国国家法权力史上的一个根本转变,它从此决定了俄国不同于西欧社会的政治状况。俄国的地主与中国式的地主或者西欧的封建主都是不一样的,他们不但与农奴一样被固定在土地上,也并非自己土地上真正的全权拥有者,绝不是西欧领主庄园那样“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的“土围子”。彼得一世上台伊始便废除了“波雅尔”的称号,以后的贵族就仅指“军功贵族”,波雅尔的称呼虽然在民间一直沿用,逐渐演变成“老爷”尊称。(p306)农奴只是国家暂时“借给”服兵役贵族的劳动力,名义上仍然是国家的纳税人,俄国农奴的这种双重身份是其最奇特的不同于其他国家农奴的地方。
-
timeregister2012-12-25拉甫洛夫(1823-1900)在《历史信札》中说:知识分子是“具有批判思维能力的个人”。俄国军队在国家架构中的特权地位尤为明显。……国家要维持全欧洲规模最大、开支最多的常备军,这种负担不断地消耗俄国的财力,造成国内危机。所以,俄国的每次改革都是与前次失败的战争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都是因为军事财政需要而引发的。毫不夸张地说,俄国“一切国家改革和变化都取决于战争时期环境和要求所产生的需要”。国家早先的价值取向下产生的主义架构及其社会关系的模式,以后便成为道路选择时结构性环境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路径依赖”。俄国的扩张性使它形成了一种与拜占庭、与西欧、与东方专制主义都不相同的特殊的政治结构。俄罗斯过于辽阔的领土既是俄国人的骄傲也是俄国人的包袱,大肆扩张带来了疆界的扩展、自然资源的增加、经济活动中心从莫斯科一隅向更广阔的地盘转移,这种靠不断“稀释”中心地带的发展模式,延缓了俄国城市化和近代化的步伐,却加重了国家操控社会的农奴化和专制化趋势,……后来俄国的“国家主导”、“国家主义”成为一种显著的民族需要。……别尔嘉耶夫也认为:“广袤的空间像一个沉重的负担,压迫着俄罗斯民族的灵魂”,……国家“对自由个性和社会力量进行压制,使它们都服从国家的利益”。几个世纪以来,俄国在政治架构上的一贯原则是:第一,国家利益基础上所有阶层普遍奴役化;第二,对外关系通过内政释放出来;第三,一切改革都需要国家靠外部压力才能“强迫做成”。上述思想长期以来一直左右着俄国的发展方向。从彼得大帝以来的军队都能不断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中获取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而这又使得俄国的制度会永远支持军事目标,军队的价值观及其所重视的问题永远都被置于首位。这样做往往是以整个社会的发展作为代价,这种意识在俄罗斯公众及其政治领导层中根深蒂固,他们往往会本能地顺从军队的意图。……这种军队的价值观和组织形式的等级制度应用于国家...
-
TaoTaoLi2012-12-25纪德在高尔基追悼会上致辞说:"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国的大作家几乎都是造反者和不安分的人,在苏联头一次,大作家不再是反对派分子了。"这真不知是对逝者的大褒,还是大贬。
-
TaoTaoLi2012-12-08萨哈罗夫的评价是:尽管在我看来索尔仁尼琴的世界观在某些方面是错误的,但在当代充满悲剧的世界上他不失为一个捍卫人类尊严而斗争的巨人。
-
TaoTaoLi2012-11-25索尔仁尼琴说:我和写作有一种神圣的关系,我的写作是在履行某种义务。
-
奥马2022-01-18P.370叶卡特琳娜实际上是近代意义上俄国第一个“开明君主”(以往人们往往提到的是彼得大帝,其实,彼得大帝“学习西方”主要是学习“船坚炮利”和科学技术,他是让俄国“伴随着炮声与斧声”进人强大国家的行列,在强化专制方面他应该是伊凡雷帝的继承者,决不是个在思想方面主张宽容大度和兼容并蓄的人,所以他是个成功的专制君主,但不能说是开明君主),自她登基后,俄国历史就出现了种有趣的“开明一反动”循环。……她的孙子亚历山大一世是叶卡特琳娜之后俄国又一个“开明君主”。
-
ahxdds2021-04-16事实证明,俄国历史越往前追溯,人们的自由就越多,从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俄罗斯帝国到苏维埃国家,国家的强大并不是人们获得自由的过程,而是人们丧失自由的过程。那些发动革命、信誓旦旦保证在革命成功后要给予人民自由的许诺,只不过是一种动员手段罢了,革命以后国家机器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描述的“弱化”现象,反而更加垄断、更加残酷、更加强大,对人民的强制性约束力和汲取手段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国家过分入侵社会剥夺了各个领域的独立性,造成了个人的消极被动。这就是俄国很容易产生“向后看”理论的社会基础,而以往人们沉浸在“帝国光荣”的民族主义虚荣下,很难真正体会到每个个体“到底要什么?”
