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书释义

最新书摘:
  • 被赎的囚犯
    2015-06-15
    上帝本于信显明的东西,“以至于信”向信仰敞开了。谁放弃了直接聆听喻告的想法,谁就会听到通告。谁愿意鼓起勇气信奉上帝,谁就会听到上帝的声音,上帝就会将自己的情况坦诚相告。谁承载着沉重的神性之“不!”,谁就会被伟大的神性之“是!”托起。艰苦劳作者和肩负重担者会疲劳顿消,神清气爽。不去回避矛盾的人,在上帝那里寻到了万全之地。真诚的、乐于等待的人,在允许他等待、他也应该并能够等待这点上看到了上帝的诚信。尊崇上帝并能够保持距离的人,和上帝同在共生。 在这些人身上,“唯义人因信得生”(哈2;4)这一预言实现了。“义人”是成为看守的囚徒,是站在神性现实门槛边的卫士。服从上帝审判的人有义,满怀敬畏和希望的人有义,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义了。他必生:他认识到此生虚妄,从而成了真实生活的候选人。在此生,他永远注视着真实生活的反照,在悠忽即逝中,他始终仰望着万古永恒,一种伟大的不可能性向他宣告了众多渺小的不可能性终结和目的。他因上帝的信得生。无论说“因上帝之诚信”还是说“因人类之信仰”,其实所指相同,其信为一。先知流传下来的的这句话就已经指明了两个方向。上帝的诚信指上帝乃是和我们全然不同的圣者,他喊着“不!”向我们走来,跟随着我们,我们是无法摆脱他的。人类的信仰是对上帝的“不!”表示接受的一种敬畏,是以空穴为指向的意志,是激动地在否定中坚持不懈。在上帝的诚信和人类的信仰相会之处,人的义显现出来了,义人得生了。这就是《罗马书》的实义。
  • 被赎的囚犯
    2015-06-15
    “本于信”,从他对我们的诚信里,上帝之义显露出来了。真正的上帝没有将人忘到九霄云外,造物主不会遗弃他的造物。尽管奥秘曾经并继续“永古隐藏不言”(16;25);尽管人们始终感到非上帝较之神性的矛盾容易接受;尽管我们觉得,不可显露之物绝无显露的可能,只有心不在焉的人才会不知难而退;但是上帝对人的诚信是坚定不移的;上帝的意志,从自身解放出来的人暗中的愿望,这两者之间的无比深刻的一致性是坚定不移的;我们意识到最终的人类问题时得到了上帝的回答,这回答也是坚定不移的。我们“ 盼 望 新 天 新 地 , 有(上帝的) 义 居 在 其 中 。”我们被置于这一等待之中,从这点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诚信。
  • 被赎的囚犯
    2015-06-14
    信仰是每个人都应该、也都能够做到的事。“犹太人和希利尼人"都有聆听福音的被选权。福音对世界的此在和如此在提出了疑问,从而直接以每个人为对象。我们生活的极端艰难是涉及众人的普遍问题,基督身上神性的矛盾——在这一矛盾中,人们会意识到人生艰难——也是如此。或许,确是“犹太人”、确是宗教——教会的人率先奉召,因为他们本来就处于这个世界的边缘,而在边缘上本来就定能看见(2;17-20 ,3;1-2,9;4-5,10;14-15) 全新领域的切线(1;4)。但是,这种领先状态并不意味着优先地位。“宗教的还是非宗教的”原则上已不算什么问题,更何况“教会的还是世俗的”这类问题呢。聆听福音的可能性和使福音被人聆听的责任,和赋予聆听福音者的希望一样,是带着普遍性的。这是因为在福音中显露出来的是“上帝的义”这个秘密。无论何人,无论他达到了什么地步,身上都压着这一巨大而普遍的秘密。上帝与其本身的一致性在犹太人和希腊人那里,在全世界都是极有争议的问题,然而,这种一致性在基督身上清晰地显示出来,并得到荣耀。人们在复活的此岸称为上帝的东西,就其特征而言,恰恰是一个非上帝,一个不拯救造物的上帝,一个对人的不义采取放任态度的上帝,一个不以上帝身份和我们站在一起的上帝,一个对世界、对人的此在和如此在高度肯定的上帝。即使我们慷慨激昂地用一些最高级定语为其涂脂抹粉,他依然难以忍受,依然是一个非上帝,反对这种上帝的怒吼比起为他百般狡辩的伎俩来更接近真理。一般而言,只有在缺乏更好的东西,即缺乏绝望的勇气的情况下,才能在复活的此岸避免露骨的无神论。然而,在基督身上,上帝道出了他的真情,揭露了这个世界的非上帝的谎言。通过否定我们的现状,通过否定世界的现状,上帝肯定了自己。他显出了上帝的本相,表明自己是位于我们的沉渣,位于时间、万物以及世人的彼岸的上帝,是囚徒的救星,从而是一切存在的意义,是造物主。他制造并保持我们和他之...