-
ahxdds2021-04-16事实证明,俄国历史越往前追溯,人们的自由就越多,从基辅罗斯、莫斯科罗斯、俄罗斯帝国到苏维埃国家,国家的强大并不是人们获得自由的过程,而是人们丧失自由的过程。那些发动革命、信誓旦旦保证在革命成功后要给予人民自由的许诺,只不过是一种动员手段罢了,革命以后国家机器并没有出现马克思所描述的“弱化”现象,反而更加垄断、更加残酷、更加强大,对人民的强制性约束力和汲取手段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国家过分入侵社会剥夺了各个领域的独立性,造成了个人的消极被动。这就是俄国很容易产生“向后看”理论的社会基础,而以往人们沉浸在“帝国光荣”的民族主义虚荣下,很难真正体会到每个个体“到底要什么?”
-
ahxdds2021-03-28研究,直到20世纪初,俄国仍有10%左右的人口属于分裂教派。事实上,就连后来无神论者发动的俄国革命,都是旧教徒在经济上支持的。笔者在最近的文章中曾指出:号称“打倒资产阶级”的俄国革命能够爆发,很大程度上是俄国“资产阶级”中旧教徒的功劳。当时工商业者半数以上的人都是分裂派教徒或其同情者,他们反沙皇很积极,虽然他们跟社会主义没有关系,也不是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角度看待这场革命的,而是把沙皇作为“敌基督”、“伪基督”势力来反的,所以他们把大量的钱和物拿来支持反沙皇的政治派别。这一点很重要,很多人都没有想过,这些职业革命家以什么为生,搞革命的资金从哪儿来,很少有人提这样的问题,其实,这是革命最关键的,没有钱怎么搞革命呢?实际上,至少相当部分钱就是来自这些分裂派。布尔什维克影响最集中的几个大工厂,如普梯洛夫厂、莫罗佐夫厂、索尔莫沃厂等,厂主都是分裂教派成员,他们允许组织工人赤卫队,所以才能将力量做大。这些人中最著名的叫莫罗佐夫,是俄国最著名的“纺织大王”,旗下企业集团有工人达5万之多。1905年,他既痛恨沙皇专制,又感到革命可能会以暴易暴,焦虑不能自拔,竟然自杀了。遗嘱把所有的家产捐给反对派。遗嘱的执行人就是生前的相好、女演员安德烈耶娃,而此人后来成为高尔基的第二任夫人。于是,各个反对派争相笼络高尔基。列宁更是极力和高尔基搞好关系。于是,高尔基成为布尔什维克的“金主”。这就是后来高尔基对十月革命抨击得那么严厉,说了那么多激烈的“不合时宜的话”,但列宁始终给他留面子的原因之一。
-
DewSand2014-03-05但是斯大林希望在他的统治下,要改变知识分子独立思维以及与政权作对的习惯,让这些喜欢各自为政的声音从此变成党的传声筒。这种想法当然不能让斯大林自己说出来,而是要找一个有威望的知识分子说出来才有说服力。请高尔基回来,要让他在制服知识分子方面起一种特殊作用。斯大林不便说的话,不便办的事,由一个“伟大作家”主动去说、去做,其效果绝对是事半功倍。
-
DewSand2014-03-05布尔什维克煽动起农民“劫不义之财”的投机心理,因为靠正派的劳动建不起大瓦房,把私有财产说成是剥削得来的不义之财,正好趁火打劫。这句话按现在的说法是“去抢那些抢来的东西”。
-
余叶知秋2013-11-27东正教是唯一真正的基督教,它是所有基督教信仰中保留了早期基督教原生态东西最多的民族,但是这个东正教并不是指沙皇的官方东正教,霍米亚科夫甚至指出提出,教会变成一个国家的部门,使它成为帝国的宣传机构和意识形态的掌控部门,就已经以世俗文化取代了宗教世界,这是和基督教原则相违背的,沙皇不应有神职方面的权利,他们希望复原一种没有被破坏的宗教,共济会作为一个活动平台和思想中介,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他们的愿望。可以说,俄国共济会是一个矛盾体,一方面神秘主义的共济会模糊不清地表达了他们对现实不满和反抗体制的愿望。但同时共济会的眼睛直视向上的,从来没有向下的联系过俄罗斯下层民众,他们呢把变革的希望寄托在近卫军官的宫廷政变和影响沙皇的政治取向上,所以彼得三世、叶卡特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亚历山大二世、尼古拉二世身边和外围都有共济会人员活动的身影。