  • 被赎的囚犯
    2015-06-12
    福音要求“信”。福音只对有信仰者才是“上帝拯救的大能”。即是说,福音的真理不能直接言传,不能直接认识。“按灵说”,基督显明为上帝的儿子(1;4),“灵乃是对直接的非间接性的否认。如果基督是真正的神,那么他必定是不可认识的,唯独偶像才具有直接识别的特征”(祁克果)。在这个世界上,上帝拯救的大能是全新的,闻所未闻的和不期而遇的,因而只能作为矛盾出现,只能作为矛盾被察知、被接受。福音不自我解释,也不毛遂自荐,福音不乞求,也不谈判,福音不威胁,也不允诺。无论何处,只要人们不是为了它本身而倾听它,它就会默不作声。“信仰指向不可见之物。为使信仰能有机会,一切被信仰的必须是隐蔽的,如果它们与人们看见、感知、经验的正好相反,那么它们就是隐藏的最深的。上帝使人死方能使人生,上帝降罪于我们方能替我们辩护,上帝带我们下地狱方能领我们上天堂”(路德)。福音是值得信仰的,只能被信仰。福音的严肃性体现在:它挺身而出候选,它供人选择。对那些无力应付矛盾、无力在矛盾中坚持不懈的人来说,福音成为烦恼;而对那些不能回避矛盾的必要性的人来说,福音成为信仰。信仰是对匿名之神的尊崇,就是意识到上帝和人类、上帝和尘世之间的区别而热爱上帝,就是肯定复活乃是世界的转折,就是对体现在基督身上的上帝之“不!”说“是!”,也就是在上帝面前惊而却步。应该认识到这一点:世界由一个矛盾的真理界定;人本身由一种矛盾的意志界定。这是无法抗拒的矛盾,人对这矛盾知之甚多,以至于无法摆脱、只得无可奈何接受这矛盾,谁竭尽全力在这一矛盾的基础上生活,谁就有信仰了。谁信赖上帝,信赖上帝本身并且只信赖上帝,即认识到上帝的诚信体现在我们被置于和尘世的此在和如此在相矛盾的状态中,谁以诚信回报上帝的诚信,谁和上帝说“尽管如此,......仍要......!”和"即便如此,还是......!",谁就有了信仰。在福音里,信徒发现了上帝拯救的大能,发现了预兆永恒...
  • 被赎的囚犯
    2015-06-11
    上帝的大能旨在“救”,人活在世上就是身陷囹圄。深思一下就不会执迷不悟,就会认识到我们此时此地拥有的可能性是有限的。然而,我们却距离上帝太远,背离上帝太多(1:18,5:12),这样,后果的严重性(1;24,5;12)便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人是他自己的主宰,人和上帝的一体性严重破裂,我们难以想象还能重新弥合。人是造物,人的造物性给他套上了枷锁。他有罪孽,是他的过错。他会死亡,是他的命运,他的世界不过是自然力、精神力以及其他一些力组成的乌合之众,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他的生活只是假象而已。我们的处境就是如此。“究竟有没有上帝?”确实应该提出这个问题!理解这个世界和上帝的一体性,这一愿望或是不可饶恕的宗教狂妄,或是对超越生死的真实的最终认识,即以上帝为出发点的认识。以上帝为出发点的认识要占一席之地,就必须使宗教的狂妄荡然无存。只要假币还在流通,真钱也会令人生疑。福音提供了最终认识的可能性,但为了实现这种可能性,福音必须宣告最终认识之前的所有认识均属无效。福音谈的是上帝的真相,指的仅仅是上帝本身。福音讲的是将成为我们的救世主的造物主,是作为我们造物主的救世主。福音准备让我们彻底改过自新。福音宣告我们的造物性将变成自由,宣告赦免我们的罪孽,宣告生定胜死,失而复得。我们此时此地被五花八门的事情束缚着,对此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聆听,通过源于福音的、对上帝的思慕聆听。世界还是世界,聆听的人也还是人。他得承担起全部罪孽的重负,全部死亡的咒诅,我们此在和如此在的情况如何?在这方面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复活是我们走到尽头时拦住去路的横木。但这拦路横木意味着出口。迎面而来的这个“不”,乃是上帝的“不”!。我们所缺乏的,也是有助于我们的。界定我们的范围的,正是一片全新的土地。扬弃一切世间真理的,也是他们存在的根据。正因为完全是上帝的“不”,所以也是上帝的“是”!这样,我们就在上帝的大能里看见了前景、大门和...
  • 被赎的囚犯
    2015-06-07
    对基督团体而言.....假如它由基督性变为基督徒性,变为一种和约,或者仅仅变为一种与位于复活此岸的、自我震荡的世界现实相安无事的临时协议的话,那么,它和上帝的大能就毫不相干了。假如这样,所谓福音就完全卷入了和其他世界宗教和世界观的竞争,摩肩接踵地挤在这些尘世宗教和观念中间了。比起一种自我误解的基督教来,尘世无疑更懂得如何去满足宗教需求,如何去制造一些诱人的幻想;幻想我们拥有关于上帝,尤其是关于我们和上帝共同生活的知识。假如确实如此,那么真有足够的理由以“福音”为耻了。但保罗指的是未识之神的大能,是”没有眼睛看到过,没有耳朵听到过,没有人的心里进入过“的上帝的力量。所以他不以为耻。
  • 被赎的囚犯
    2015-06-06
    我不以福音问耻。福音既不需要寻求,也无必要逃避和各种世界性宗教及世界观之间的争论,福音是关于已知世界受到另一未知世界限制的信息。有人尝试在已知世界之内寻找相对而言未知的、较为高级的存在境界;并开辟进入这一境界的道路;而福音和所有这类尝试之间不存在任何竞争关系。福音不是众多真理中的一种,福音向一切真理提出了质疑,福音是户枢,不是大门。谁理解了福音,谁就参与了事关整体、事关存在的争论,从而从其他一切争论中解脱出来。
  • 被赎的囚犯
    2015-06-05
    1:1 耶 稣 基 督 的 仆 人 保 罗 , 奉 召 为 使 徒 , 特 派 传 神 的 福 音 。1:2 这 福 音 是 神 从 前 借 众 先 知 , 在 圣 经 上 所 应 许 的 。1:3 论 到 他 儿 子 , 我 主 耶 稣 基 督 。 按 肉 体 说 , 是 从 大 卫 后 裔 生 的 。1:4 按 圣 善 的 灵 说 , 因 从 死 里 复 活 , 以 大 能 显 明 是 神 的 儿 子 。1:5 我 们 从 他 受 了 恩 惠 , 并 使 徒 的 职 分 , 在 万 国 之 中 叫 人 为 他 的 名 信 服 真 道 。1:6 其 中 也 有 你 们 这 蒙 召 属 耶 稣 基 督 的 人 。1:7 我 写 信 给 你 们 在 罗 马 为 神 所 爱 , 奉 召 作 圣 徒 的 众 人 。 愿 恩 惠 平 安 , 从 我 们 的 父 神 , 并 主 耶 稣 基 督 , 归 与 你 们 。 “耶 稣 基 督 的 仆 人 保 罗 , 奉 召 为 使 徒 ,”说上面这些话的人,并非热衷自己独创的天才,而是一位恪守自己使命的使者。他并非主人,而是事君的臣仆。不管保罗是何人,有何意愿,其使命的内容归根结底并非为他所有,而是在他之上,对他而言具有不可克服的陌生性和难以企及遥远性。他不可能将使徒志业视为他本人生活之旅的某一驿站。“使徒志业是一个悖谬的事实,这一事实在他生命的开始瞬间和最后一刻游离于他自身之外却又与他本人联系在一起”(基尔克果)。他是他本身,并永远是他本身,就本质而言,他与众人相去无几。然而和他自身相矛盾、也和芸芸众生不同的是,他同时又受上帝召唤成为使徒。如此说来,他是一...