-
timeregister2012-12-25王权与军人的联合导致绝对君主制在俄国的胜利,服役贵族只不过是国家体系强化过程中的工具而已,此后俄国被奴化的不仅是农奴,而是所有阶层,贵族亦不例外。贵族、僧侣和王权不是对等的国家联盟,而是王权凌驾于所有阶层之上。(P293)
-
timeregister2012-12-2513-15世纪是东北罗斯封建制度发展的时期,……那时罗斯分裂公国上“半独立的国家”的三种社会制度,君主主义(莫斯科)、贵族制度(乌克兰),城邦民主(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较量还没有最后尘埃落定。在14-15世纪的留里克王朝时期始终充满着这三股势力的博弈。
-
timeregister2012-12-24列宁身上兼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禁欲主义、涅恰耶夫的残忍、特卡乔夫的时不我待、热里雅鲍夫的组织才能以及伊凡四世的专制和彼得大帝不惜一切代价的强国梦想的所有特点。
-
TaoTaoLi2012-11-25索尔仁尼琴:"如果没有敬畏之心,人什么事都可以做出来。"
-
晚睡猫2015-03-16如今英语中的“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一词源于俄语,但在俄语中该词的本意与英语有所不同。按别尔嘉耶夫的说法,“知识分子”就是那种未必具有高深专业知识、但却坚持思想信念并怀有救世情结的一群人。……这些说法都表明俄国所谓的知识分子原来并不包括工程师之类的技术专家,它几乎就是指今天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而言。
-
不觉晓2012-09-27众所周知,“激进主义”便意味着摒弃渐进改革,反对妥协让步,强调与过去“决裂”,对现存秩序和现存社会制度持强烈否定态度,急切地希望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最常见的就是以革命暴力方式彻底颠覆旧的国家体制而重建一个新社会。俄国激进主义(Радикализм)在19世纪60年代涌起,那时思想界认为俄国文化已经和统治阶级话语霸权绑在一起,只能以批判否定作为武器,于是激进地提出“不要调和!”“不要改革!”,在社会领域里要坚持“斧头”原则。随后在俄国兴起了一股平民阶层扫荡一切的“旋风效应”,他们相信,只要激进地用革命推翻了旧制度,再以理性规划社会生活,人类就会有一种“空前灿烂、基础全新而且坚不可摧”的美妙生活。被称为“一元论先驱”的皮萨列夫(1840-1868)就说过:“能打碎的就打碎,经得起打碎的就是好的,打碎了的则是一堆废物,不管怎样要大打一场,这不会有害处,也不可能有害处。”别林斯基则说:“否定就是我的上帝!”激进主义导致了俄国知识界的大分裂,催生了民粹主义,此后它“又换了一种形式进入到列宁主义中来”。列宁直接把皮萨列夫、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与杜勃罗留波夫奉为“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先驱”。托洛茨基承认:“我们的先辈没有注重创造……可使我们的革命变得温和一些的民主条件”,于是新俄国、新生活就在痛苦、磨难和血腥中诞生了。在激进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苏联模式最后在国家主导的快速追赶潮流中断送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制度。因此,反思“激进主义”成为近年来俄罗斯学术界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比如撰写《俄罗斯文化史》的格奥尔吉耶娃就认为:“革命解放运动所固有的这种极端主义思想,是俄罗斯整个民主运动遭到失败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