  • [已注销]
    2014-12-07
    26-27 况且,我们的软弱有圣灵帮助,我们本不晓得当怎样祷告,只是圣灵亲自用说不出来的叹息替我们祷告。鉴察人心的,晓得圣灵的意思,因为圣灵照着上帝的旨意替圣徒祈求。我们谈论的是什么?是我们对真理的追求,还是真理本身?是一种人类体验的数量、品质、强度、还是一种在我们身上产生的神性现象?是才智灵性、信奉神灵、心灵迷醉,还是圣灵?诚然,无论如何总涉及到前者,因为我们怎么能不以否定前者的方式谈论后者呢?但必须一再重申:我们指的总是后者:“圣灵与我们的心同证我们是神的儿女”。(…)圣灵自行其事,自行其道。并非我们有它,而是它有我们。它先在,它“抢在我们的软弱之先”,它是生命气息的创造者。圣灵抢在我们的软弱之先,真理本身就是真理;这便是我们软弱中的力量所在。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即使通过彻底的否定我们也不能获得这一力量。即使神秘主义的“否定之路”也是歧路,正像所有的“路”都是歧路一样。唯有基督这条路才是例外。
  • Christine
    2013-07-24
    作《约伯记》的诗人和传教士所罗门睁开不受诱惑的双眼,早就在直观的明镜里重新发现了直观对象的原型,重新发现了上帝的非直观性,重现发现了上帝无法探究的崇高。对这“晓得”,对这“理性地观照”而言,一个始终无可挑剔的事实正是上帝的非直观性......我们对上帝只能一无所知,我们不是上帝,我们必须对主表示敬畏
  • Christine
    2013-07-24
    基督徒非常理智,相互之间从来不问:这是来自你还是来自我?因为这既不是来自你也不是来自我,我和你都一无所是,一无所有。在我们上方,在我们背后,在我们的彼岸,有这样一种东西在——这就足够了。这种东西既给出类拔萃者、也给刚刚起步者以安慰,在他们困于人性的、外在的和内在的软弱和诱惑时安慰他们。这种东西就是信仰,即信仰之音信,信仰之内容,即上帝之忠信。我们心里或许会升起一种欲望:像这样共同地去叩天国之门,像这样共同地被圣灵感动;尽管这种共同性本身是空洞的、无足轻重的。
  • Christine
    2013-07-24
    在上帝之路上相逢的人们相互之间需要交流。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可能意味着什么,但这当然不是通过他想对别人意味着什么的意志,即恰恰不是通过他内在的充实,不是通过他所是的,而是通过他否定意义上所是的,通过他的贫乏、叹息、希望、等待、匆忙,通过存在于他本质之中、却指向另一本质(超越他的视野和力量的另一本质)的一切。使徒并非积极者,而是消极者,在他身上,上述负面性的空穴显而易见。这样,他对其他人就是即意味着什么;这样,他就将恩典赐分给他们,便他们“可以坚固”,更加聚精会神,等待和祷告时更有力量。圣灵通过他赐分恩典,正是因为他本身无意积极地起作用。于是,赐分者不断赐分,自己逐渐成了接受者;接受者不断接受,慢慢地变为赐分者。
  • Nishaven
    2013-07-21
    “他们的主题、历史的真正主题既非否定亦非肯定人本身,而是认识人与他所不是的上帝、与他永恒本源的关系中的疑难”(67)。
  • Nishaven
    2013-07-13
    此前,巴特明确说过,对掌权者的顺服,在伦理上纯属消极概念,确实相信上帝的人避免以恶报恶、为恶所胜的不二法门,最激进的革命者,却是相信上帝的人避免以恶报恶、为恶所胜的不二法门,最激进的革命不只是反叛,而且本身也是”对现存事物的辩护和强化“。所以,在巴特看来,反对叛逆,并不意味着拥护现存秩序,信仰上帝的人须注意的是,”叛逆者一不留神卷入的争执是上帝的秩序和现存的秩序之间的争执“(507)。接着,巴特列出了对这段《罗马书》解释最具创意的一个公式:若将现存的秩序如国家、教会、权利、社会、家庭等等的总体设为:(a b c d);将上帝的本源秩序对这总体的扬弃设为括号前的符号:—(+a+b+c+d);那么显然,革命作为历史行为即使再彻底,也不能视为在括号前对人类秩序的总体实行全面扬弃的神性负号,而是充其量只能视为这样一种可能成功的尝试:扬弃括号内的现存秩序作为现存秩序拥有的人性正号。于是得出以下公式:—(—a —b —c —d )。在这一公式中必须注意,括号前巨大的神性负号很快就会出乎我们意料地将括号内人擅自以革命方式抢先改设的负号重新变成正号。换言之,鉴于神人之间的局面,旧事物经革命的算法在崩溃之后会以新的形式卷土重来,而且比以前有过之而无不及。(508)
  • Nishaven
    2013-07-13
    ”恶不是对恶的回答。受到现存秩序伤害的正义感不会因为与现存秩序决裂而得以重建。‘要以善胜恶’!“
  • 遺民有扶桑
    2012-03-26
    忘記造物主的人一面奇怪的抱怨塵世生活空空如也,或同樣毫無道理地、令人難解地在塵寰濁土上指摘人的罪孽,一面又一意孤行,繼續走自己的路。抱怨指摘和執迷不悟,兩者如影隨形。登峰造極的做法是:目不轉睛地盯著塵寰濁土,肯定、追求、繼承、讚揚建造在這上面的一切,並在這一切受到原則性攻擊時跳出來為它打抱不平。
  • 島人小山
    2011-12-03
    上帝!我们不知道我们用这个词是在表达什么。谁有信仰,谁就知道我们对此一无所知。谁有信仰,谁就和约伯一样热爱位于无法探究的高处令人生畏的上帝,谁就和路德一样热爱隐形的上帝。上帝之义就会向他显明。他会获救,唯独他会获救。
  • 島人小山
    2011-12-02
    无需辩护,无需为福音是否会获胜而忧心忡忡。福音扬弃和解释了一切存在,它是征服世界的胜利。
  • [亦注销]
    2011-07-13
    ……他的復活也是如此:有什麽能阻止那些虔誠或不虔誠的神學家援引類似的、對其靈而言多少顯得可信的事情,認為復活參與了一種高尚的競賽?有什麽能阻止那些對種種崇高世界了如指掌的人將復活的奧秘視為求之不得的泉水,引入他的磨臼?又有什麽能阻止施特勞斯將復活闡釋為「世界歷史的騙術」?——哪一種歷史現象會像上帝之子的歷史現象這樣聽任擺布,這樣無助地面對種種高見和謬論、詮釋和誤解,誰都可以運用或濫用它?哪一種歷史現象會像上帝之子的歷史現象這樣其貌不揚、模棱兩可、容易誤解?我們所知的聖子一生中,沒有一處不如此,沒有一處不使人感到煩惱,換言之,有無數幾乎使人不得不如此的地方,有無數這樣的地方:在那兒,透過天真得感人的現代神學只能看到一種可惜是理所當然的糟糕局面,即“在此我們的感覺有別於耶穌”。「罪身」指的是人性、世俗性、歷史性、自然性、光怪陸離的可疑性,指的是出類拔萃或荒謬透頂的觀察家盡性的遊樂場——不過這遊樂場上卵石遍布.最終誰都不免摔倒,盡管摔的方式各有千秋。「耶穌一生」就是這樣的罪身,與其他的人生相比尤其是這樣的罪身。而且,它必須是這樣的罪身。我們每個人都會在不同的場合因耶穌而感到煩惱,這種不快並非瀆神;但我們若認為無需煩惱和不快就能和耶穌相處、就能談論和聆聽耶穌的事情,那麽這種看法就是瀆神。
  • 被赎的囚犯
    2015-06-25
    1:23 将 不 能 朽 坏 之 神 的 荣 耀 变 为 偶 像 , 仿 佛 必 朽 坏 的 人 , 和 飞 禽 走 兽 昆 虫 的 样 式 。1:24 所 以 神 任 凭 他 们 , 逞 着 心 里 的 情 欲 行 污 秽 的 事 , 以 致 彼 此 玷 辱 自 己 的 身 体 。 他们“将 不 能 朽 坏 之 神 的 荣 耀 ”当做“必 朽 坏 的”“偶像”,这就意味着他们失去了察觉上帝特点的能力,再也意识不到要从必 朽 坏 的暂时状态到不能朽坏的永恒境界的话必须跨越冰川、极地和荒原。这样一来,上帝和人类之间的距离似乎失去了根本的、鲜明的、像酸一样分解的、必须永远敬重的意义。上帝的永恒性、本原性、优越性就和我们此在和如此在的暂时性、相对性、依赖性糅杂在一起了。本来应该明察的眼睛变得模糊了。此与彼之间、我们和迥异于我们者之间升起了宗教的迷雾和烟霭,笼罩着形形色色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交媾色彩的认同技术和混合过程。如今,人类和禽兽的事情俨然成了上帝的体验,上帝的存在和行为被当做人类和禽兽的“体验”而“得知”。雾霭的核心处是这样一种幻想:似乎没有(自上而下垂直的)奇迹、没有对万有(除生死彼岸的唯一真理外)的扬弃,上帝和人类也会成为一体,或至少能缔约结盟。宗教的体验只要不满足于仅仅是空穴,只要自以为能包含、占有、享用上帝,那么,不管它产生在哪一层次,都是在无耻和徒劳地试图抢先接触那些唯有来自未知上帝才是真、才会成真的事情。它带有历史性、物质性和具体性,始终不免是对上帝的背叛。它意味着非上帝即比喻,但也仅仅是一个比喻而已。不朽上帝的荣耀变成了必朽坏事物的偶像(诗106;20)。人与他惧怕和要求的对象的某一关系,人与他赖以生存的某一有益手段的关系,人与...